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來到的這場戰役,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這場大戰,參戰人數達到接近百萬,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

這一戰,徹底加速了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的步伐,秦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根大梁被鑿塌,北方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緩過來。

這一戰,也是當時的「世界公敵」白起的封神之戰,雖然當時並沒有紙,但戰敗方的趙括卻被永遠的冠上了「紙上談兵」的臭名聲,可見後世多少次的提起這場戰役,多少次的演繹這場戰役,連跨年代的紙都進成語了。

此戰名聲之大,幾乎成為了戰國時代的形象代言。

大家可能對此戰的印象是:豬對手趙括紙上談兵,神對手白起誘敵深入,可憐的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這都是高光時刻。

實際上,此一戰,前因後果非常錯綜複雜,來龍去脈前前後後機緣巧合一共涵蓋了十幾年。

這一切要從一個小地方說起,這個小地方,叫陶邑。

還記得前面我們講過樂毅的五國伐齊嗎?

在打敗齊軍主力後,原來被齊國吞併的宋國土地本應該是魏國佔領,但秦國卻拿到了宋國最富庶的陶邑。

魏右邊的那塊白色區域就是陶邑,感恩作者布哈林。

這塊遠離秦國本土的經濟特區後來成為了當時秦國的大權在握者,國舅魏冉的封邑。

這個小地方也因此,後來一度影響了秦國的戰略方向。

先來介紹一下陶邑。

陶邑,今天的山東菏澤定陶區,現在名聲不大,但在戰國時代,陶邑卻知名全國。

陶邑地處古菏水、濟水系的交通要道,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中原地區的一大商業都會了,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上海。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預言家,買賣人,雞湯熬制者,范蠡先生在幫助勾踐滅吳後,也是棄官至陶邑,發家致富被稱為「陶朱公」的,這個陶,就是陶邑的陶。

在首富的思維里,之所以選擇這塊地方創業,也因為這裡早已是商業繁榮,經濟興旺,各方面軟硬體都較好,陶邑也因此成為了商業世界的「天下之中」。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魏冉要將這塊寶地當做自己的封邑。

秦在得到楚國半壁後,將主要攻擊目標對準魏國。

上圖可以看出,陶邑和秦國本土間隔著韓、魏。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要打通秦國和陶邑間的戰略通道。

看上圖,陶邑夾在齊國魏國中間,遠離秦國本土。

魏國一直橫在秦與陶邑之間,這也讓富裕的經濟特區成為了秦國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

所謂「飛地」就是脫離本國的土地。

戰國時代是飛地眾多的,各國間犬牙加錯,比如當年魏國的四塊國土中,河內地就是飛地,和那三塊國土是不挨著的,只不過地方比較大。

當然,往戰略高度上說,滅魏以後可以隔絕燕、趙與楚、韓的聯繫,給所謂對付秦國的「合縱」以打擊。

第二個原因,則是韓國在伊闕之戰後,基本上成了秦國的「偽軍」。

本來韓和魏都是秦要打擊的對象,當初在三晉分家的時候,韓國的中心地帶極具優勢,就因為它掌握了東面的戰略通道,所以無論是當初在黃土高原上佔盡優勢的魏國,還是現在如日中天的秦國,如果想順暢的進出華北平原,都必須從韓國所控制的上黨高地、軹關陘(王屋山與中條山之間的缺口)、滎陽這一條線通過。

這條戰略通道,漸漸的變成了韓國人做國際買賣的重要籌碼。

無論秦,魏,齊還是誰,愛誰誰!如果你想從我這通過,用不著喊打喊殺,我可以借道給你,條件優厚時我還能派出同盟軍給你壯壯聲勢,跟著還能一塊順點戰利品。

如果你看上了我這條道,想滅了我,我就又會滿世界拉贊助。

韓經常對秦國又說:大哥我可是抗魏第一線,抗齊第一線!你得對我好點!

韓又經常對關東六國說:我特么可是抗秦第一線!如果作為第一道防線的我撐不住的話,秦國這大老虎一出來,你們可就都完蛋了!

正是憑藉這種左右逢源的手法,韓國才能夠靠著原本國力最弱小,地盤最貧瘠的可憐籌碼在殘酷的戰國時代堅持到了最後。

韓國在伊闕之戰後被秦國打出了心理陰影,一聽見白起的名字整個國家的小孩都不敢哭,一向兩面倒的韓國馬上站隊成為了秦國的乖寶寶。

大哥您想往哪走,我的地盤您隨便,就當我們不存在,您可以越過我們打擊任何地方。

您對我可以為所欲為。

韓國的「識時務」,讓魏國倒了霉。

公元前276年,白起徹底掃平楚國半壁的轉年,魏冉又讓愛將拉著隊伍往東邊散散步,白起散步到魏國,佔了兩座城。

公元前275年,魏冉親自帶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眼看魏國實在被打的沒辦法了,明白唇亡齒寒,一直借道的乖寶寶韓國居然鬥起膽子派出了援軍去救魏。

韓國一直在鋼絲上遊走,也實在是不容易。

不過魏冉這個大領導可不是草包,無論政務還是軍事,都是一把好手,韓國援軍上去就讓魏冉殺了四萬,魏國割讓了八個城市求和,魏冉覺得少,再度攻擊,佔領了北宅(今鄭州市北),魏國又割出了溫城(今溫縣),魏冉這才回軍。

公元前274年,魏國找齊國成為了戰略合作夥伴,簽署同盟條約宣布一致對秦。

魏冉很生氣,這明顯對陶邑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再次出兵攻打魏國,又奪了四座城,殺了四萬人。

連著三年被秦國打懵了的魏國終於想明白了,爛根子出在韓國這。

因為韓國人每次都放秦國的魔鬼出關,還經常提供軍需供應,這才讓無險可守的魏國一個勁的被屠宰。

魏國明白了,你要是不死,我也沒法活了。

公元前273年,魏國拉來了盟軍趙國,傾全國之力,準備搞死韓。

兩國軍隊包圍了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今新鄭北)。

韓國一看魏國來勢洶洶,馬上求救大哥秦國,但秦王拒絕了,我們什麼時候吃過虧?救你對我有什麼好處?

找錯了人的韓國馬上調整方向,猛求相國魏冉,魏冉當然明白韓國對於他的陶邑來講有多重要,說動了秦王。

世界公敵武安君白起率軍救韓。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