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入侵之前的英国流行乐基本处于美国流行乐之下,但英国人也有自己的早期流行乐实践。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时期里英国的状况如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1964年美国的英伦入侵 (British Invasion) 。还记得吗,我在最初的课上强调过,这门课几乎是美国独家视角的摇滚史。但本节课是一个例外,我们要站在英国的角度来看摇滚史。另外从很多方面来看,英国视角的摇滚史,大不一样。英国地区的学生,对此最有发言权。所以,请勿因为我们常常谈及同一批音乐人,就轻易断定两者的情况也是一致的。有时也许正是两者的相似性,让我们忽视了一些重要、显著的差异。

以下就是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英国的状况。若查看1963年之前英国的榜单,你会发现美国流行乐显然统治了榜单。具体而言,看看1961、62年间美国的热门单曲,再看看同期英国的各大榜单,你会发现两边大多是同一批唱片。其中多数唱片出自美国艺人之手,而非英国本土艺人。甚至是英国艺人,也在很多方面模仿他们的美国同行。我想,很多英国音乐人的心态或许是,他们的音乐不如美国音乐,但至少其是自制的本土产品。至于美国人的态度,我们很快也会讲到这一点,他们当然自认英国音乐不如美国音乐。当然,The Beatles和The Stones将会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但眼下我想强调一个事实:即便是英国人也可能觉得自己的音乐不如美国。倒回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美国人来到英国,也将他们的流行音乐带到了这里;英国人大概就此成为了美国流行乐的爱好者。所以,最好的流行乐,对他们来说,就是美国的流行乐。

那些模仿美国艺人的人之中,相当一部分主要模仿的是Elvis Presley。英国最重要的模仿者可能就是Cliff Richard了。在1958年到1963年间,他一共有27首单曲登上英国的榜单。Cliff Richard很难在美国的榜单上闹出什么动静,但在英国他就像Elivs一样。我是说,他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地成为热门。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成功的明星。英国也有他们的青少年偶像。我们在前一章讲到过,费城有一个叫Bob Marcucci的家伙包装出了很多年轻的青少年偶像。在英国,专事此业的人叫Larry Parnes。他管理著一大群青少年偶像,包括Tommy Steele、Marty Wilde和Billy Fury等。你能从这些艺名里可以看出来,这都是些大胆、令人兴奋的表演者。他们也推出了一首又一首的热门单曲。以上唱片对美国人来说基本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些唱片。这就是英国乐坛的一部分。所以如果站在英国角度来看这段时期,你就必须将以上事物纳入考虑。这就是The Beatles、The Stones及其他乐队让英国流行乐扬名于世之前面临的状况。

在60年代早期那些越过大西洋、成为热门的唱片之中,只有两张作品真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张叫做《Telstar》,它是由The Tornadoes推出的一张器乐唱片,于1962年登上了英美两地榜单的首位。The Tornadoes其实是Billy Fury的伴奏乐队。Cliff Richard也有一个伴奏乐队,叫做The Shadows。The Shadows在英国也有一系列热门歌曲。那么,伴奏乐队The Tornadoes的《Telstar》在国际上或者说在美国成为了热门作品。有趣的是,它是由英国传奇制作人Joe Meek操刀创作、制作的;在很多方面上,他就是像是英国的Phil Spector。虽然,我觉得Phil Spector在美国取得的成就也许高于Joe Meek在英国取得的成就。不过,Joe Meek仍是一个早期的重要独立制作人。

同样,英国的唱片厂牌和电台也有一套相当不同的运作方式。这也使得英国乐坛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与美国相异的景象。关于美国,我们谈到过地区性电台的发展与电台播放音乐的方式,国内一直有大量的各式电台。这就为电台的专门化发展创造了契机,专门播放R&B、西部乡村乐、主流流行乐等流派的电台,不一而足。当然了,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唱片厂牌,独立厂牌的存在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上次讲过,独立厂牌在推动摇滚乐走向大众的过程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英国的情况很不一样。英国人只有BBC,他们自己在很多方面造成了这种局面;他们设立电台经营许可,要求电台与政府保持统一口径。所以,除BBC外再无可供收听的频道。你只能在BBC旗下的三个频道中选择,仅此而已。也有一个叫「卢森堡电台」的电台,在欧洲大陆上进行广播。还有些非法电台,设立在远洋的船只上,再向本土发回广播信号。问题就在于,像「卢森堡电台」这样的广播,编排节目时要向唱片厂牌付费。而谈到唱片厂牌,英国的独立厂牌真是寥寥无几了。这条路非常艰难,市场规模非常小,还被主流厂牌牢牢控制。既没有大量的电台可供自己的音乐走向大众,唱片商店的数量又很有限;我是说,在人口较少的情况下,许多唱片商人对于从独立厂牌中发掘唱片一事并不感兴趣。他们已经从主流厂牌那里拿到了很多的产品。这种状况让独立厂牌难以维系周转。这也意味著,英国人能听到的大部分所谓的摇滚乐其实经过了层层审核筛选,包括BBC 和那些主流厂牌。因此,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我认为当时英国乐坛的多样性可能比不上美国,然而英国也存在著与我们不同的多样性,因为他们也有很多我们所说的不列颠艺人(British artists)

