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資深的喫瓜羣眾,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廊橋遺夢》大家一定看過,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農場主的夫人與以為攝影師的愛情故事,雖然農場主夫人已經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但是趁著家裡人外出,偶然間對攝影師一見鍾情,並且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在當時的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家開始反思什麼是婚姻,婚姻內出軌到底是不是可行的?

我感覺,這部影片雖然在一直講述這段婚外情,但是其實是在描寫現實與理想。好比說現實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很粗魯,無魅力的農場主。而在農場主夫人的內心深處,還是充滿了對美好的渴望,有一天,理想真的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女主也會毫不猶豫的衝上去。但是當攝影師邀請女主遠走他鄉時,現實的責任不能讓他離開,只能說是南柯一夢,心裡的滋味只有當事人知道。

我覺得,人生是短暫的,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渴望著美好,童心一直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先不討論女主要不要私奔,但是這樣動人的愛情真的會讓每一個人都動心。故事的結局,女主繼續回歸平靜的生活,我覺得這樣處理真的很好。如果真的離開了家庭,可能女主會發現,攝影師也有很多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所謂的一見鍾情只是不夠瞭解罷了。還有就是,出軌就是出軌,沒什麼可以美化自己的。對愛人的忠誠是必須的,雖然女主已經做了錯事,但是我就一直在思考,男主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勾引大嫂?而且,他也沒有家庭,其實就是為了找點樂子,這樣勾搭大媽為生吧。看完這一個電影,我的內心,只是希望男主不要再來勾引別人媳婦了!別以為農場主沒有文化,就很好欺負。


聊點深入的。《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很多人聚焦在【婚內出軌】這件事情上,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到【出軌】二字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廊橋遺夢》恰恰在告訴觀眾,為什麼出軌,出軌後的自救,以及出軌當下我們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改變。

說到出軌總有很多部影視作品湧入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晝顏》、《廊橋遺夢》、《花樣年華》三部。

其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我們能說這些出軌角色都是玩弄感情的人嗎?都是沒有責任心的人嗎?

出乎意料的是在全民罵出軌的現在,就我們剛剛說到的影視作品中,還會有觀眾為劇中人婚外戀沒有獲得圓滿而惋惜。

這些對家庭數十年如一日的人,在某天會冒險越過了那一條自己原本以為永遠不會跨過的界線?是不是有什麼是一段美好婚姻無法給到的呢?幸福的人會出軌,他們是為了什麼呢?

是為了得到什麼?

出軌原因之一,人們可以藉此找到一種感情相談、自由、新鮮彌補自身缺口的希望。

《廊橋遺夢》裏的梅姨扮演的女主角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賢良淑德簡直好的不得了。但她卻愛上了一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他週遊世界,跟女主是根本就是兩類人,但有兩個孩子的女主依舊出軌了。看過的朋友也都知道結局,那是一段最後保留在心裡的沒有結果的感情。但是出軌是事實。

她的出軌在於自身存在感的薄弱,和對目前生活了無希望的狀態。因為大部分出軌的人腦子裡都有這麼一個念頭——

「就這樣嗎?我要這樣生活25年嗎?我要跟現在這個人過一輩子,我彷彿能看到以後的生活是哪樣。」

也許就是這些心理動作,使人跨越那條界線。一部分出軌為了改變氣死沉沉的狀態,將它作為救命稻草。出軌的目的是渴望獲得更多關注,更多非凡的感受,渴望自己被重視。

出軌原因之二,你無法讓你的伴侶對你一直充滿渴望。

大部分出軌的人都會覺得自己重獲新生,解鎖了生命裏另一個自己。

人就是一臺慾望機器,它會讓你渴望獲得自己沒有的東西

所以,他們出軌了。

正如《廊橋遺夢》拍的,出軌之後的梅姨最後還是重新回歸家庭,為什麼?

