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有命的,但過程很重要。我們要欣賞那個過程。——曾仕強

先生一生著書立說,遊學授課,教導我們修己安人,倡導情、理、法三者融合的中道管理。他將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主張以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情。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十二年前,《培訓》雜誌幸得先生賜教,於2006~2007年間開闢專欄。 追憶往昔,如今唯此十二卷在手。先生長辭,言猶在耳,碩望永存。

先生在《培訓》雜誌上開設的十二期專欄

先生與《培訓》雜誌副主編陳強的合影留念

先生贈予《培訓》雜誌副主編陳強的箴言

謹以此文向先生致敬。

有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回到祖國經營企業,十分感慨地說:「剛開始看到大家都在研讀美國式管理的書籍,以為可以放心地運用美國式管理。沒多久便發現此路不通,完全不是想像中的情況。於是改采比較鄰近的日本式管理,以為同文同種,應該比較可行。想不到也行不通,完全沒有日本人那樣的團隊精神。索性把自己在馬來西亞所用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拿出來應用,竟然也沒有效果。現在,已經死心塌地,知道非用中國式管理不可,畢竟每天面對的,絕大部分是中國人。」

人世間的事情,不外乎「大同」「小異」。管理學者,必須重視大同,才能夠從中歸納出一套理論。實際從事管理的人士,最好依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把小異找出來,做出合理的調整,以求符合實際需求,獲得最大利益。

大同部分,形成管理的普遍性;小異部分,則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特殊性。兩者須兼顧,就是大家常說的,管理必須配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產生不一樣的企業文化,效果才能提升,效益才會增加。既然如此,在中國社會,自然要善用中國式管理的必要。

根據先生的觀點,共整理出「中國式管理」的12個特性:

01、中國式管理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在法治之外還重視德治。儒家文化圈各國從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經濟發展的道路已經證明儒家所倡導的「合理適應現世」超越了西方清教徒所奉行的「合理支配現世」,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美國式管理,重視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在智慧財產權上面賺取厚利。中國式管理,重視邊緣、血緣關係的橫向交流,由促進物資交易而獲得利益。前者很容易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後者才有可能互助互惠而彼此抬舉。

合理不合理,並不是單方面可以認定的,必須雙發共同商量,甚至還要顧慮第三方感受。中華民族「彼此、彼此」的交互主義,將在二十一世紀普受歡迎。美式合理主義,愈來愈行不通,和諧仁德的合理主義,才是未來的新趨勢。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2、3月合刊

02、中國式管理的時代性

科學發達,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對於人們的道德,都沒有什麼作用。知識愈多的人,不一定品德修養就愈高尚,這是大家都看得到想得通的事實。特別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大家深信知識就是力量,更是重知識而輕道德,造成人類社會的莫大隱憂。

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管理,必須格外重視道德。管理者的道德修養,已經成為最大的無形資產。我們長期仔細觀察,發現做大、做強、做久,而又做得有價值的事業莫不是憑藉管理者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有以致之。

現代化管理,由於內外環境的快速變化,逐漸由以事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本。制度是必須的,然而制度化的管理很難發揮合理的應變力,不容易適時調整,以適應各種接踵而來的變化。人不可靠,必須加強品德修養,以提升其信任度。所以道德的要求,日趨重要。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4月刊

03、中國式管理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意思,是將所有想得到的代案(彼此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全都列舉出來,安排在妥當的層次,而不加以排除。我們還要時常提醒自己,最好的方案往往就是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哪一個。

因此常常保持謙虛的態度,多聽、多看、多看、多問,排除成見和歧見,不要先入為主,以期包容各種不同的意見。尋找出此時此地真正合理的那一個,才算是克盡己責,問心無愧。

管理者的謙虛,表現在多問問題,多提疑難,而少表示意見。因為管理者一旦有所表示,就非常不容易聽見不相同的意見。那些在上司面前坦白說出相反意見的勇者,我們應該特別加以注意,姑不論其動機為何,至少在溝通藝術方面,缺乏修養。

主管真心要聽部屬的意見,只要不提意見,卻能夠把自己的意見隱藏起來,變成合適的問題,便可放心地讓部署先說。接下去看他們怎樣說,用不著鼓勵大家有話直說,而且要明說,以免弄得自己承受不了,反而惱羞成怒,造成僵局。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5月刊

04、中國式管理的均等性

我們常說:「一家公司要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是一家公司的失敗,只需要一個因素就夠了。」中國式管理,如果有導向的話,應該是理念導向,以正確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經營管理。

