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我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廊桥遗梦》大家一定看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农场主的夫人与以为摄影师的爱情故事,虽然农场主夫人已经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但是趁著家里人外出,偶然间对摄影师一见钟情,并且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家开始反思什么是婚姻,婚姻内出轨到底是不是可行的?

我感觉,这部影片虽然在一直讲述这段婚外情,但是其实是在描写现实与理想。好比说现实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很粗鲁,无魅力的农场主。而在农场主夫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充满了对美好的渴望,有一天,理想真的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女主也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但是当摄影师邀请女主远走他乡时,现实的责任不能让他离开,只能说是南柯一梦,心里的滋味只有当事人知道。

我觉得,人生是短暂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著美好,童心一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先不讨论女主要不要私奔,但是这样动人的爱情真的会让每一个人都动心。故事的结局,女主继续回归平静的生活,我觉得这样处理真的很好。如果真的离开了家庭,可能女主会发现,摄影师也有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所谓的一见钟情只是不够了解罢了。还有就是,出轨就是出轨,没什么可以美化自己的。对爱人的忠诚是必须的,虽然女主已经做了错事,但是我就一直在思考,男主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勾引大嫂?而且,他也没有家庭,其实就是为了找点乐子,这样勾搭大妈为生吧。看完这一个电影,我的内心,只是希望男主不要再来勾引别人媳妇了!别以为农场主没有文化,就很好欺负。


聊点深入的。《廊桥遗梦》这部电影很多人聚焦在【婚内出轨】这件事情上,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出轨】二字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廊桥遗梦》恰恰在告诉观众,为什么出轨,出轨后的自救,以及出轨当下我们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改变。

说到出轨总有很多部影视作品涌入脑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昼颜》、《廊桥遗梦》、《花样年华》三部。

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我们能说这些出轨角色都是玩弄感情的人吗?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人吗?

出乎意料的是在全民骂出轨的现在,就我们刚刚说到的影视作品中,还会有观众为剧中人婚外恋没有获得圆满而惋惜。

这些对家庭数十年如一日的人,在某天会冒险越过了那一条自己原本以为永远不会跨过的界线?是不是有什么是一段美好婚姻无法给到的呢?幸福的人会出轨,他们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得到什么?

出轨原因之一,人们可以借此找到一种感情相谈、自由、新鲜弥补自身缺口的希望。

《廊桥遗梦》里的梅姨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贤良淑德简直好的不得了。但她却爱上了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周游世界,跟女主是根本就是两类人,但有两个孩子的女主依旧出轨了。看过的朋友也都知道结局,那是一段最后保留在心里的没有结果的感情。但是出轨是事实。

她的出轨在于自身存在感的薄弱,和对目前生活了无希望的状态。因为大部分出轨的人脑子里都有这么一个念头——

「就这样吗?我要这样生活25年吗?我要跟现在这个人过一辈子,我仿佛能看到以后的生活是哪样。」

也许就是这些心理动作,使人跨越那条界线。一部分出轨为了改变气死沉沉的状态,将它作为救命稻草。出轨的目的是渴望获得更多关注,更多非凡的感受,渴望自己被重视。

出轨原因之二,你无法让你的伴侣对你一直充满渴望。

大部分出轨的人都会觉得自己重获新生,解锁了生命里另一个自己。

人就是一台欲望机器,它会让你渴望获得自己没有的东西

所以,他们出轨了。

正如《廊桥遗梦》拍的,出轨之后的梅姨最后还是重新回归家庭,为什么?

