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錢穆、季羨林先生……讀他們本人的作品,怕自己閱歷太少,讀不懂;而讀別人寫這些人的傳記,又覺得沒有真正了解大家的思想和內涵。對於一個想讀書的學生來說,很矛盾!


想知道他們的學問和觀點,只有本人的文章靠得住,這是說他人即使是專家,也難盡信,表達層面的差異之外,人們作的種種解讀,容易夾帶私貨,也容易種種歪曲,引文則斷章取義。

另一方面,本人的文字也有未必真誠的地方,有名文人筆杆子玩的溜,一些糗事很會裝潢。也有的東西,不同的時地,當有不同的解讀,需要把歷史還給歷史。這就需要了解人格,經歷,時代背景這些,一般讀書到了火候,想要完全懂得該人的思想感情,自然關心該人的種種,不待推薦,自會找些傳記一類來看。


永遠不要讀非本人寫的傳記。

沒有什麼讀懂讀不懂的,只是多少的問題,但這是你思考研究的,得到的屬於你的。

至少你接觸的是那些大師真正的思想,道路和方向沒有偏。

而讀那些二手的演繹,很容易先被帶偏了方向。

就算是一些經典著作,也都是從原文出發,再參考歷代的註疏和解釋才行。


下館子是品嘗菜肴,不是看廚子做菜。

當然學做菜,是另一碼事兒。


作品反映的是人對這個社會以及背景和社會觀的理解。但傳記代表的基本都是他個人的一生,所以說你如果只是對這人感興趣,你就讀傳記,如果對社會背景和社會觀有興趣,就讀作品


肯定本人啊,傳記只是生平,和他們的作品哪有太多聯繫。大師的作品也不見得全部晦澀難懂,總有稍微簡單的,從簡單得看,挑感興趣的看,看多了自然順著就讀下去了,大師一般都是順著自己的人生髮展階段寫的,寫了一生達到巔峰,從頭看,慢慢的一本本看下去自然就懂了。不要擔心太多看不完,你一旦看下去了,大師的魅力自然會讓你情不自禁地看他的下一本書


當然是讀原著最好,注釋本會影響你的思想。


讀作品收穫的是自己的私貨,思想深邃,讀傳記是接受別人的私貨,人云亦云


這個不用擔心,讀就行了。如果時間充足可以看一遍他們本人的作品,再看一邊其他人評論的,最後再看本人的作品。這個過程中不斷記下自己的想法,相互印證。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先從大家們的小說類作品讀起,偏理論的可以押後。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那就想看什麼就看吧,雖然現在可能意識里不理解,但是這些東西會記住,慢慢地,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豁然開朗。因為意識會潛意識思考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