然而,我們的理念,並非單一性的,而是多種理念的均等性。我們有許多相關理念,共同整合再安人的大目標之下,形成一以貫之的多元目標。這些多元目標,其重要性是均等的。

總裁的態度,秉持「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原則,聽聽生產部門的意見,看看銷售部門的反應,問問財務主管的看法,再徵詢管理和總務部門的觀點,然後加以綜合判斷,做出此時此地的決策。為什麼此時此地呢?因為時間、場合有所改變,很可能出現不一樣的決定。

單一性的變動性較小,而均等性的變動性通常比較大。決策所需要的時間,單一向比較短,而均等性比較長。緩慢做決定,快速執行,是均等性的正常表現。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6月刊

05、中國式管理的創新性

我們並不反對創新,更阻擋不了創新。我們只是建議,在過渡時期,企業界不妨採取市場區隔的方式,有些行業,有些公司和國際接軌,採取西方「站在變的立場來創新」,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而某些行業與公司則堅持「站在不變的立場來創新」,以造精品,方便使用卻節省花費。

創新是必然的,不創新即落後,這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新有好有壞,新有優也有劣。必須謹慎小心,保證好的新和優的新,才能促進社會、造福人群。否則胡亂創新,未經實證便貿然推出,徒然令人眼花繚亂,是非不明,卻又缺乏信心,造成市場的紛亂,人心的不安,又有何用?利用創新的美名,製造不實的宣傳,對創新的破壞,實在很大。

我們衷心盼望,都能夠逐漸走上「站在不變的立場來創新」,不欺騙,不誇大,實事求是,創造出真正好的事物,以增進人群的福祉,同時也改善社會風氣,不再盲目地求新求變。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7月刊

06、中國式管理的道德性

在管理上,西方重視制度,我國則重視恕道。《大學》說,居上位者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滿的態度來對待部屬,部屬也不該用那些令人不滿的不良態度來對待居上位者。凡是在前面的人,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滿的不好態度來對待後面的人。左邊對右邊,右邊對左邊,也是同樣的道理。這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實在可以補制度的不足。

若是制度加上恕道,豈非更加妥善!

人為萬物之靈,竟然搞不過頭頸上這一條領帶,弄得非它不可,否則就不能和國際接軌,請問是什麼道理?即使暫時摔不掉,也應該放寬鬆一些,好讓良心和腦袋暢通,使倫理和管理合一。中國式管理的道德性得以彰顯,才是全人類的福氣,全宇宙的真正演化。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8月刊

07、中國式管理的真實性

必須把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部分合起來看,才能掌握全局,弄清楚真實的狀況。數字只是現實看得見的部分,卻忽略了看不見的部分。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我們刻意將數字彈性化,也就是模糊化。這樣做並不是我們缺乏精確的意識,或者不重視數字管理,完全是出於實際環境的需要,非如此不可。

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對於一切數字都要彈性化或模糊化,只要誠信的條件充足,大家都充分信任,數字可以精確化,到時候再改變,大家也不致懷疑。

最重要的的是不能心存欺騙,騙得過一時,騙不了多久。一旦喪失信用,大家就會特別提高警覺,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難度, 明明是真的,大家也會懷疑,就算一再說明,大家也認為「此地無銀三百兩」,完全是心虛的表現。

信用是自己一點一滴逐漸建立的,稍有毀壞,便很難恢復。我們原本就多疑,加上情報靈通,遇到可疑的情況,警覺性特別高。想騙西方人比較容易,要騙中國人,實在很困難。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9月刊

08、中國式管理的制衡性

人類的尊嚴,在於享有高度的自主。自己有權做出決定,當然應承擔所有的後果和責任。人類的價值,在於享受自由自在的愉快氣氛,不需要樣樣看人臉色。這兩種要求,中國式管理都做到了。

往昔農業時代,我們習慣於透過指責、怒罵、詛咒來達成制衡的功能,做得不好會挨罵,表現欠佳會挨打,聲勢凌人時也會遭受背後的詛咒,這些都是事後的算賬行為,對「未雨綢繆」「及時校正」「確保品質」,並不能有所作為。現代化中國式管理,在制衡方面,必須針對這三種要求,做出更深一層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認清,事情的控制重在看得見的有形部分。從建立標準、分辨差異到設法校正,都有一套大家看得見的硬體。在這一方面,注重科學化和制式化,大家就比較容易接受。