因為失去使人害怕,梅姨扮演的角色害怕失去現有的生活和伴侶,卻有想獲得新鮮的血液。並沒有結束目前關係,開始一段新關係的打算。

所以,這種出軌被放在影視作品裡,引導觀眾的想法,你要問我究竟支持不支持,作為浪漫主義論者,還是希望影片中真心相愛的人能有圓滿的結果。但是細想一下,這種想法就是被有意無意誤導的想法。

你問我支不支持出軌,卻沒有問過我支不支持生病,但出軌很多時候正是一場「心理病」。

雖然出軌的人人喊打,作為默默忍耐的被出軌的一方被抨擊不作為,往往還是有曾經出軌的親密關係,擺脫出軌陰影,重修於好的。

人們對忠於愛情婚姻的條律遠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堅定,或者還有人在混淆這條黑白分明的界限。

出軌是一個不必討論的問題,它必須被投入錯誤的不道德的辭彙裏去。

這反應了一個問題,無論起因如何,出軌就是一種「心理病」,與病人的好壞不相干。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就是再聊這件事啊。

作者:溺水的大象


有時候人讀懂一個人只需要幾天時間,有時候人一輩子都讀不懂一個人。一對中年男女,飽經人世風霜,但依然對生活充滿夢想,充滿渴望。在他們相識相遇的短暫時間裡,彷彿覺得「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來己經很久了,雖然我們相會之前誰也不明自對方的存在。」這就是美國作家詹姆斯·沃勒的中篇小說《廊橋遺夢》和後來被改編成的同名電影《廊橋遺夢》。

電影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裏時間裡,與《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相識、相遇、相戀的故事,最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兩人刻骨銘心的愛戀卻縈繞了彼此的後半生。這部描寫婚外情的故事,深刻描寫了「人天生不自由,在不自由中又不放棄對愛的尋找的渴望。」人的一生可以認識成百上千的人,也可以和人結婚生子,白頭偕老,但是能和人心靈相遇的人卻是如此之少,以至唯一。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在相識相處的過程中,明白了彼此就是彼此一生所尋找的人,兩個人以自己的本真面目和自然有趣的心靈相遇在一起,獲得了久違的歡樂與喜悅,他們愉快的聊天,愉快的訴說自己的人生喜樂,這樣歡暢的交流是任何他人所不能帶給彼此的。他們深深愛上了彼此。

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是因為她長久以來與丈夫的生活過得雖然平靜,安逸。但這對「米麪夫妻,飲食男女」象其他夫妻一樣,對家畜、對錢財、對土地、對他人的關注都超過了對彼此心靈和情感的關注。兩個朝夕相處、同牀共枕的夫妻,物質生活是富足的,但對愛有渴望的弗朗西斯卡來說,內心是孤獨的,是寂寞的,是苦悶的。所以,當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相遇而獲得了久違的喜悅時,才真正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靈魂相遇的愛情是美好的,但只考慮愛情的生活又是自私的,也是不幸的。「感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下職責,這份魔力就會消失。」因為即使有愛情,但離開自己心愛的孩子,弗朗西斯卡知道自己依然不會幸福。所以,她拒絕跟羅伯特離開,這也是所有婚外情的侷限。但愛情又是讓弗朗西斯卡魂牽夢繞的。弗朗西斯卡在過世前留下遺囑,要求她的子女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因為那裡是他和羅伯特愛情開始的地方。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那樣悽涼的結束。

《廊橋遺夢》是一部描述婚外戀的影片。村婦弗朗西斯卡在丈夫與兒子、女兒去鎮上的四天裏,邂逅了前來拍廊橋的攝影師羅伯特。兩人發生了戀情。羅伯特像弗朗西斯卡的少女時代,嚮往自由,渴望突破一切束縛。而現實中,她卻被圈囿在家庭中,因要照顧家庭而放棄了她的少女夢。羅伯特的出現,萌動了她不安分的心。但最終她還是用愛的最偉大的形式,放手這段戀情,回歸家庭。

這部電影看過幾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從義大利遠嫁到美國,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每天在做不完的家務中度過。羅伯特的出現,讓她心動。他知識淵博、羈傲不遜,遊歷了很多她聽都沒聽說的地方,他像她的夢,讓她好想抓住。可他又那麼遙不可及,在他面前她顯得那麼渺小,那麼自卑。她擔心他不會愛聽一個村婦的枯燥的故事、他擔心她在他眼前顯得那麼無知,可又渴望與他下一次見面。其實他也一樣,他們相愛了。

