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相片

欧威廷指出,除了饮食西化、肥胖、遗传,其他造成罹患大肠癌机率上升的原因,还有抽烟、饮酒、静态生活型态者、高龄者、食用过量的红肉及加工类肉品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摄/陈稚华)

许多人都知道,饮食西化、肥胖、遗传...是造成罹患大肠癌的重要原因,不过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危险因子,是造成台湾近年大肠癌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冠全球的主要元凶?

前高雄荣总肠胃内科主治医师、现任成美肠胃科诊所医师欧威廷指出,除了饮食西化、肥胖、遗传,其他造成罹患大肠癌机率上升的原因,还有抽烟、饮酒、静态生活型态者、高龄者、食用过量的红肉及加工类肉品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患者,详细原因包括:

1.抽烟

欧威廷表示,抽烟会增加罹患大肠直肠癌发生率,而且若是大肠直肠癌患者继续抽烟更会增加癌症的死亡率。另外抽烟也会增加大肠腺瘤的发生率,大肠腺瘤可以视为大肠癌癌前病变,尤其会增加进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即1公分或1公分以上、或有绒毛成分(villous component)、或有高度细胞异型(high-grade dysplasia)之腺瘤】 的发生率;因此有抽烟习惯的人一定要及早戒除。

2.饮酒

就文献上所提及的酒精摄取量建议,欧威廷认为只要饮酒过量(指女性超过每日17.6克酒精;男性每日超过35.2克酒精),就会增加得到大肠癌的风险。「其实在便利商店常见的易开罐啤酒就约330-350cc,若乘上啤酒浓度约4%,就相当于女性每天可允许喝的酒精量。」因此欧威廷提醒,若是有饮酒习惯的人,女性每日不宜超过1罐易开罐啤酒当量的酒精;男性则每日不宜超过2罐。

3.静态生活型态

欧威廷解释,静态生活型态是指久坐不动的生活型态,医学上定义为一天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为基础代谢率的1.5倍以下。「这种生活型态会引起相当多的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忧郁症等。在文献中也发现这样的生活型态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若要减低大肠癌风险,适度的运动相当重要。」

4.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许多癌症发生率都会上升。在许多东西方文献都可以看到糖尿病为大肠癌的风险因子。」欧威廷提到,研究也指出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空腹血糖只要每上升20mg/dl,就会增加1.5%的大肠癌罹患率,也就是说空腹血糖越高,罹患大肠癌风险越高,因此血糖控制相当重要。

5.年龄

欧威廷也提到,年纪到了、大肠癌发生率就会提高,若将国健署癌登年报自民国100-104年的大肠直肠癌资料来看, 30岁以下大肠癌比例小于1%,50岁以下比例在5%以下,50-54岁比例攀升超过8%,而60-65岁达到巅峰约14%;接著又随年龄增长而比例下降,但超过65岁之比例都在7%以上。「因此年纪到了,一定要做筛检!千万不要铁齿。」

6.红肉、加工肉品

虽然现在常听到食用红肉对身体造成的负担,不过欧威廷还是再次强调,食用过多红肉(如牛肉、羊肉)或加工类肉品(如热狗、火腿及腌制类肉品)会增加大肠癌风险。

欧威廷表示,过去研究大多指出连续每日摄取大量的红肉或加工类肉品,会稍稍增加大肠直肠癌风险,但在这些研究中,关于饮食多半是用问卷调查,难以量化及标准化。所以到底要多少的量才会致癌?其实目前没有很一致的看法。「若参考欧美大型研究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红肉每日不要超过100公克,而加工类肉品则每日不超过50公克为宜。」

7.发炎性肠道疾病

再来则是,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会有较高的罹癌机会,而且会随著患病的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欧威廷解释,在欧美的研究中,在被诊断发炎性肠道疾病后,每一年大约会增加0.3%的罹癌机会,「也就是说30年后约有9%的罹癌率,罹癌机会也会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有差异。若肠道发炎的程度及范围较为广泛,罹癌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因而患此疾病者,在欧美建议8岁起就应开始接受大肠镜筛检,并每2-3年接受复检追踪。」

检视相片

欧威廷提到,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空腹血糖只要每上升20mg/dl,就会增加1.5%的大肠癌罹患率,因此血糖控制相当重要。(摄/陈稚华)

前成大医院斗六分院内视镜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肠胃专科诊所院长陈炳𫍯也补充,以上所提及的危险因子有较充分的证据支持,还有一些证据较薄弱的危险因子在文献上曾有报导,列如下: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2) 接受过胆囊切除手术者
(3) 因病膀胱全切除后辅以输尿管大肠吻合重建手术患者
(4) 50岁以前就罹患子宫内膜癌患者
(5) 乳癌抑癌基因1突变(BRAC1 mutation)者
(6) 特定细菌病毒感染(如:Streptococcus bovis牛链球菌、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杆菌、JC virus多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人类乳突病毒 、Fusobacterium细梭菌属等)。




陈炳𫍯提醒,若有这些次要的危险因子,应在看诊时告知医师,与医师讨论是否需要进行大肠癌筛检。

如何判断肠道是否健康?医师教你5招自我诊断

若要预防大肠癌,陈炳𫍯表示,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有哪些风险因子,接著必须了解在这些风险因子中,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哪些是自己避不掉的?如此一来才能针对自己可掌控的部分来改善生活型态,至于无法改变的部分就需要医疗上积极的筛检以及治疗。

可以掌控的部分:

1.生活习惯:不抽烟、不饮酒过量(男性一日勿超过2瓶330毫升啤酒,女性一日勿超过1瓶330毫升啤酒。)

2.饮食:多蔬果、多全谷纤维、不过量食用红肉(每日不超过100克)、 不过量食用加工类肉品(每日不超过50克)。

3.多运动:建议每日至少散步半小时以上。

4.维持正常体重:建议BMI值要在25kg/m²以下。

5.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大型研究指出空腹血糖只要每上升20mg/dl,就会增加1.5%的大肠癌罹患率;也就是说,空腹血糖越高,罹患大肠癌风险及越高。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相当重要。

检视相片

陈炳𫍯提醒,要远离大肠癌风险, 男性一日勿超过2瓶330毫升啤酒,女性一日勿超过1瓶330毫升啤酒。(图片来源/amiera06@pixabay)

不能掌控的部分:

1.家族史:陈炳𫍯解释,直系血亲有大肠癌或进行性大肠腺瘤病史、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为Lynch syndrome)及家族性结直肠瘜肉综合症(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等,强烈家族史患者皆须与医师详细讨论接受大肠癌筛检的年纪,及是否需要做基因测试。

2.年龄大于50岁:在台湾地区,50岁以上的人就有8%以上(近9成)的大肠癌发生率,年龄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因此年龄一到一定要接受大肠癌筛检。

3.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陈炳𫍯指出,患有此病症每一年大约增加0.3%的罹癌机会,罹癌机会也会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有差异。若肠道发炎的程度及范围较为广泛,则罹癌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有效的用药降低肠道发炎及事实的大肠镜筛检相当重要。

4.曾有大肠腺瘤或曾有大肠癌病史:无论是腺瘤或大肠癌完全治疗后,一定要听从医师建议并定期追踪。

「健康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加上医疗上完整的病史、家族史评估;进一步将高风险族纳入大肠癌筛检计划绝对是避免大肠癌的不二法门。」不过陈炳𫍯也表示,,在经过筛检且已诊断为大肠癌的患者也别惊慌,一定要与医师配合,接受适当的检查来了解自己大肠癌的分期,并和医师共同讨论最佳的治疗方式。

更多信传媒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