英国流行乐坛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早期运动,或者说它是一场于我们对60年代的讨论而言比较重要的运动——这场运动叫做Skiffle(译者注:一译「噪音爵士乐」,或「即兴摇滚乐」)。它由Lonnie Donegan领导发起,此人曾是一支爵士大乐队的成员。稍后我们还会谈到Trad Jazz(传统爵士乐) 。Donegan以美国民谣音乐作为改编的基础,同时加入一些大乐队的元素,还通过鼓的使用引入更为沉重的节拍;虽然有时他也会遵循传统,用刮板(washboard)作为敲击乐器。总之,他的版本的传统歌曲《Rock Island Line》在英国榜单登上了第八位,1956年时甚至在美国这边也拿到了排行榜第八的位置。这一类歌曲走红的现象在英国常常被称为skiffle craze。全英国的孩子们都购买了廉价的木吉他,学习弹奏第一把位的和弦,如G、C、D、Am、Em;同时也学习弹奏那些skiffle乐曲,这些曲子本质上是美国传统民谣的各种改编版本。这一切都发生在民谣复兴之前,美国的民谣复兴可以追溯到1958年或59年,而英国人于1956、57年时就已经在玩skiffle了。然而,这种由人人能弹的和弦和简单旋律组成的曲子,对The Beatles、The Rollings Stones还有Jimmy Page影响极大。事实上,你可以找到这么一个电视片段,当时还是个少年的Jimmy Page作为一名skiffle乐手现身某综艺节目,弹奏了一些skiffle音乐。因此,skiffle音乐非常非常重要。看看The Beatles在63、64和65年所做的音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skiffle的痕迹。

那时,英国还流行著别的东西。人们对所谓的Trad Jazz非常感兴趣。在英国,Trad Jazz更类似于——它和大乐队不太相像,当然也和bebop不太相像,而是更接近Dixieland的感觉。那种非常老式的新奥尔良爵士乐,正是Trad Jazz所追求的感觉。英国国内主打Trad Jazz的重要艺人包括 Ken Colyer、Chris Barber、Kenny Ball和Acker Bilk 。曾有两首来自英国的热门歌曲攻占了美国排行榜冠军宝座,一首是前文提到的《Telstar》,另一首叫《Stranger on a Shore》,正是出自the Acker Bilk orchestra之手。它在1962年登上了排行榜首位。所以谈到The Beatles实现的重大突破、他们手中的一系列冠军单曲时,也要知道他们并不是首支实现这一成就的英国乐队。不过当然了,The Beatles拿到的冠军更多,他们的成功也更长久。总之,以上大概就是Trad Jazz圈子的情况。

此外,英国还发生了一场运动,登上榜单的相关唱片不多,但我们能够确定参与者的身份:blues revivalists(布鲁斯复兴者)。像Cyril Davies、Alexis Korner和John Mayall这样的人都曾参与其中。谈及The Rolling Stones及其同类乐队——比如The Yardbirds和The Animals等——的根源时,这场运动就显得有些重要了。他们对美国的布鲁斯音乐非常著迷, 还尽力模仿演奏这些音乐。

那么,再想起这段时期,你会记得我们讲了skiffle、Trad Jazz和blues revivalists。这些音乐人也许是被二战期间远道而来的美国人迷倒了,于是也对美国文化中的所谓本土音乐十分著迷。这种著迷有时来自学历高、见识广的中产阶级,他们著迷的这些音乐却和最穷苦的大众最有关联,也和美国文化中最受压迫的元素最有关联。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好奇的现象。我们没有时间去讨论其中的社会学意义,但它仍值得一提;因为对我们即将讲到的许多英国音乐人而言,这正是传统音乐之含义的根源。总之,如今我已给你速写了1963年之前英国的情形,下面就请将注意力转向The Beatles的崛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