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審美能力是最高級的人生境界。深以為然,為什麼人有錢後,開始是追名牌,奢侈品,然後是追孤品絕品限量版,再然後收字畫古董,最後是拍名畫,跌跌撞撞擠進藝術的殿堂。這是當然是一種境界的升級。只是可惜的是,中國人的審美,始終在心靈感受上打轉,恰如馬未都說審美的四個層次:艷俗;含蓄;僑情;病態。其實,這所謂的四個層面,也是局限在作品本身給人帶來的視覺美感,卻走不出「美」的大觀。我曾經撰文簡略地捋過一下中國美術的發展史(《扒窗窺望----漫長而簡略的中國美術史》),它缺少哲學思維、社會批判、以及表達邏輯。

那天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圖片上,一個小女孩拿著她臨摹的畢加索的名畫《夢》。這幅名畫的原畫被撞破修補以後,最後一次拍賣價是1.39億美元。

我無意嘲笑小孩子的畫作,但是,顯然孩子只是把這幅曠世名作當成一幅填色兒童畫了。十分遺憾,中國孩子(恐怕不僅僅是孩子)接受美術教育,尤其是當代藝術,是完全輸在「起跑線」上的。當西方當代藝術已經日趨成熟地發展到更為深刻地表現事物、情緒、世界觀、邏輯、科學、哲學思想時,我們依然還在基礎、古典地審美。就像一個只接受過初高中經典物理學習的孩子,只會在牛頓三大定律中領會世界,完全不能與接受現代物理理論學習的碩士博士們談論相對論,時空引力,量子理論這些話題的。所以,畫面里的孩子當然無法理解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作要表達什麼?為什麼畢加索的繪畫只要一上拍賣市場,就會創出天價?是老外「錢多人傻」嗎?當然不。因為,畢加索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他的「立體主義」畫作是一把開啟現代各種繪畫(甚至雕塑、建築)流派的必經之門的鑰匙。讀不懂他的畫,後來的各種現代繪畫流派,更是天書難懂。

這裡我也強調一句,大多數孩童都有一個喜歡「描繪」的時期。看一個孩子是否具有繪畫天分,還是要看孩子對事物形,色的理解能力。那種把孩子將太陽塗成藍色,天空畫成紫色,當成是「想像力豐富」(老師為了收攬學生,往往這樣誇孩子),是一種嚴重的誤導。而其實是真的不那麼有天賦。至於主觀表達主體,是在客觀認識之後,有一定成熟思想的後話。

今天呢,斗膽啰嗦一篇,將西方美術如何從古典走向現代,以我自己的理解,用盡量通俗的文字,幫大家捋一捋。

首先,得從我情有獨鐘的印象派說起。

在印象派以前,繪畫都是力圖更為逼真地表現事物。文藝復興最偉大的地方是讓一層不變的宗教畫風接上地氣,讓畫中的聖人神像越來越跟我們周圍的普通人類相類似。到了法國興起影響整個世界發生巨變的浪漫主義(畫派)的時候,與之抗衡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安格爾,已經可以把畫畫得比今天的照片還逼真。

(安格爾)

(布羅格利公主肖像)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做莫奈的畫家,在寫生的時候,發現日出(以及日落)時光,天空以及事物的色彩是那麼絢爛(呵呵,是不是像極了今天背著相機追逐夕陽朝霞的「色友」黨)。可是那個時代沒有照相機,更別說是彩照。而畫家無法慢慢地描繪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美。於是,他快速地用顏料速寫景色。就有了這幅改變整個西方美術世界繪畫方式的《日出印象》。

(莫奈)