要分離的那天,弗朗西斯卡情緒失常了。她如大多數女人一樣,看到愛會飛蛾撲火般的不計後果。可得到後,又患得患失。她不知道羅伯特是不是對她,也會和他世界各地,處處留情的那些女人一樣,只是逢場作戲。這種不確定讓她不平衡,因為她太愛他了。羅伯特內心也是痛苦的,他愛她,可他知道她離不開她的家庭。他向她告白,對她的愛,一生只有這麼一次。他要她跟他走,要帶她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她還是決定不跟他走,她不能讓她的家庭陷入痛苦,淪為大家嘴裡的談資。丈夫和孩子回來了,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又恢復了平淡。每天忙碌,甚至忘記了與羅伯特的約定,給她幾天考慮,給他個答覆。最終,她還是抑制住沖向羅伯特的念頭。而對羅伯特的愛就這麼伴隨著她平淡的婚姻度過了一生。

女人是個矛盾體,有時很柔軟,有時卻又很強大。有時候糊塗,有時卻又很理智。女主不可救藥的愛上男主,但在做選擇的時候,卻把這段感情利弊分析的很透徹。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庭,內心卻是那樣的強大。

佛朗西斯卡的兒女,從母親留下的日記本里看到了這令他們震驚的事情。看到母親為了家庭而做的抉擇時,他們心裡釋然。婚姻是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需要有智慧去經營的,母親都能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愛,他們的婚姻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其實兒子、女兒婚姻都過得不幸福,女兒甚至要提出離婚。母親的經歷讓他們看到,他們認為不能容忍的家庭矛盾,在責任面前都是那麼渺小,他們要做的是去呵護它而不是擺脫它。


在我看來,兩人相愛是因為寂寞,至死愛意不減是因為不得。

兩人初見時,男主是常年奔波在外,只有相機和膠片陪伴的攝影師。而女主是從義大利小鎮遷至人生地不熟的美國,有著丈夫和兩個孩子但家中卻經常只有她一人的家庭主婦。他們有著同樣的漂泊和孤寂。寂寞成了推動他們情感的一大因素。

突然而至的陌生人,打破了一成不變的生活。他接近愛情的相互吸引,實際更多源自於情慾和寂寞。赤裸的雙足、對他剛剛用過的浴缸的撫摸和梅姨極具誘惑力的體態。當然還有伊斯特伍德不時顯露的,混合了成熟儒雅和野性的荷爾蒙,無不帶有情慾氣息。而兩位主角將這當做愛情看待,不少觀眾也為這種曖昧美好而悲傷的戀愛所打動。

雖然女主最後出於家庭的責任,沒有跟男主離開,只是對這份愛情念念不忘直到離世。但這部影片當年上映時,卻在美國引起了離婚潮。不少經典的愛情故事都是悲劇結局,比如《泰坦尼克號》,比如《魂斷藍橋》。故事在愛情最美好的時刻戛然而止,不再有之後的爭執不和,一地雞毛。《廊橋遺夢》亦是如此。不少因為這部影片而離婚的人們大概都未注意到這一點,便開始追尋真愛。又有幾個能夠得償所願呢?


真不明白,這樣的愛情有什麼好歌頌的。我本人也到了不惑之年,中年女子的感慨與無奈,我都明白。何謂真愛,不過留戀於每日三餐中的柴米油鹽,逃不脫世俗的價值觀與責任。男女各司其職,家才溫暖幸福,社會才和諧穩定。電影裏並沒有交代那個攝影師的過去,為什麼離婚,就是喜歡流浪漂泊?還是當時就是因為愛上某個女人,拋妻棄子,我們不得而知。他用什麼來愛她?處了下半身那點事,還有幾句甜言蜜語,換回來這個女人終生懊悔。大家都在感慨這個女人的愛情,那農場主帶著孩子在外邊的這四天也遇見真愛了呢,我相信世俗眼光一定稱之為小三。很多人就喜歡用真愛的糖紙去包裝那惡俗的糖果,不過自欺欺人罷了。


