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唐朝張若虛寫的《春江花月夜》一文配得上著名詩人聞一多所說的"詩中的詩,顛峰中的顛峰"稱號。其理由是:(一)立意高遠,詩的思想性和文學藝術性高度統一。

詩中寫了月亮升起(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明月高掛(皎皎空中孤月輪)再到月亮西斜(江潭落月復西斜)最後寫月落(落月搖情滿江樹)。寫月光,不僅寫出了月光的皎潔,還寫出月光的多情。比如用擬人手法寫到:可憐樓上月徘徊,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寫江景,我們看到了江面的遼闊(灧灧隨波千萬里)江水的靜美(江流宛轉繞芳甸)和潔凈(江天一色無纖塵)。長飛的鴻雁和潛躍的魚龍也襯托出江的活力。

寫遊子思婦的離愁使我們彷彿看到他們的孤單(誰家今夜扁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和哀怨(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土不勝愁。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另外作者次寫了春光,夜色和花樹(春江潮水連海平點明時間是春天,海上明月共潮生和誰家今夜扁舟子道出是夜晚,月照花林皆似霰寫的是花樹。)

作者用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來烘托漂蕩遊子和高樓孤單思婦的離愁。

作者不僅僅寫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遊子思婦的離愁,還對宇宙提出拷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嘆宇宙的浩瀚和人生命的渺小與短暫,這使得全詩意境高度升華,使人覺得幾多美景僅是微小的存在,再苦的離愁也算不得什麼。這一嘆,使詩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完美統一。

(二)韻律優美

全詩讀來朗朗上口,即使多處出現江與月的字眼,但毫無重複之感。從詩中我們彷彿聽到了簫聲的嗚咽,笛聲的悠長以及古箏的悠揚。

(三)超強的畫面感

看似詩人在寫詩,實則象畫家舞動畫筆描丹青。作者如真的不會繪畫,也定是對繪畫有著深刻的理解。你看那遼闊的天空有鴻雁在高飛,;寬闊的江面有魚龍在跳躍;天上孤月高懸;江的四周是碧郁的青草,七色的鮮花以及茂密的樹林;江面小舟遊盪;上有落寞的遊子;遠處高樓有倚門而望憂怨的婦人。這不是一副畫是什麼呢?

(四)景緻和事件多樣,但主次分明,雜而不亂

詩中有春光、江水、花樹、月光、夜色景緻,但江和月光是主景,重點描寫,其途一筆代過。人物有遊子和離婦,離婦是主角,作者用筆更多。如果文章中的春、江、花、月、夜明面景色和遊子、離婦人乃是珠子,那麼作者的感觀則是一條穿珠之線,將上面的景色和人物緊密串連起來,一點也不雜亂,類似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

(五)修辭手法多樣

詩中有頂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對偶(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有擬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憐樓上月徘徊。搗衣砧上拂還來)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所寫之物更深動。

(六)整體感強

詩首寫月亮升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尾寫月亮落下(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首尾呼應,整體感強。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配得上"詩中之詩,顛峰之中的顛峰「的稱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