(日出印象) 我們知道,幾乎西方每一次新進畫派的產生,都是伴隨著批判與嘲諷的,印象派也不例外。但是它獨特地通過色彩去表達光的方式,而不是主體本身的形態,極富魅力,而且引申無窮,所以聚集了當時一大批專業和非專業畫家,最終成為古典與現代畫派的分水嶺的畫派。莫奈畢生研究色彩與光影的關係,晚年的睡蓮系列更加成為至今人們追捧的畫作,不是今天討論的內容。 到了「後印象」時期,例如梵高,他已經跳脫出離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身,而給與他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情緒與色彩表達,進入一種主觀表達客觀。例如他的代表作《星空》。

(梵高自畫像)

(星空) 當然,還有已經劍走偏鋒的點彩畫派----完全通過光點表現事物。例如點彩派大師西涅克、修拉的作品。呵呵,這樣的畫風,是我一個印象派擁躉從來不喜歡的細分風格。

(西涅克的風景)

(修拉的男子側面肖像)

直到後印象派大師中有一位叫保羅塞尚的大師。

(塞尚) 這位塞尚牛掰在哪裡呢?他的前面已經有諸位大師,印象派越來越拋棄主體的形與輪廓,而越來越注重光。認為每一筆色彩都能夠表達了光,自然而然形也就出來了。可是塞尚開始覺得,這些個印象大師門也有點太主觀了,他想要回到存粹的本真,但是卻不願意走到他所鄙視的安格爾式的古典主義風格里。於是,他更加註重事物的原色(而不是光感體現的事物顏色),而更加強調事物的形實際上是各種不同色調的幾何體的堆積。再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事物主體是動態的,多面的,甚至畫家的視角發生變化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樣。因此,如何能夠表達事物的多面性呢?牛吧,一個平面畫師,想要「全息」。而且,他反對例如梵高之類的主觀情緒介入繪畫主體,而主張更為客觀地表達。他的人物肖像就不注重對象的情緒、衣著質感、周圍環境之類,而更注重多個光面的色彩。

(靜物) 這幅靜物從色彩上可謂平平之作。但是塞尚在設置靜物的方式,已經開始將桌面傾斜,許多物體的透視不在一個透視角度,而且不像以前印象派不注重物體的輪廓,而更加強調尤其是圓形物體上的幾何光體。

(大浴女) 諾,已經開始色塊化與幾何化。

(聖維克多山) 立體主義已經呼之欲出。 塞尚呢,催生了兩大灰常灰常牛掰的現代畫派----野獸派和立體派。所以,後印象派大師塞尚,掛冠為現代畫派的先驅。呵呵,俺極力推崇印象派還是有點范兒吧?! 可見,西方美術發展,不僅是帶給你「美感」。而是更加強調邏輯、理性以及科學(以後的超現實主義更是致力於時空的切換)。 簡單說說野獸派。我一直認為它就是西方「農民畫」。通過原始的色彩,大面積成塊地堆積,產生強烈感官刺激。它不是主張描述自然,而是認為繪畫是畫家設置的,裝飾的主體。因為用色猛烈,像是「被關在了籠子里的野獸」。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是馬蒂斯。畫派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它拋棄構圖,透視,陰影,乃至色彩關係這些個畫家基礎知識的表達方式,影響了後邊的表現主義畫派,波普派,以及達達派。也常常與初期的立體派混淆。

以我來看,由於油畫在技術細節上的繁瑣(這裡我們中國人要傲嬌一下,以墨和宣紙為主要材料的國畫,尤其是寫意,在描繪一幅畫作的技術處理上,比西方的畫作要簡略得多),畫家們也會煩啊。所以,希望能夠用極簡的方式更為全面地描述事物,以及表達思想。偷懶,是進步的原動力!(捂嘴笑笑) 立體派應運而生。創立立體派的第一個人不是畢加索,而是一個叫做喬治布拉克的法國人。他遵從塞尚的理念,將之極端化,通過立體的面來體現客觀景物。

(喬治布拉克)

(埃斯塔克的房子)