至於人的控制,由於我們愛面子、重自主、不受管的關係,最好採取看不見的無形運作。不明言、不著形跡,也不方便公開。人與人之間,很難有什麼秘密,所以無形和有形,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

對事的控制,是普遍的、必然的、不能有例外的。對人的制衡則是針對違規亂紀的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需要。沒有不法或偏差行為,便不必依法處置。但是對違法亂紀的人,則必然要動用相關的設施。例外太多時,固然應該修改制度,以減少例外。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10月刊

09、中國式管理的無為性

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維方式自道家首創,為儒家等學派所宣揚,現已成為中國式管理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

天道是指「自然規律」。「人事」的內涵則古今一致,都是指「各種人事活動」。推天道以明人事,意思是推廣自然規律來化解各種人事問題。

孔子把這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思想應用於管理,提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無為」至少包含三個層次:

無知。只要主管認為自己有知,大部分下屬都會自動地裝成無知,以滿足主管的表現欲。「上有知而下無知」是常見的現象。很多上司明知「有知」會累壞自己,會傷害下屬,更有可能妨礙下屬的成長,卻始終如此,不想改變。

反過來,上司無知,才能夠引發下屬的有知。上司能夠把表現的舞台讓出來了,下屬自然樂於登台表演。於是,在職場中培育下屬,大家越成長上司越輕鬆省力,人才斷層的苦惱也將消除於無形。何樂而不為呢?

無能。上司很有能力,而且急於表現。下屬看在眼裡,自然心生警惕。不要和上司搶功勞,以免遭受打壓。 同樣的道理,自動扮演無能的角色來充分配合,結果是累壞了上司,下屬也不能長進,對整個組織,造成很大的傷害。大家都有能力,並且樂於表現,這總比主管一個人獨撐大廈要安全得多,也有效得多。

無所作為。這句話的意思不能完全依照字面來理解,說什麼沒有任何作為,或者不需要有所作為。真正的用意應該是「盡量減少看得見的具體作為,卻巧妙地增加一些看不見的引導作為」。看得見的具體作為,盡量讓下屬去表現。帶給他們越多成就感,他們自然就更樂於賣力表現。上司應該動腦筋,以無形的、看不見的引導行為,來誘使下屬自覺地工作。用無所作為來誘使有所作為,才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具體作用。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10月刊

10、中國式管理的交互性

魯國的國君定公,有一次問孔子,上司對部屬,部屬對上司,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孔子回答說,上司要看得起部屬,部屬要對得起上司。

一方面「看得起」,一方面才「對得起」,彼此是相對的,稱為交互性。有一方面「看不起」,就可能引起另一方面的「對不起」,這才是合乎人性的互動法則。但是,過分地以牙還牙,畢竟屬於不義,所以恕的意思,便是一再包容、寬恕、體諒,給對方一些調整、改善的時間。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6年11月刊

11、中國式管理的善良性

真誠的老闆,平日十分關心員工,決不把員工當作工具來看待。先關心員工的安全,再交待幹部好好處置,便成為尊重員工(不讓員工產生自己不如機器重要的錯覺,以致喪失了自己應該有的尊嚴,更覺得老闆冷漠無情)、尊重幹部(不讓幹部覺得老闆有意在自己面前苛責員工,給自己難堪,也使得員工以後看不起自己,增加自己領導上的困難)的合理表現。

既然如此,幹部感激老闆之餘,當然不敢在員工前面出賣老闆,只有動腦筋,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7年2、3月合刊

12、中國式管理的簡易性

有人認為上司和部屬朝夕相處,有什麼話直說就是,這樣含含糊糊令人費心猜想,實在不是好辦法。這種人遲早和上司處不好,因為直來直往,彼此愈來愈率直,就會愈不考慮對方的感受,很快就會受不了,產生心理上的裂痕,反而很不容易修復。

中國式管理主張化繁為簡。但是,未經深入分析,不容易抓住重點,簡易不得。所以剛入社會的人,應該耐心學習,從繁雜中文逐漸領悟,才能夠精準地以簡易來反應。

——摘編自《培訓》雜誌2007年4月刊

經師易求,人師難遇。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根據《培訓》雜誌2006年~2007年過刊整理而成。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知乎專欄:培訓指南 培訓師修鍊丨人才梯隊丨行動學習領導力發展丨人才測評丨企業大學學習好工具丨課程開發丨微課設計

《培訓》雜誌創刊於2005年,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專註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的實戰期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