【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前段時間,中學生惡搞語文課本的杜甫,着實讓杜甫在新世紀火了一把。

  雖說杜甫從此可以帶着墨鏡唱搖滾,紋着小豬佩奇當社會人,可那一頂帽子上飄着兩根帶子、又窮又老一身疾病、每日滿臉愁容盼望國家和平的守望者形象仍然根深蒂固。然而,網上仍有許多網友對杜甫存有誤解,對其提出質疑。今天,咱們就仔細聊一聊杜甫。

  其實,杜甫被尊稱爲“詩聖”,歷朝歷代都有他的粉絲,從唐代的白居易、韓愈,到近現代的聞一多。

  理解杜甫,我們就要縱觀他的人生境遇來理解他的轉變,回到他所處的時代去理解他的意義。首先,我們來看看杜甫的另一面,青年杜甫,可是典型的大唐好男兒的風範:出身好、成名早、能文能武,可以說是讓人喜愛又羨慕。

  杜甫其實是官僚子弟,自稱自家“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也就是一直做官,放在今天有點炫富的感覺。再說近一點的,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官做得不小。詩也寫得不錯。

  杜甫的母族是清河崔氏,這個崔氏來頭就更大了,杜甫曾寫詩說自己的“舅氏多人物”,就是說他的舅舅們大多很有名望。母家的興盛,是因爲他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個兒子紀王的後人,也算是大唐的公主。這麼算的話,杜甫還是皇親,有唐太宗的血脈呢。

  杜甫七歲就寫下了第一首詩;九歲就能臨寫虞世南的榜書大字;十一二歲的時候,已經因爲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角了。一些當地名士誇他是班固、揚雄再生,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受邀出入岐王李範和唐玄宗寵臣崔滌的宅子,“岐王府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說的就是那段時間的事情。

  你看,杜甫不是一個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小人物,而是一個年少成名、才華橫溢的世家子弟。很多唐代詩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尤其是上層社會的認可,杜甫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杜甫在人生最好的十年從不曾渴求仕途和上進,也根本不爲經濟發愁,年輕的杜甫瀟灑輕狂,“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就是在去山東第二次旅行途中寫下的。

  在結束了兩場旅行後杜甫終於開始考慮前途,也就是這時他在洛陽遇到了李白,那年杜甫三十三歲,李白四十四歲。

  李白和杜甫雖然年齡不同,名望地位相異,但觀點相近,性情相投,可以在風雪夜裏共飲一杯,也能心甘情願的肝膽相照。他們一生見過兩次面,但結伴遊玩將近一年時光,雖不及莫逆之交,但依然是一對合拍的朋友。

  李白是杜甫對盛唐的最後華美記憶,處在“潦倒新停濁酒杯”時,他時常懷念李白的“敏捷詩千首”,也終於讀懂他的“飄零酒一杯”。

  說完李杜之交,杜甫人生的春夏也就過去了,杜甫的黴運從一場註定沒人中舉的考試開始。當時,李林甫操縱了一場考試,結果沒有人及第,他還恭喜皇帝說:這說明所有賢良的人都已經在朝廷,有官做了,都是因爲您治理得好啊。而皇帝,居然默許了這種說法。很顯然杜甫就是落第的一位。不久後,持續七年的安史之亂開始,杜甫還算幸運,在長安淪陷前一個月逃出,開始了流亡生涯。

  杜甫一生滿打滿算做官不過兩年多,而且還是小官。但由於外派和早年遊歷,他接觸到很多他這個階級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底層人民生活,這也是他詩歌歷史厚重感的來源。如果說李白的詩一直在努力地奔向青天,掙脫出時空,杜甫的詩就是越來越深地紮根進了大地,留存住了時代。

  辭官之後,杜甫的境遇就更慘了,他一直沒能回到家鄉,而是輾轉於各地。其中最重要的座標,就是成都和夔州。

  現在成都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杜甫草堂,就是他當年住過的地方。在那裏,他開墾荒地、種植莊稼草藥、修葺房屋,真正生活在自然中了,於是寫了不少田園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日子雖然清苦,但也算安樂,那杜甫爲什麼後來又要去夔州呢?是因爲成都照顧他的朋友嚴武死去了。杜甫也沒有把草堂當作真正的家,他期待着能夠回到故鄉洛陽。所以他離開了成都,坐船往東走,但沒走多遠,到了四川雲安一帶,他就因病走不動了,只好在當地住下。之後走一段,歇一段,就這樣來到了夔州。在無限的悲涼中,杜甫遇到了雄偉肅殺的夔州。而《秋興八首》也達到頂峯,一步封神。

  當然,寫得了歷史和地理的交錯,也就不得不體會雙重的孤獨,這是所有大詩人都避不開的一條路。

  讀者們,關於杜甫,你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收藏哦

  ~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