(大提琴樂手) 好吧,一下子走到這裡似乎有點快了。總之,幾何體,尤其是塞尚強調的「各種圓柱體」表達客觀形,是這個時期的特點。立體主義有幾個時期,結構立體化,分析立體化(分拆,解析,與組裝)和綜合立體化。 這裡通過另外幾個立體派畫師,例如庫拉索夫,格里斯等的作品來讓步調慢一點。這時候,描繪事物(尤其是人物)不再是你所看到的事物本身的一個角度,而是被幾何化,切割了,多角度(甚至事物的內里)的描述,包括色彩。諾,這跟當時心理學的大力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去看待事物,不恰恰應該這樣,才能完全了解進而理解事物嗎?!

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甚至不是畫出來,而是利用現實物品進行粘貼。 好了,回到這個牛掰的人物,帕博羅畢加索。

首先,他是個能夠把握各種技法的基礎相當雄厚的畫家,儘管很多人認為他為人上比較渣。然後呢,他開始進入立體派的領域,不僅僅很擅於分拆,更加擅於解析,尤其專長於組裝,把一個比較易於用來表現風景與靜物的畫派,融通地用於表現人物,而且可以將畫家的主觀認識,抑或主體的客觀呈現交相輝映。色彩上卻越來越利用野獸派的簡略與濃烈。傳達客觀狀態或主觀認為,都非常獨到,就像繪畫界的愛因斯坦。後來風起雲湧的各種現代畫派,都能夠追根溯源於此。 《亞威農的少女》,初現立體主義風格。對照一下塞尚的《大浴女》,是不是可以理解其想法:要逐次像「安格爾」那樣描畫這些少女是不是很費勁,塞尚說得對;不就是一群女人裸體嗎,天天畫也不新鮮,塞尚畫的對;顏色調漸進以及陰影真的很慢,來個大寫意。哈哈哈,成就了這一堆少女。到底畢加索覺得她們美不美,鬼知道了。

《哭泣的女人》是一幅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立體主義的畫。這是一個底層女人,她不知為何事用手帕掩面痛哭。但是如果我們如實表現,很難達到這個畫面的效果,只能見到一個女人用白手帕捂住口鼻埋頭抽泣。但是,通過畫家表現不同的臉不側面,因此獲得兩個平行的淚眼,並且從手帕內部,看到眼淚、鼻涕以及喘息的氣息,加上抽動的肩膀,一個哭花了的女人形象油然而生。而類似野獸派的色彩表達,增加了情緒激烈的程度。此時,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古典畫派的方式畫出來同樣的場景,就很難有這樣逼真的傳達。

《椅上讀書的女人》。畢加索擅於畫什麼呢?女人,情慾。所以,這個主題伴隨著他的生活。試想,一個衣著不整,雙乳微露,慵懶地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一本書,時而沉思,背景一幅畫作明顯是個男人慾吻的側臉。儘管類似「簡筆畫」,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女性的美與性的情色意味。

《鏡前少女》,首先是少女在鏡前左右側臉自賞,各個角度的美,包括鏡子里的角度。而且不同的光面面部的妝容色澤不同。雙乳滾圓,還轉身翹著臀觀看自己的背影。一個平面的畫面,不再是凝固美的瞬間,而是多角度多側面地「動畫」表達一個時段少女照鏡子的狀態。色彩也比較野獸,構圖對稱具裝飾性(又是塞尚的理念)。

好吧,回到開篇的那幅《夢》。這幅畫在我看來,冒著強烈的情色情緒。一個畫家如何去表達夢境的人物呢?古典的就像雷頓爵士的《燃燒的六月》,作品人物性感安閑,絕沒有情色意味(其實是看不出來主體在夢什麼,對不對?)。

但是畢加索的《夢》卻充滿著情色的情緒,荷爾蒙非常地高。手指(為什麼六根?是有意義的),袒露的乳房。表情,乃至另一側臉的狀態,都極具「明示」的意味。這不是真睡著的狀態,對不對?它表達了夢境。那麼,同樣的狀態,通過傳統的繪畫,能夠表達出來嗎?

