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飯桌新媒體記者 許若茜 -

- 編輯丨關雪菁 -

劉晴最近胖了。

因為她要不斷試吃自家在研發中的卷餅產品,一次要吃好幾種。

「每種起碼要吃半卷,因為不吃半卷,只吃開頭的話,體驗不到用戶吃到結尾是什麼感覺。」 這個漂亮姑娘,嘴角有顆小圓痣,倒是對於自己的容貌並不太在意。

開宇宙卷餅店之前,劉晴是網易的產品經理,以至於她在描述自己的卷餅產品時,都像是在描述一款APP的產品體驗——

「第一口的感覺特別重要,如果我吃第一口是好吃的,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好吃。如果吃第一口是麵皮,也許一下子把這個產品淘汰了。同樣,吃到尾巴的時候,因為已經撐了,是口感最挑剔的時候,這時候吃到面也會體驗不好。所以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吃到尾巴。

自從劉晴在宇宙中心五道口開出第一家宇宙卷餅,至今已有3年,她開出了六家店,跑出了外賣店和堂食店兩種模型,盈利還不錯,復購率特彆強。2015年,宇宙卷餅獲天圖資本合夥人李康林個人領投、樂奕創投跟投的400萬投資,估值達4000萬。

眼下,她把開店的工作扔給餐飲出身的合夥人,自己專心搞起了卷餅零售化的嘗試。她一邊在京東、天貓、每日優鮮、本來生活這些電商平臺上開店,賣速凍卷餅,一邊盯著用戶反饋改良自己的產品。同時,她還考慮在商場、影院、甚至旅遊景點裡鋪貨。

劉晴認為,一旦解決了卷餅吃起來掉餡、和速凍復熱溫控不好把握的問題,卷餅的食用場景可以被拓展的很多元,那樣一來宇宙卷餅就不僅僅是個餐飲品牌了,而是個零售消費品牌。

美國啟發出的卷餅創業

投資圈這兩年都在搜尋能夠做零售化嘗試的餐飲單品品類,比如肉夾饃、小面、涼皮,選擇標準無非是街邊存活多年,食用場景豐富,可以超出堂食的侷限,但在該品類中尚未產生一個真正的品牌。

表面看,劉晴選擇的卷餅並不算個大眾品類,標準化起來還有難度,以至於宇宙卷餅還承擔了一部分教育市場的工作。

「所以我覺得能不能創造市場,還是要讓市場說話。可能大家對這個品類有很多質疑,我覺得無所謂。」不得不說,劉晴選擇卷餅還真是「無知者無畏」,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被她網易的大老闆「帶到的溝裏」。

當年,老闆帶隊去美國考察,想驗證網易考拉的可行性,劉晴也在其列。在美國的連鎖超市Costco,劉晴嘗試了墨西哥卷餅,她發現那個卷餅還真的挺好吃。

「老闆當時說,你們有本事,就把這個東西帶到國內。」劉晴就把這話記下了。

在美國,卷餅是個當之無愧的大品類,墨西哥卷餅品牌Chipotle頗受歡迎,能跟麥當勞漢堡包一較高下,但更類似冷餐,本質接近三明治。但在中國,它的主流食用場景是家中,跟炒菜相伴。劉晴想做中式卷餅,這可就費了勁了。

首先,剛開店的時候,尚未解決代工問題,師傅都要僱倆,一個做面點,一個做炒菜;再一個,卷餅會漏湯,漏湯餅會破,食用體驗也會變差,無疑是自殺;而如果把湯全過濾掉,餅裏的菜會變得乾巴巴的,口感也會變糟。

怎麼拿捏餅皮的韌度、餡料的口感,還能將其標準化,就這幾個問題,就足夠把很多想做這個品類的人給嚇退在了門外。劉晴為瞭解決卷餅漏湯的問題,就花了幾個月去定製過濾湯汁的容器,保證餡裏的湯能恰到好處的而被保留。

