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前段时间,中学生恶搞语文课本的杜甫,着实让杜甫在新世纪火了一把。

  虽说杜甫从此可以带着墨镜唱摇滚,纹着小猪佩奇当社会人,可那一顶帽子上飘着两根带子、又穷又老一身疾病、每日满脸愁容盼望国家和平的守望者形象仍然根深蒂固。然而,网上仍有许多网友对杜甫存有误解,对其提出质疑。今天,咱们就仔细聊一聊杜甫。

  其实,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历朝历代都有他的粉丝,从唐代的白居易、韩愈,到近现代的闻一多。

  理解杜甫,我们就要纵观他的人生境遇来理解他的转变,回到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的意义。首先,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另一面,青年杜甫,可是典型的大唐好男儿的风范:出身好、成名早、能文能武,可以说是让人喜爱又羡慕。

  杜甫其实是官僚子弟,自称自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也就是一直做官,放在今天有点炫富的感觉。再说近一点的,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官做得不小。诗也写得不错。

  杜甫的母族是清河崔氏,这个崔氏来头就更大了,杜甫曾写诗说自己的“舅氏多人物”,就是说他的舅舅们大多很有名望。母家的兴盛,是因为他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个儿子纪王的后人,也算是大唐的公主。这么算的话,杜甫还是皇亲,有唐太宗的血脉呢。

  杜甫七岁就写下了第一首诗;九岁就能临写虞世南的榜书大字;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因为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一些当地名士夸他是班固、扬雄再生,他十几岁的时候经常受邀出入岐王李范和唐玄宗宠臣崔涤的宅子,“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那段时间的事情。

  你看,杜甫不是一个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小人物,而是一个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世家子弟。很多唐代诗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尤其是上层社会的认可,杜甫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杜甫在人生最好的十年从不曾渴求仕途和上进,也根本不为经济发愁,年轻的杜甫潇洒轻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在去山东第二次旅行途中写下的。

  在结束了两场旅行后杜甫终于开始考虑前途,也就是这时他在洛阳遇到了李白,那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

  李白和杜甫虽然年龄不同,名望地位相异,但观点相近,性情相投,可以在风雪夜里共饮一杯,也能心甘情愿的肝胆相照。他们一生见过两次面,但结伴游玩将近一年时光,虽不及莫逆之交,但依然是一对合拍的朋友。

  李白是杜甫对盛唐的最后华美记忆,处在“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他时常怀念李白的“敏捷诗千首”,也终于读懂他的“飘零酒一杯”。

  说完李杜之交,杜甫人生的春夏也就过去了,杜甫的霉运从一场注定没人中举的考试开始。当时,李林甫操纵了一场考试,结果没有人及第,他还恭喜皇帝说:这说明所有贤良的人都已经在朝廷,有官做了,都是因为您治理得好啊。而皇帝,居然默许了这种说法。很显然杜甫就是落第的一位。不久后,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开始,杜甫还算幸运,在长安沦陷前一个月逃出,开始了流亡生涯。

  杜甫一生满打满算做官不过两年多,而且还是小官。但由于外派和早年游历,他接触到很多他这个阶级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底层人民生活,这也是他诗歌历史厚重感的来源。如果说李白的诗一直在努力地奔向青天,挣脱出时空,杜甫的诗就是越来越深地扎根进了大地,留存住了时代。

  辞官之后,杜甫的境遇就更惨了,他一直没能回到家乡,而是辗转于各地。其中最重要的座标,就是成都和夔州。

  现在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在那里,他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草药、修葺房屋,真正生活在自然中了,于是写了不少田园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日子虽然清苦,但也算安乐,那杜甫为什么后来又要去夔州呢?是因为成都照顾他的朋友严武死去了。杜甫也没有把草堂当作真正的家,他期待着能够回到故乡洛阳。所以他离开了成都,坐船往东走,但没走多远,到了四川云安一带,他就因病走不动了,只好在当地住下。之后走一段,歇一段,就这样来到了夔州。在无限的悲凉中,杜甫遇到了雄伟肃杀的夔州。而《秋兴八首》也达到顶峰,一步封神。

  当然,写得了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也就不得不体会双重的孤独,这是所有大诗人都避不开的一条路。

  读者们,关于杜甫,你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欢迎转发收藏哦

  ~

  【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