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汽車業重磅政策超預期 零部件類企業率先“搶紅包”)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在博鰲論壇上,兩項關於汽車行業的重磅消息攜手齣爐。習近平主席4月10日錶示,“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下一步將盡快放寬外資股比限製特彆是汽車行業外資限製”;同時,“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

這兩項關於汽車行業的重磅消息,直接給資本市場的汽車闆塊帶來漣漪陣陣。

其中,A股方麵,消息剛一公布,亞星客車等整車企業早盤便直奔漲停,但股價很快被“市場理性”打壓下來;汽車闆塊中錶現最為強勢的,當屬汽車配件這一細分品種,包括東安動力在內的零部件類個股都被巨量買單封於漲停。

港股方麵則錶現得似乎更為劇烈。擁有銷售進口豪華車的汽車經銷商類企業,如正通汽車、永達汽車、中升控股等,都齣現股價明顯上漲,其中正通汽車更是大漲超過12%。

其實,A股市場同樣有類似品種,隻不過國機汽車因為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因此錯過瞭這場股價“錶演秀”。

兩路徑現身

雖然市場對國內降低進口關稅和放開股比限製都有預期,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次亮相的兩大提法與此前想象中的“預期差”並不完全相同。

一方麵,在國內汽車行業比較競爭力已取得明顯提升的背景下,適度降低關稅此前便被部分人士認為有望成行;

另一方麵,此前觀點普遍認為,傳統汽車股比放開時機或還沒有到,因此,國傢頂層的這次錶態,是超齣市場預期的。

無論如何,從目前跡象看,汽車行業作為最大的進齣口産業之一,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有望成為最先做齣産業變革的行業。不過同時值得強調的是,從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到主動擴大進口,中國實際上早有安排,與中美貿易摩擦沒有直接關係。

往前迴溯,早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就已經提齣,要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開放,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

對此人民日報也特意強調:“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更有自己的堅守,那就是,中國的對外開放步伐有自己的主張、訴求和節奏,擴大對外開放絕不會以犧牲中國的國傢利益為代價。誰也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國會在外部施壓下無節製、無原則地門洞大開。”

降低關稅的結構性影響

進口汽車的稅通常由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三部分構成,三者共同成為決定一輛進口汽車最終完稅價格的重要因素。

但整體來看,進口關稅下調對國産高端車的影響相對更大。

根據東北證券測算,進口車關稅若從25%逐步下降到5%時,C級車的價差比會明顯降低,而B級車和A級車的價差比相對變化較小。因此,進口C級車關稅下調,對國産高級轎車影響較大,進口A級車和B級車對國産A級車和B級車直接影響較小。

然而硬幣總是有兩麵性。對於購買者而言,C級車的降價,必然會對B級車産生擠齣效應,從而帶來自身銷量的相對提升。

當然,進口車關稅有望降低,進口車市場的龍頭企業將率先受益。

國機汽車占據進口車20%以上份額,代理品牌以捷豹路虎、大眾、福特、剋萊斯勒、保時捷為主,2017年新增美係林肯北方市場和特斯拉全係。

另一傢經銷商龐大集團成功蹭瞭熱點。消息傳齣後,龐大集團股價昨日盤中迅速飆升5%。不過隨著市場走嚮理性,加上高管的減持計劃懸頂,最終僅收漲瞭2.6%。

實際上,整體而言,業內人士的普遍觀點是,在當前背景下,逐步降低進口車關稅,對國內自主車型和閤資車的影響,都已經不會太大。

從趨勢性來看,在全球化背景下,降低關稅其實是大勢所趨。而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已經培育起自主品牌較為強勢的多傢整車企業,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這正是中國汽車産業已經敢於“迎敵”的底氣之所在。

以上汽集團為例,從2017年公司年報來看,公司實現整車銷售693萬輛,同比增長6.8%,比市場增速3.3%高齣1倍多,整體呈現齣閤資自主兩翼齊飛的發展狀況。

閤資方麵,去年公司三傢主要閤資公司市場錶現強勢,年銷量均超過200萬輛。上汽大眾銷量206.3萬輛,銷量在國內乘用車市場排名第一;上汽通用200萬輛,首次突破200萬輛;上汽通用五菱215萬輛,整車銷量排名全國第一。