此外,劉晴還逐步擊破瞭如下幾個問題:外送時因為時間延長,導致有些菜品和堂食口感會不一樣;根據客人對主食的需求不斷調整餅皮的薄厚;為了不讓餡料漏出來而更改切丁為切絲;為方便品嘗而設計了三段式包裝,等等。

其實,對於做卷餅生意,最難的還是如何成本控制。劉晴有位朋友,是個老餐飲人,老早就看上了卷餅這個品類,但是反覆測試就是無法拿捏好成本,只好放棄。

「我是在所有坑踩完了以後,才能說真的很少人選擇這個品類。因為這個品類對於餐飲人來講,雖然好,但是太難做。」劉晴說。

如今說起來,倒是一筆帶過,可這標準化卷餅探索之路,只能說是連環坑。劉晴直率的講,「最難的時候,我給自己停發了2個月工資。」

向零售進軍

餐飲這個行業是沒有壁壘的,以至於劉晴可以為了找到某連鎖餐飲品牌的加工廠,去翻他們的後廚垃圾桶,把所有外包裝垃圾都扒拉出來,看是哪家工廠生產的。

也同樣因為餐飲是沒有門檻的,劉晴不希望宇宙卷餅只能當個餐飲品牌,做做服務業的事情。一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跑來做餐飲,必須來點不一樣的。

不過,劉晴也會很耿直的承認,做餐飲就要做快速規模化的增長,但這需要大量合格的店長,這種很重的走法,不適合宇宙卷餅手裡這把牌。

「我還是希望從不同的渠道,讓大家認識到這個東西,觸動到更多更多的人。」因此,劉晴開啟了零售化之路。

卷餅這個品類也的確適合零售,在7-11或者星巴克,卷餅和三明治、杯子蛋糕放在一起售賣,不過那都是西式風格的卷餅,而如今劉晴解決了中式卷餅標準化的問題,也是時候出來探探路。

更重要的時,卷餅這個品類出了官方的資質標準,給宇宙卷餅進入零售渠道發了一張通行證。

「這個標準沒出來之前,我們還在做選址、開店籌備,跟幾個商場都談了排位,去年底一看到這個標準,我們就撤掉了,專心做零售。」劉晴道。

電商渠道之外,劉晴還在考慮一件頗有「野心」的事,她盯上了電影院這個流量入口,如何能把觀眾手中的爆米花標配換成「宇宙卷餅」。 「我們接下來的選址,盡量在電影院同層。」並且她還希望能夠在影院零售櫃檯尋求合作機會。

同時,隨著卷餅標準化的解決,劉晴還打開了2B市場的大門。「有很多餐飲的牌子都找過我讓我代工,因為他沒有必要為一個新品類增加一條生產線。」劉晴說。

講到這兒,宇宙卷餅的故事也快結束了。不過,飯桌君仍然不太明白,一個網易產品經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為什麼選擇去創業賣卷餅,進入這麼一個又臟又累的行當?

劉晴卻說,想好創業的時候,她29歲,還是輸得起的年紀,而做餐飲是她一個情結,大學時候愛吃吉祥餛飩,想加盟卻發現加盟費要50萬,她手裡的錢只夠加盟個桌子腿的。

不過,真的下定決心跳出自己舒適區來創業,還是得益於她讀MBA時的校園老師、未來汽車的李斌,對她的一番提點。

飯桌上,她問李斌,如果創業失敗了,你會怎麼過?李斌反問她:「你平常吃什麼呀?」

劉晴說,」吃饅頭就行。「

「李斌說,你可以創業,如果到了一定的階段,只能吃饅頭,你會覺得自己很可憐很慘嗎?我說不會,我說我覺得真的不會,我現在的想法也是不會。如果你已經想好了你生活的底線在哪,那你就可以去創業。」至今,劉晴還會把李斌的這段話反覆拿出來咀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