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古文明分布示意图

  2017年12月8日至11日,上海举办了一场考古界的“奥斯卡”盛会——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

  全世界的考古学家,坐在一起,以“水与古代文明”为主题,好好聊了聊水资源、水管理和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

  隔壁的上海办“奥斯卡”,浙江考古界的人也兴奋得不行。因为,在这一次的世界考古论坛上,杭州,很抢眼!

  良渚古城,得到了重点推介!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作为“水与古代文明”的典型案例,在论坛上受到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国际考古专家考察良渚古城水利系统

  尤其是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科林·伦福儒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做《两个图符的故事: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途径》学术报告时,给良渚古城一个大大的点赞!

  他把良渚文化、希腊基克拉迪文化,做了比较研究——很多人知道希腊卫城,但最近15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克拉迪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是欧洲最早的文明——科林教授认为,良渚遗址的发现,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确定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文明阶段,以考古学科学的证据,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王宁远说,他当时就坐在台下,听到这句话,忍不住“啊”了一声,“这是考古界的国际权威,在这样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这么明确地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年文明!”

  这一次,考古界对良渚遗址的肯定,还不只是这一句话。

  12日,在上海的论坛结束后,专家们专程从上海赶到杭州,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这一趟,就是想好好看看良渚遗址。

  高坝和低坝挡山谷来水 5000年前的良渚人是世界顶尖水利专家

  近30位考古专家,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及国内的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

  到了良渚,第一站,专家们说,一定要先去看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

  为什么?

  它是迄今已知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100-4850年,将中国大型水利遗迹的年代几乎提前了一倍。

  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面,有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和长约5千米的塘山长堤,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高低两级水库的庞大水利系统。

  12日专家们一起去看的,是老虎岭这一段。

  如果不说,眼前一片山坡早已看不出一丝堤坝的模样。王宁远先带着大家看了两头的小山头,又指了指连接两个山头的土丘,说,这就是堤坝。

  而站在土丘下的我们,王宁远说,已经站在了当年的水库中央,但脚还没站到水库底,底已经“藏”在了地面下方,还有6-7米深。

  良渚古城当时就用这种草裹泥堆筑堤坝

  在考古挖掘时,省考古所在这里挖了个探沟。昨天,考古专家们一眼看到,都蛮兴奋,拽着省考古所的人问了很多问题——

  当年的良渚人,是怎么把水坝建起来的?建了多久?

  良渚人在建城的时候,为什么要同步造一个如此复杂庞大的水坝?

  浙江省考古所所长刘斌、研究员王宁远等一样样解答。

  当年的良渚人,已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建得很聪明。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并非散土,而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有些像现在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抗拉力强,不易崩塌。

  怕国外专家没见过草裹泥,现场还特意准备了用来做草裹泥的芦荻、茅草,现场做了几个草裹泥。专家们都围着拍照,有个专家说,中国人很厉害,历史上就很会就地取材。

  水坝现在建都没那么容易,更别提几千年前了。那时候,没有工具更没有模型,连运输都不方便,按照推测,应该是工程现场分组劳动,一组人制作草裹泥,一组人负责传递,另一组人堆筑坝体。

  这么劳师动众,还是要建,良渚人也是有考虑的。

  简单来说,堤坝有长有短,有高有低,而且建造工艺不同。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

  要说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抗洪。良渚人住的地方处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家园,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先建水坝,堵住洪水。除了抗洪,不下雨的日子,水坝也派得上用场。

  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运输,方便日常出行。良渚时期,还没有轮式的交通工具,他们日常出门基本就是靠走,或者划船走水路。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

  就是因为有了发达水利系统,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的同时,才使得农业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也证实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结构——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城市系统,最外围是水利系统,接着先是一圈外郭城,包围着631万平方米的面积,再是一圈城墙,内部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墙的中心才是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

  如何保护良渚古城 这是专家们最关心的问题

  站在老虎岭水坝遗址上,考古界“超级大咖”,英国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罗森夫人(Jessica Rawson)说,她已经到良渚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她和身边的很多人都讲过,有时间应该去中国,去良渚看看。

  在依次看了水坝遗址、莫角山遗址后,专家们都提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么伟大的良渚古城,要怎样保护,才更好?

  早在几千年前,良渚古城就有了这么发达的水管理系统,它还有哪些世人应该了解的价值?

  带着这些问题,考古专家们今天还将进行一场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对话与交流,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融,将为进一步完善良渚遗址,特别是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的价值阐释和保护展示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借鉴。

  这对良渚来说,将是在世界考古学界把“良渚声音”进一步放大,而对力争申遗成功的良渚,这无疑也是强大的助力。

  神徽,良渚文化的标志符号

  玉琮王(反山出土)

  良渚古城遗址及周边地形示意图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

  C形盆地内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结构图

  莫角山宫殿区结构图

  良渚古城宫殿区今日已成“大草原”

  良渚古城勘探场面

  大莫角山南坡挖掘

  莫角山宫殿区钻探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俯瞰反山墓地

  玉钺王(反山出土)

  玉梳背(反山出土)

  玉牌饰(反山出土)

  玉端饰(反山出土)

  漆器复原

  瑶山发掘场景

  玉三叉形器(瑶山出土)

  玉琮(瑶山出土)

  玉璜(瑶山出土)

  良渚古城建城前的地貌

  良渚古城晚期遗址和水系分布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老虎岭水利遗址

  老虎岭草裹泥分区

  草裹泥

  草裹泥工艺

  老虎岭出土的文物

  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

  狮子山、鲤鱼山、官山坝体现状

  岗公岭水坝被取土破坏的剖面

  鲤鱼山坝体堆筑结构图

  塘山长堤出土的玉料

  塘山长堤顶上的良渚墓葬

  南湖出土的良渚时期竹筏

  推测良渚水上运输工具与今天漂流双筏相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