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王朝,通常一提到唐朝的皇帝,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那个创造了“贞观之治”,把唐王朝推向了辉煌的太宗皇帝。毫无疑问,李世民在唐朝的一众皇帝中,的确是最为出色的,但是,还有一个人与他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这个人,甚至,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小太宗”。

  能够与唐朝最负盛名的皇帝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啊。看到这,也许很多人会下意识的想,自己并没有在唐朝的历史上发现过有这样一个声名赫赫的帝王啊。那么,今天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这样一位如此有才能的皇帝,为什么在后世却鲜为人知。

  说到唐朝历史上能够与李世民一并而论的皇帝,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要说到唐朝历史上的那位所谓的“傻子皇帝”,大家可能就心中有数了。是的,上文我们所说的那个政治才能不输太宗的皇帝就是唐宣宗李忱。

  此人是唐朝唯一一位熬死了四任皇帝的皇帝,并且,以皇太叔的身份成功登上九五之至尊宝座的帝王。既然他能够历经四朝而屹立不倒,并成功君临天下,那就说明:这个人其实并不傻。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会把它称为“傻子皇帝”呢?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出身了。

  据史料记载,李忱的出生其实是比较卑微的。他的生母郑氏原本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的侍女。只是一名普通的侍女,偶然之间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而生下了他,虽说天家血脉本就已经是尊贵无比了,但是,那只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的。

  对于龙子龙孙遍地可见的皇宫来说,一个奴婢所生的皇子,其实算不上有什么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生母并不受皇帝的喜爱,能够成功生下他,也不过是受上天眷顾罢了。所以,相对于其他身份显赫的皇子而言,他既没有显赫的母族,也没有皇帝的疼爱。

  此时的李忱,只不过是皇宫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透明罢了。

  都说皇宫是个吃人的地方,像他这种既无后台,又无背景落魄皇子,想要在皇宫里生存下来,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不断变强,要么就是装疯卖傻。他很清楚,在这样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如果过早地展露锋芒,那么,等待他的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死亡了。

  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而又迂回但却相对安全的道路,那就是装傻。据记载,他从小为人就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也就是不聪明,傻里傻气的意思。毕竟,没有一个人会去防备一个毫无威胁的傻子。当然,他这样装傻,虽然大有好处,但却也并非全无坏处:

  首先,他的父亲作为一国之君,在选定皇位继承人时,自然不会考虑一向傻名在外的他。因此,自然而然的,他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或许这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毕竟,当一个吃喝不愁的安乐王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可是,世事总是不从人愿,他想平安喜乐的过一生,但始终有人对他还是不放心。无论是他的哥哥,还是之后继位的三个侄子,都始终不曾对他放下戒心和怀疑,总是在不断的试探和伤害他。最终,为了自保,他只能不断地装疯卖傻,而且,疯傻的状态越来越厉害。

  就这样,李忱一装就装了二十几年,最终,成功熬死了自己的哥哥和一众侄子。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满目疮夷了,内有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外有各路节度使拥兵自重,虎视眈眈,其大厦将倾之势早已呈现。但是,人死之前还有回光返照呢,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诺大的王朝。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局势下,一向以傻实示人的他,在宦官马元贽等人的拥立下登上了帝位,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时候,李炎驾崩了,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其实,那些人之所以选择他,不过是看他好控制罢了。但是,让他们没料到的是,这次这帮宦官却看走了眼。谁能想到当年的傻子王爷,竟是一个难得的明君。李忱当上皇帝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李忱上位后迅速贬谪了当时的宰相李德裕,自此,长达十几年的牛李党争画上了句号。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处置了一批气焰十分嚣张的宦官,其中,就包括大宦官马元贽,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尽管这样,并没能彻底清除那些根深蒂固的阉党势力,但却狠狠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同时,他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好皇帝。他非常关心官员的选拔,尤其是科举事宜。并且,他时常到民间微服私访,听取百姓的心声,关心百姓的生活。

  这期间,他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人钦佩的,就是每当有大臣出行的时候,他总会赋诗为他们践行,对于手下臣子的意见和奏章都认真对待。并且,他对于外来侵略者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态度,收复了安史之乱后的许多失地。

  就这样,他凭借着自己的虚心纳谏和勤政爱民,为早已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延续了长达十几年的祥和安定。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来说,无论得到多少赞誉他都是应得的。人们把他与太宗皇帝李世民相提并论,可以说,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新唐书·卷八·本纪第八》、《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