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郎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漢族,堵陽(河南南陽)人,西漢法學家,法官。

  張釋之年輕時,在朝廷做騎郎,侍奉漢文帝。當時的年奉爲300石。但做了十年的騎郎,始終得不到升遷,他就有些灰心,要辭職回家。

  朝廷的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有中郎將的推薦,但也得看看他是不是這塊料?漢文帝決定,要對其進行面試。

  張釋之覲見文帝后,就陳說利國利民的大計方針。但他海闊天空的談的那些大道理漢文帝並不感冒,對他說:“談一些實際的問題,不要在那裏高談闊論。”

  張釋之沉下心來開始談王朝的興衰。他仔細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又談到漢朝因何而興盛。這一下撓到了漢文帝的癢處,很認可他的分析,非常讚賞他,於是就任命他做了謁者僕射,這個官職是負責朝廷禮儀與傳達命令,年奉達到了1000石。

  太子

  一天,太子(後來的漢景帝)與樑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和樑王,不讓他們進宮。並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罪,並報告給皇帝。

  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

  薄太后馬上聽說了此事,派使臣帶着她的赦免太子樑王罪過的詔書前來,太子、樑王纔能夠進入宮中。

  漢文帝看上了張釋之忠於職守的認真勁。他連太子都敢得罪,是個幹大事的材料,又升遷他做了中大夫。。

  廷尉張釋之

  只要是給皇上看中的人,升遷起來自然很快。又幹了兩年,就當上了廷尉。這個職位就不得了了,爲朝廷的九卿之一,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它的職能是每年天下斷獄總數最後要彙總到廷尉,下面的郡國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駁正皇帝的失誤這最後一條,在張釋之的任期內還真用上了。

  有一次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事發突然,馬受了驚。驚了御駕。

  漢文帝命捉住此人,把他交給了張釋之。

  驚馬

  張釋之奉命審訊此人。犯人回答道:“我是長安縣的鄉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爲皇帝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一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就立即逃走。”

  張釋之審理完畢,向皇帝報告。說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處以罰金。

  “處罰這麼輕?”處罰結果上奏後,漢文帝大怒:“這個人本來使我的馬受驚,我的馬幸虧馴良溫和,假如是匹烈馬,說不定弄壞了我的車,使我有可能受傷。這驚駕之罪,怎麼能只是罰點罰金就完事了呢了?”

  張釋之解釋道說:“制定法律,是要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如果隨意改變它,那法律的嚴肅性就沒有了,老百姓此後不相信它,法律就成爲一紙空文。 我的建議就是以法律爲準繩,才能讓天下百姓信服,願陛下明察。”

  漢文帝聽後,尋思了好半天,終於認可了張釋之的判罰。

  漢文帝

  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發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法律規定判處其死刑。

  因爲牽扯到先祖,這次的漢文帝,可就沒有那麼好的修養了。盜賊偷盜的可是祖墳上的寶物,光判他一人,豈不便宜了他。聽了張釋之的判罰後勃然大怒說:“這人胡作非爲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器物,我交給你審理的目的,就是要給他滅族的懲處,而你卻一味按照法律條文進行懲處,這讓我對宗廟沒法交代啊。”

  張釋之脫帽叩頭謝罪說:“依照法律這樣處罰已經足夠了。況且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現在他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蠢人挖了長陵一捧土,陛下用什麼刑罰懲處他呢?”

  漢文帝聽後,餘氣未消。

  薄太后

  過了幾天,漢文帝給薄太后請安時談論起這件事,薄太后比較通情達理,認爲張釋之的判罰是公正的。漢文帝非常孝順,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就說的他。所以一聽老太后都這麼說,於是就同意了此判決。

  張釋之由於執法嚴明,用法公正,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稱讚。當時的顯貴周亞夫等都成爲他親密的朋友。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

  張釋之知道,自己的苦難要降臨了。因爲當年自己當謁者僕射時,曾彈劾過漢景帝,那時他還只是太子。但他今天當了皇帝,張釋之內心極爲惶恐。

  這時候的他進退兩難。在朝廷繼續擔任官職吧,不知道哪一天景帝找個理由就把自己給“咔嚓”了。那麼稱病隱退行不行呢?剛換了一個主子你馬上就撂挑子,弄不好會招致更大的災禍。

  那麼當面向景帝謝罪,行不行呢?你既然以執法公正嚴明而自居,當年是太子違反了禮制,你只不過是照章辦事,漢景帝如果反問你一句:“你有什麼過錯呢?”一定弄得自己當場啞口無言。

  正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還是由於平日的人緣好,博士王生給他引薦,終於能見到漢景帝當面謝罪,漢景帝並沒有責怪他。

  這個過節就這麼過去了。

  賠罪

  這個王生是何許人?他是一個喜好黃老學說的博士,雖然沒有官職,但是皇上的貴客。那時的漢朝廷信奉的是黃老哲學,對這些士人很是禮遇。

  有一次,王生被召進朝廷中,三公九卿都齊聚朝堂,聽他給大家講黃老哲學。這個老頭來到朝堂,對張釋之說:“我的襪帶鬆脫了,幫我係一下襪帶!”

  再是皇上的貴客,但張釋之此時的身份是朝廷的九卿之一,那是何等的身份。聽到王生的吩咐,大家都看張釋之如何答對。只見張釋之什麼話都沒有說,跪着給這位老者結好襪帶。

  事後,有人問王生說:“爲什麼要在大庭廣衆之下羞辱張廷尉,讓他跪着結襪帶?”

  王生說:“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終不能給張廷尉什麼好處。張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他,讓他跪下結襪帶,想用這種辦法加強他的名望。”

  各位大臣們聽說後,都稱讚王生的賢德而且更加敬重張廷尉。

  王生

  張釋之當時並沒有考慮這麼多,只是覺得他是老者,彎腰不方便,所以就幫助了他。後來聽說了王生的良苦用心,遂登門道謝。

  就這樣,張釋之和王生竟成了莫逆之交。現在張釋之有了危難,王生出手相助了張釋之一把,使他度過此危機。

  這麼看來,一個人如果一心向善,終究能夠積善成德,有了危難,就會有貴人相助的。張釋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