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係數:          <返回目錄>

學習目的:在六波羅蜜的基礎上,修四念處無盡。對象讀者:學佛27至35年的大乘佛弟子。前提基礎:【三歸依】 【蘊處界】 【法次法向】 【四念處】 十盡句 【六波羅蜜】 建議讀誦思惟觀察次數:不小於十萬遍

相關閱讀:【十迴向】 【法印】

進階閱讀:【無生法忍】 寧為菩薩遲證無上正等菩提,不為速求墮二乘地。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念處 亦不可盡。

是菩薩觀身 修身行見過去 未來 現在諸身顛倒和合。如外草木牆壁瓦石。從因緣有 不可長養 無所系屬

此身如是 從因緣生 不可長養 無所系屬。是陰界入中 我我所空 常無 常空

是身無我 無有我所。是身不堅 不可依怙。當求菩提正覺之身

云何菩提正覺之身。

所謂 法身。金剛之身 不可壞身。堅牢身 出三界身。

我身雖有無量過患。願當除滅 成如來身。

是菩薩所以堪忍久處四大 諸結焦然。皆為利益諸眾生故

如外四大 地水火風。種種門。種種所作。種種形貌。種種器物。種種所用。皆為利益一切眾生。我今此身為利眾生 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見如是利益已。

觀身眾苦 不生厭離。

觀身無常 不厭生死。

觀身無我 不舍教化。

觀身寂滅 不隨於舍。

是菩薩觀內身時 不生煩惱。觀於外身 亦復如是。

是菩薩離黑污身 成白凈身業。具足妙相 以自莊嚴。於天人中 多所利益。

是名菩薩觀身 修身行。

云何菩薩觀受 修受行

菩薩如是思惟。

諸受一切皆苦 善分別受。智慧籌量 知受寂滅

若受樂時 不貪所欲。

若受苦時 觀三惡道。起大悲心 不生嗔恚。

若受不苦不樂時 不起愚痴。

是菩薩正念受處。如其所受。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於是諸受 知出 知修

觀諸眾生受 寂滅莊嚴

是諸眾生於諸受中 不知出修。若受樂時 生於貪著。若受苦時 便生嗔恚。若受不苦不樂時 便生愚痴我今要當進修智慧。除一切受 發諸善根起大悲心 攝取智慧。亦為眾生除斷諸受 而為說法

未解受者 受苦。解受者 受樂

云何解受者。

所謂

無受者 無我人眾生壽命 養育士夫。

除攝取受者。攝者。受取者。受受者。受有者。受顛倒者。受分別者。受諸見者。

受眼相者。受耳鼻舌身意相者。

受色相者。受聲香味觸法相者。

受眼緣色生觸。受苦 受樂 受不苦不樂。

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心緣法生觸。受苦 受樂 受不苦不樂。

是名為受

復有一受 心意覺了。

復有二受 內受外受。

復有三受 過去未來現在受。

復有四受 覺了四大。

復有五受 思惟五陰。

復有六受 分別六入。

復有七受 七識住處。

復有八受 八邪法也。

復有九受 九眾生居處。

復有十受 十不善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無量眾生諸受思惟所緣境界 一切名受。菩薩於中修受觀行 起大智慧。知諸眾生善不善受 生住滅相。

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受念處 而不可盡。

云何菩薩觀心念處。菩提之心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

心生已滅 無有住相。不於內住 不從外來我初所發菩提心者。是心已盡 過去變異。不至方所 不可宣說 無有住處

若心所集 諸善根等 亦是過去 盡滅變異。不至方所 不可宣說 無有住處

若心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亦滅盡 變異之法。不至方所 不可宣說 無有住處

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不生心。我以何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提心 不與善根心合

善根心 不與迴向心合

迴向心 不與菩提心合

若菩薩作是觀時 不驚不怖。是名菩薩勤精進也

又復思惟觀察甚深十二因緣 不失因果。知是心性 屬眾因緣。不可長養 無作無系。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法修行 如所莊嚴。我今當勤修集莊嚴 不離心性

云何心性。云何莊嚴。

心性者。猶如幻化 無主無作 無有施設。

莊嚴者。所作布施 悉以迴向嚴凈佛土。

心性者。如夢所見 心相寂滅。

莊嚴者。具足持戒 修集諸通。

心性者。如鏡中像 其相清凈。

莊嚴者。所修諸忍 悉以迴向無生法忍。

心性者。如熱時焰 究竟寂滅。

莊嚴者。於一切善 深發精進 迴向具足無上佛法。

心性者。無色無對 無所為作。

莊嚴者。一切所修禪定解脫三摩跋提 迴向具足佛之禪定。

心性者。不可得見 亦不可取。

莊嚴者。於一切問難 善能分別 迴向具足佛之智慧。

心性者。無緣不生

莊嚴者。常觀善根

心性者。無因不生。

莊嚴者。因助菩提 而發起心。

心性者。舍離六塵 心則無起。

莊嚴者。入佛境界。

如是菩薩觀是心行 繫念神通。得神通已 能知一切眾生諸心。既知心已 如其心量而為說法

又觀心行 繫念大悲。教化眾生 無有厭倦

又觀心行 不起盡滅 變異之相。不捨生死相續煩惱。正念是心 知無生起 成正決定

如是行者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極是心勢 以一念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心念處 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觀法念處。常以慧眼 見一切法。至坐道場 未曾中失。

是菩薩當觀法時。不見一法 乃至微相。離空無相無願 無作無生 無滅無物

亦不見一法乃至微相 不入十二緣者

菩薩觀法。見諸非法 無不是法

云何為法

無我義。無眾生義。無壽命義。無人義。

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

我見 眾生見。壽命見 人見。斷見 常見。有見 無見。

是名非法

複次 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

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

我慢憍慢 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

是菩薩觀法時 不見有法。非菩提因 出世道因

是菩薩知一切法 悉是出世。得無礙大悲

觀一切法 煩惱結縛 如幻化相。知是諸法 非有煩惱 非無煩惱

何以故。了諸法義 無有二性。是諸煩惱 無隱藏處 無有聚集

若解煩惱 即解菩提。如煩惱性 即菩提性

是菩薩安住正念。無有一法 可作分別。無諸障礙 善能解了 正住法性

如住法性 即住眾生性

如住眾生性 即住虛空性

如住虛空性 即住一切法性

菩薩觀法時。依於佛法 解一切法即是佛法。

其心爾時不生 盡智無為雖盡而亦不盡 入無生智。亦觀眾生 不舍假名

法念處者。安住正念一切諸法。所謂聲聞緣覺 菩薩正覺 所知一切假名諸法。盡未來際 終不忘失。

又法念處者。說無量行親近佛法。壞諸魔眾 得自然智

舍利弗。是名菩薩正法念處而不可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