因为失去使人害怕,梅姨扮演的角色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和伴侣,却有想获得新鲜的血液。并没有结束目前关系,开始一段新关系的打算。

所以,这种出轨被放在影视作品里,引导观众的想法,你要问我究竟支持不支持,作为浪漫主义论者,还是希望影片中真心相爱的人能有圆满的结果。但是细想一下,这种想法就是被有意无意误导的想法。

你问我支不支持出轨,却没有问过我支不支持生病,但出轨很多时候正是一场「心理病」。

虽然出轨的人人喊打,作为默默忍耐的被出轨的一方被抨击不作为,往往还是有曾经出轨的亲密关系,摆脱出轨阴影,重修于好的。

人们对忠于爱情婚姻的条律远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坚定,或者还有人在混淆这条黑白分明的界限。

出轨是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它必须被投入错误的不道德的辞汇里去。

这反应了一个问题,无论起因如何,出轨就是一种「心理病」,与病人的好坏不相干。

《廊桥遗梦》这部电影,就是再聊这件事啊。

作者:溺水的大象


有时候人读懂一个人只需要几天时间,有时候人一辈子都读不懂一个人。一对中年男女,饱经人世风霜,但依然对生活充满梦想,充满渴望。在他们相识相遇的短暂时间里,仿佛觉得「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己经很久了,虽然我们相会之前谁也不明自对方的存在。」这就是美国作家詹姆斯·沃勒的中篇小说《廊桥遗梦》和后来被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廊桥遗梦》。

电影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时间里,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相识、相遇、相恋的故事,最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金凯痛苦地分手。但是两人刻骨铭心的爱恋却萦绕了彼此的后半生。这部描写婚外情的故事,深刻描写了「人天生不自由,在不自由中又不放弃对爱的寻找的渴望。」人的一生可以认识成百上千的人,也可以和人结婚生子,白头偕老,但是能和人心灵相遇的人却是如此之少,以至唯一。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相识相处的过程中,明白了彼此就是彼此一生所寻找的人,两个人以自己的本真面目和自然有趣的心灵相遇在一起,获得了久违的欢乐与喜悦,他们愉快的聊天,愉快的诉说自己的人生喜乐,这样欢畅的交流是任何他人所不能带给彼此的。他们深深爱上了彼此。

弗朗西斯卡爱上罗伯特,是因为她长久以来与丈夫的生活过得虽然平静,安逸。但这对「米面夫妻,饮食男女」象其他夫妻一样,对家畜、对钱财、对土地、对他人的关注都超过了对彼此心灵和情感的关注。两个朝夕相处、同床共枕的夫妻,物质生活是富足的,但对爱有渴望的弗朗西斯卡来说,内心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苦闷的。所以,当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相遇而获得了久违的喜悦时,才真正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灵魂相遇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只考虑爱情的生活又是自私的,也是不幸的。「感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下职责,这份魔力就会消失。」因为即使有爱情,但离开自己心爱的孩子,弗朗西斯卡知道自己依然不会幸福。所以,她拒绝跟罗伯特离开,这也是所有婚外情的局限。但爱情又是让弗朗西斯卡魂牵梦绕的。弗朗西斯卡在过世前留下遗嘱,要求她的子女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因为那里是他和罗伯特爱情开始的地方。一段美好的爱情就那样凄凉的结束。

《廊桥遗梦》是一部描述婚外恋的影片。村妇弗朗西斯卡在丈夫与儿子、女儿去镇上的四天里,邂逅了前来拍廊桥的摄影师罗伯特。两人发生了恋情。罗伯特像弗朗西斯卡的少女时代,向往自由,渴望突破一切束缚。而现实中,她却被圈囿在家庭中,因要照顾家庭而放弃了她的少女梦。罗伯特的出现,萌动了她不安分的心。但最终她还是用爱的最伟大的形式,放手这段恋情,回归家庭。

这部电影看过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从义大利远嫁到美国,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每天在做不完的家务中度过。罗伯特的出现,让她心动。他知识渊博、羁傲不逊,游历了很多她听都没听说的地方,他像她的梦,让她好想抓住。可他又那么遥不可及,在他面前她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自卑。她担心他不会爱听一个村妇的枯燥的故事、他担心她在他眼前显得那么无知,可又渴望与他下一次见面。其实他也一样,他们相爱了。