《廊橋遺夢》從影片造勢放映打著「偉大的愛情」標籤一直到現在,實在感受不到男女主人公「轟轟烈烈」的愛情,包括原著也是一字一字讀過,只記得作者寫的女主與男主歡樂後描述的「由於腿一直盤在他身上酸的不會動了」這句話,呵呵,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寂寞的婦人遇到了一個給他帶來新鮮世界的男人而已,相信若婦人的老公每天都在家,每晚都陪伴婦人滿足她的需要,她怎麼會喜歡另一個男人,想不通啊想不通,一見鍾情是愛,難道相濡以沫不是更值得追求嗎?婦人每日陷在瑣碎的家務勞動裏,想到老公每日奔波養家的辛苦了嗎?她沒有,所以《廊橋遺夢》實在喜歡不起來


《包法利夫人》與《廊橋遺夢》兩個女主同樣出軌,但結局截然不同。

區別在哪裡呢?在於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包法利夫人》裏愛瑪的悲劇是一心要把浪漫(當然還有她的虛榮)變成現實。她拿現實為浪漫的買單,所以她破產了。

《廊橋遺夢》的女主是把浪漫珍藏在心底,用偶爾的回憶來滋養現實的平淡。她成功地遏制了浪漫向現實的延伸,它就是一支插曲,祕密地在她生命長河裡流淌。

我們可以看到廊橋女主對婚外情的處理手法:妥善地保存了它,既不否定它,也不用它否定現實生活,反而,為了減輕出軌的負面效應,她更忠誠於生活善待家人了。

所以說,忠誠並不源於浪漫與激情,而是激情之後的冷靜判斷。


無論是農場主婦弗朗西斯卡還是攝影師羅伯特,其實他們都已經到了失去傳統意義上愛情的可能。兩個慢慢長大、慢慢疏遠了的孩子,像左手摸右手的丈夫,弗朗西斯卡接下來的生活是大多數人都可能面對的死水一般的未來。

羅伯特太老了,老到了好像可以忘記一切事情,他接下來的命運就是等待不久就會到來的死亡,他的活力好像只給了攝影和過去。

兩個人相見,給了對方一個他們都未曾想過的生活的可能。這種新的刺激是愛情產生的第一前提,原來死水還可以微瀾。愛情產生的第一原因是新鮮感,然後是安全感。

他們愛上了對方,但只有幾天的時間,因為弗朗西斯卡的孩子和丈夫將在幾天後歸來,聖火將在一次恢復以往的模樣。

他們一起外出拍攝、聊天、喝酒、跳舞……做愛。

他們恨不得在這短短的幾天內,瞭解對方的所有,佔據對方的所有。兩個平凡的人,因為迸發的愛情之火,而變得彌足珍貴,並且只對彼此。

但他們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是道德、責任的碾壓。

弗蘭西斯卡最終也沒有打開車門,跨出和羅伯特私奔的腳步。她選擇留下來,盡到為人母、為人婦的責任,她仍會收到羅伯特之後陸續郵寄過來的消息,他們身體不在一起,但精神一直廝守。

當死亡來臨,她選擇和羅伯特在一起。生前,她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和丈夫孩子一起。死後,她遵從自己的內心,永遠和愛的人在一起。

愛情的珍貴在於,身體不在一起而精神廝守,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就是這樣,這是愛情最好的形式之一。

作為一部愛情電影,《廊橋遺夢》選擇了最經典的結尾方式,不在一起。因為最終沒能日夜廝守,他們的愛情永不枯竭。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誘惑,既然是婚姻,就必須信守承諾。

男主在外漂泊,沒有說清是否有家庭的牽絆,可能經常在外,為了滿足自身的荷爾蒙需要而習慣泡中年婦女,而且是以此為樂;電影中女主離開後他也就離開了,對於他而言,這種情景也很熟悉了,畢竟不會每一次都能成功的約炮(原諒我的粗俗)。

女主是無法理解、享受日復一日平淡生活中的真而經不起誘惑,誰的生命能永保激情?日常的柴米油鹽的矛盾的衝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無論你是堅強還是軟弱,歡樂與痛苦永遠交替著。關鍵在於夫妻雙方的溝通,突然間的激素比例混亂而導致了她認為的「真愛」,而且為了這個「真愛」,為自己找了許多理由確認是「真愛」。如同觀眾,同一齣電影,不同的觀眾會看到不同的感受。記得心理學上似乎有這一句話: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已。

當然,也包括我上面這一段主觀的回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