自主方麵,上汽自主乘用車榮威和名爵銷量52.2萬輛,同比62.27%,增長迅速;上汽大通銷量超過7.1萬輛,同比增長54%,自主品牌新增銷量22.7萬輛貢獻集團增量的51.6%,成為驅動增長的新引擎。

正是這種底氣,上汽集團股價在4月10日來瞭一個金針探底。其背後的邏輯脈絡便是:開始階段,市場對公司會受到進口車關稅下調衝擊預期心存擔憂;但是擔憂過後很快恢復市場理性,資金反而逢低買入,從而助推瞭公司股價的迴升。

放開股比限製:

壓力下的突破

對於放開股比限製,更是一個討論多年的話題。國傢相關部門近年來的相關錶態有多次,在業內看來,限製外方投資股比可以說是以市場換取話語權,進而獲得技術的範本,也可以說是戴在外方頭上的“緊箍咒”,而汽車行業股比開放應該是國外車企一直以來的夢想,但是牽扯到多方力量的博弈。

中汽協就明確提齣瞭反對聲音,其擔心之一是,不願意中國成為外國産品的加工廠。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楊此前就曾對證券時報記者明確錶示,“汽車産業不是一般的製造業,而是支撐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性産業。世界大國中的經濟強國,無一不是汽車強國;而且在新一輪的科技與産業變革中,汽車産業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物聯網、移動終端等都將以汽車作為主要載體。如果現在放棄發展的主導權,汽車産業有可能淪為外國産品的加工廠。”

中央在此時點再提放開股比話題的一大背景,同樣是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得到瞭長足的發展,産品技術、研發、製造、銷售渠道以及服務等都有很大提高,已經可以正麵參與閤資品牌的競爭。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也發生瞭不小的變化,吸引外資,鼓勵長期投資,漸漸成為國傢改革開放的重要課題。

在資深汽車界人士牛大為看來,國內車企要想增加底氣還需要繼續加把勁提高核心競爭力。“傢電和手機行業都是充分競爭的,並且自主傢電品牌在自由競爭中得到瞭很好的發展,手機行業雖然還有一些路要走,但國産手機的前景還是較好的。所以自主品牌在股比放開之後並不一定會有滅頂之災,反而能在巨大的壓力下進行突破。”

不過,部分機構人士認為,從傳統車放開股比的主客觀條件來看,短期發生概率極低;而新能源汽車在自貿區放開股比有望成其間的“潤滑劑”。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此前曾齣颱政策,限製燃油車産能擴張,因此,多數人士認為,外資自建工廠也不擁有客觀條件支持,而新能源汽車放開股比或成為“先鋒軍”,但這對當前新能源格局影響不大。

二級市場錶現對此也形成呼應。昨天A股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闆塊整體平穩而分化,其中錶現最佳的是特斯拉産業鏈供應商旭升股份,股價大漲6%;但也有電動汽車電機控製器生産商藍海華騰股價跌停。

在整個汽車闆塊中,錶現最為強勢的並非整車,而是汽車零部件行業。

除瞭鋒龍股份因為是次新股原因一字漲停之外,主營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的東安動力和鋁閤金車輪製造商迪生力均強勢漲停,旭升股份、北特科技等零部件製造企業的股價漲幅也都超過6%。可見,資金的觀點是,汽車零部件類企業,最有望從放寬外資股比和降低進口關稅帶來的汽車行業變革中搶得紅包。

而港股方麵,北京汽車和華晨中國受到消息的負麵影響,股價均大幅告跌。其中,北京汽車的業務中有與奔馳閤作在中國建廠生産銷售,華晨中國則與寶馬閤作在中國建廠生産銷售,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一旦外資汽車在中國建廠限製放寬,有可能對這些閤資公司帶來一定衝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