要分离的那天,弗朗西斯卡情绪失常了。她如大多数女人一样,看到爱会飞蛾扑火般的不计后果。可得到后,又患得患失。她不知道罗伯特是不是对她,也会和他世界各地,处处留情的那些女人一样,只是逢场作戏。这种不确定让她不平衡,因为她太爱他了。罗伯特内心也是痛苦的,他爱她,可他知道她离不开她的家庭。他向她告白,对她的爱,一生只有这么一次。他要她跟他走,要带她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她还是决定不跟他走,她不能让她的家庭陷入痛苦,沦为大家嘴里的谈资。丈夫和孩子回来了,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又恢复了平淡。每天忙碌,甚至忘记了与罗伯特的约定,给她几天考虑,给他个答复。最终,她还是抑制住冲向罗伯特的念头。而对罗伯特的爱就这么伴随著她平淡的婚姻度过了一生。

女人是个矛盾体,有时很柔软,有时却又很强大。有时候糊涂,有时却又很理智。女主不可救药的爱上男主,但在做选择的时候,却把这段感情利弊分析的很透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内心却是那样的强大。

佛朗西斯卡的儿女,从母亲留下的日记本里看到了这令他们震惊的事情。看到母亲为了家庭而做的抉择时,他们心里释然。婚姻是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需要有智慧去经营的,母亲都能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爱,他们的婚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其实儿子、女儿婚姻都过得不幸福,女儿甚至要提出离婚。母亲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他们认为不能容忍的家庭矛盾,在责任面前都是那么渺小,他们要做的是去呵护它而不是摆脱它。


在我看来,两人相爱是因为寂寞,至死爱意不减是因为不得。

两人初见时,男主是常年奔波在外,只有相机和胶片陪伴的摄影师。而女主是从义大利小镇迁至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有著丈夫和两个孩子但家中却经常只有她一人的家庭主妇。他们有著同样的漂泊和孤寂。寂寞成了推动他们情感的一大因素。

突然而至的陌生人,打破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他接近爱情的相互吸引,实际更多源自于情欲和寂寞。赤裸的双足、对他刚刚用过的浴缸的抚摸和梅姨极具诱惑力的体态。当然还有伊斯特伍德不时显露的,混合了成熟儒雅和野性的荷尔蒙,无不带有情欲气息。而两位主角将这当做爱情看待,不少观众也为这种暧昧美好而悲伤的恋爱所打动。

虽然女主最后出于家庭的责任,没有跟男主离开,只是对这份爱情念念不忘直到离世。但这部影片当年上映时,却在美国引起了离婚潮。不少经典的爱情故事都是悲剧结局,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魂断蓝桥》。故事在爱情最美好的时刻戛然而止,不再有之后的争执不和,一地鸡毛。《廊桥遗梦》亦是如此。不少因为这部影片而离婚的人们大概都未注意到这一点,便开始追寻真爱。又有几个能够得偿所愿呢?


真不明白,这样的爱情有什么好歌颂的。我本人也到了不惑之年,中年女子的感慨与无奈,我都明白。何谓真爱,不过留恋于每日三餐中的柴米油盐,逃不脱世俗的价值观与责任。男女各司其职,家才温暖幸福,社会才和谐稳定。电影里并没有交代那个摄影师的过去,为什么离婚,就是喜欢流浪漂泊?还是当时就是因为爱上某个女人,抛妻弃子,我们不得而知。他用什么来爱她?处了下半身那点事,还有几句甜言蜜语,换回来这个女人终生懊悔。大家都在感慨这个女人的爱情,那农场主带著孩子在外边的这四天也遇见真爱了呢,我相信世俗眼光一定称之为小三。很多人就喜欢用真爱的糖纸去包装那恶俗的糖果,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廊桥遗梦》从影片造势放映打著「伟大的爱情」标签一直到现在,实在感受不到男女主人公「轰轰烈烈」的爱情,包括原著也是一字一字读过,只记得作者写的女主与男主欢乐后描述的「由于腿一直盘在他身上酸的不会动了」这句话,呵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寂寞的妇人遇到了一个给他带来新鲜世界的男人而已,相信若妇人的老公每天都在家,每晚都陪伴妇人满足她的需要,她怎么会喜欢另一个男人,想不通啊想不通,一见钟情是爱,难道相濡以沫不是更值得追求吗?妇人每日陷在琐碎的家务劳动里,想到老公每日奔波养家的辛苦了吗?她没有,所以《廊桥遗梦》实在喜欢不起来


