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畢加索了。

央美還是徐悲鴻的傳統,當年大師留學巴黎回來以後,和同時期的林風眠不同,他帶來的是西方傳統的那部分,卻沒有帶西方反傳統的那部分,甚至把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要反抗的盧浮宮典範,當做我們繪畫改革的良方。他老人家最討厭馬蒂斯,稱人家「馬踢死」,徐悲鴻那種綜合水墨畫和西方寫實主義的風格,在當時看來,的確符合時代需要,因此被新中國當成一種成功的範例向所有藝術家推廣。所以,以那種古老的眼光,會怎麼看待莫奈,梵高,畢加索呢。

梵高是畫不準的,也許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和我們不一樣。1886年,來到巴黎後,在一個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在沙龍展上獲得過巨大成功的老師那裡,對著石膏模型,像今天美術班裡的小朋友一樣,學習輪廓,陰影,影線的畫法,那種地方,最高理想還是盧浮宮。梵高只忍了三個月。

當年,莫奈和一群年輕人的作品,屢次被學院拒絕,越來越不滿意老古董把持話語權,他們決定不理會權威的那一套,創建一個年展,挑戰學院沙龍,同時也不要和「落選沙龍」有任何瓜葛,這樣,印象派就在一片噓聲中漸漸站穩腳跟。印象派是一個鬆散的團體,風格不一,但有個共同的敵人,就是盧浮宮傳統。

畢加索的早期作品《第一次聖餐》,應該頗得學院派的心意,只不過人家不在乎這種造型能力。他說我十二歲就能畫得跟拉斐爾一樣了,可我花了幾十年,才畫得像個孩子。


很明顯畢加索。

現代美術很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故意畫的讓人看不懂。

啥也能說成藝術,一盆墨水潑在布上,然後一群人鼓掌叫好。

拿根鉛筆在紙上畫一段波浪線,就能拿去拍賣。

很多藝術作品,不僅別人看不懂思想性,過分的是連美術技法的高低都不體現了。

所以說現代社會藝術家被嘲諷應得的。

畢加索這個人,牛逼就牛逼在,他在十幾歲時候畫的畫就已經吊打現在絕大多數美院學生了。

隨著他本人畫畫功力的增長,更是把其他人甩出n個身位。

如果把畢加索類比成中國的文人。

那就相當於唐朝的駱賓王。

人家七歲時寫的詩你七十歲都不一定寫的出來。

更別說人家成年以後寫的詩。

畢加索後期的畫去其形取其神是建立在畢加索的美術技法已經通神的基礎上。


你覺得我們既然使用了西方的藝術造型方法,那麼我們對於西方藝術有什麼貢獻呢?我們使用了西方寫實技術,我們對於西方寫實技術提供了什麼新的進步呢?我們使用了西方寫實和藝術方法,我們在西方藝術史里推進了藝術了嗎?那麼央美藝術根基又什麼?央美藝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什麼?那麼央美和西方藝術史哪個才是發展方向?那麼央美拿第一的人是否像畢加索一樣在藝術史里留名呢?那麼我們中國藝術史邏輯是什麼?它和西方史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整個藝術話語權發展是按照什麼方法發展?那麼央美藝術拿第一究竟是不是能培養藝術家?我們有太多問題比第一還值得深思。可惜我們總想拿第一,卻忘了藝術史這一關比第一更揪心。


提出這問題的人我不知道你是無聊還是瞎折騰,這類型的問題基本都是在學藝術概論的時候就應該說到的,每個畫家所處時代的人文環境經濟政治宗教以及個人情感經歷不盡相同,所以就不會有固定的統一標準來評判什麼我們現代人所定義的「造型」二字,我見過基本很強被央美刷下來的,也見過對色彩形式色感及其敏感被國美錄取的,藝術沒有評判標準,甚至你提到的人名里有些只是畫家不是藝術家,都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一堆人說畢加索就是什麼的,請明白那些畫的來歷好嗎

這幅是他16歲時候畫的,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這是他閑暇時間畫了幾個月臨摹的一張油畫嗎?

還有說這個大家都覺得很厲害的,其實也是臨摹的,而且臨摹的還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看到的伯里曼書里的那種習作臨摹。

甚至是包括這張也是臨摹的。但是能力也很強,畢竟那個年紀也是我們正常藝考生需要集訓的年紀。那他自己寫生的呢?

頭像和景物,這是我們現代藝考的傳統考察方式,當然和他臨摹的區別很大,但是又和我們正常的藝考生能力其實是差不多的。是甚至是到他接近二十歲時獨立造型還是有些不盡人意,而是在二十歲之後的兩三年時期他才逐漸將形式內容給發揮出來。

所以別無腦吹什麼畢加索,你們自己看看莫奈年輕的造型能力比他差?

還有一些不是本專業的跨界人士在這問題下肆意鞭打,你是爽了,真正學美術的不爽,這個現在美術之所以發展艱難多半是因為體制里的這種半桶水混子自以為是,覺得自己理論牛逼知識多看得多就可以妄自菲薄,在真正懂畫的人面前就是個跳樑小丑,實名diss的就是高贊回答。


都能得第一,央美老師又不是瞎子,真畫到那個程度,我覺得考場看見了教授能直接跪下。你可能想說他們有的是印象派有的是野獸派,風格跟現在形勢差的太多,但是,人家水平從那擺著,真是馬蒂斯,我覺得也是驚天動地的,反之他們參加考試得不了第一,你應該懷疑懷疑央美的水平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