這是一幅畢加索極為喜愛的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我也極為喜愛。

畢加索去盧浮宮臨摹了據說上百次。其中最著名的Q版。他完全轉換了一個主觀角度去看這幅畫,是畫的背面,鏡子裡面,以及衣服的裡面。正宗的色鬼是不是?見了美女總會想像脫了會是什麼樣,擺個撩人的姿勢會是怎麼樣。所以,情色是畢加索的畫面表現主題,始終沒有跑遠哈。 這幅畫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畢加索決定將此畫捐贈給巴黎現代畫館。暫時存放在盧浮宮。而當時的盧浮宮館長非常喜愛此畫,就將他的畫與原作掛一起展出。畢加索心懷忐忑親自跑去看了一遍,回來跟朋友說:我真的好擔心,幸好畫得一模一樣。

好了,看了這幾幅畫後,我們來小小總結一下。立體主義的發展,分了結構立體主義,分析立體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三個階段。是畢加索這位繪畫界的愛因斯坦,將立體主義推向綜合表達的高度。在一幅畫里,畫家不再是通過畫筆表現凝固的瞬間,而是包含著對事物的多角度分析與認識,像把一個多機位拍攝的膠片,創造性地堆砌在一起,傳達給看官們一個時空的場景,以及或者主觀或者客觀的表達。。。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沒有。這種時空錯位拼接的理念,直接對今後各色各樣的現代畫派產生恰如E=mc2的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能總把畢加索框在情色的世界觀里。他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的名作《格爾尼卡》,就實時地反映納粹1937年對西班牙格爾尼卡的屠戮場面。這幅透過思維想像,讓你從多角度觀看納粹的暴行,就像現在的一段小視頻。這幅畫在網上有各種解讀,這裡就不贅述了。

想像一下,一個畫家看(想)到一個場景,首先要自己從多個角度(甚至無法設置視角的客體內部)解析和理解,分別進行描繪,再將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同時充滿著感性的創造與理性的分析,並且加以客觀或主觀的理解,傳達給看客,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填色遊戲」哦。

其後,各種帶有時空理念和關聯世界發展的理解、批判、創新的現代畫派此起彼伏。這裡面當然有佳作,也有糟粕。如何去欣賞一幅現代畫派的作品,不僅僅需要你的傳統審美觀,你必須要有相對全面的世界觀,甚至與時代進步息息相關科學知識和哲學大觀。

這裡就不展開說,只提提另一個在立體主義培養下,很自然而然催生的分離主義畫派,所以常常也會合稱為「立體分離主義」畫派。裡面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就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因為他的這幅分離主義《鮑爾夫人》畫作,拍賣出1.35億美元的價格,成為最貴夫人。但其實,他的畫作早已超過這個價格,成為世界富豪們追捧的對象。

我個人也非常喜歡他的畫作,儘管被許多「正兒八經」的人士批評充滿色情。可是,這正是這位一生不缺美女,專事描繪情色狀態的畫家,傳達出大量的多巴胺給看客。是正兒八經的色而不淫的高手。他總能抓住他筆下的女性美的部分,哪怕只是肌膚。朋友們,佛洛依德說過,性是人類「競步」的原動力啊。賞之。。。

(《吻》的局部)

(《金魚》)

下邊兩幅不再具名。

此文的目的只是想要通過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聊聊怎麼樣去看懂一幅(一尊、一座)現代流派的藝術作品。必須通過印象派這一偉大的「分水嶺」畫派,理解畢加索這位萬睿牛掰的畫家的「兒童畫」作品開始。就像獲得一把開啟現代之門的鑰匙,進入一個多維的時空扭曲的甚至在蟲洞之間穿梭的遼闊無邊的現代世界,且各取所愛。

(寫於2019年5月8日凌晨,圖片均拷貝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