《包法利夫人》与《廊桥遗梦》两个女主同样出轨,但结局截然不同。

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包法利夫人》里爱玛的悲剧是一心要把浪漫(当然还有她的虚荣)变成现实。她拿现实为浪漫的买单,所以她破产了。

《廊桥遗梦》的女主是把浪漫珍藏在心底,用偶尔的回忆来滋养现实的平淡。她成功地遏制了浪漫向现实的延伸,它就是一支插曲,秘密地在她生命长河里流淌。

我们可以看到廊桥女主对婚外情的处理手法:妥善地保存了它,既不否定它,也不用它否定现实生活,反而,为了减轻出轨的负面效应,她更忠诚于生活善待家人了。

所以说,忠诚并不源于浪漫与激情,而是激情之后的冷静判断。


无论是农场主妇弗朗西斯卡还是摄影师罗伯特,其实他们都已经到了失去传统意义上爱情的可能。两个慢慢长大、慢慢疏远了的孩子,像左手摸右手的丈夫,弗朗西斯卡接下来的生活是大多数人都可能面对的死水一般的未来。

罗伯特太老了,老到了好像可以忘记一切事情,他接下来的命运就是等待不久就会到来的死亡,他的活力好像只给了摄影和过去。

两个人相见,给了对方一个他们都未曾想过的生活的可能。这种新的刺激是爱情产生的第一前提,原来死水还可以微澜。爱情产生的第一原因是新鲜感,然后是安全感。

他们爱上了对方,但只有几天的时间,因为弗朗西斯卡的孩子和丈夫将在几天后归来,圣火将在一次恢复以往的模样。

他们一起外出拍摄、聊天、喝酒、跳舞……做爱。

他们恨不得在这短短的几天内,了解对方的所有,占据对方的所有。两个平凡的人,因为迸发的爱情之火,而变得弥足珍贵,并且只对彼此。

但他们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道德、责任的碾压。

弗兰西斯卡最终也没有打开车门,跨出和罗伯特私奔的脚步。她选择留下来,尽到为人母、为人妇的责任,她仍会收到罗伯特之后陆续邮寄过来的消息,他们身体不在一起,但精神一直厮守。

当死亡来临,她选择和罗伯特在一起。生前,她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丈夫孩子一起。死后,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永远和爱的人在一起。

爱情的珍贵在于,身体不在一起而精神厮守,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就是这样,这是爱情最好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廊桥遗梦》选择了最经典的结尾方式,不在一起。因为最终没能日夜厮守,他们的爱情永不枯竭。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诱惑,既然是婚姻,就必须信守承诺。

男主在外漂泊,没有说清是否有家庭的牵绊,可能经常在外,为了满足自身的荷尔蒙需要而习惯泡中年妇女,而且是以此为乐;电影中女主离开后他也就离开了,对于他而言,这种情景也很熟悉了,毕竟不会每一次都能成功的约炮(原谅我的粗俗)。

女主是无法理解、享受日复一日平淡生活中的真而经不起诱惑,谁的生命能永保激情?日常的柴米油盐的矛盾的冲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无论你是坚强还是软弱,欢乐与痛苦永远交替著。关键在于夫妻双方的沟通,突然间的激素比例混乱而导致了她认为的「真爱」,而且为了这个「真爱」,为自己找了许多理由确认是「真爱」。如同观众,同一出电影,不同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感受。记得心理学上似乎有这一句话: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已。

当然,也包括我上面这一段主观的回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