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影視劇中的醫生,如果不是年輕有爲英姿勃發,也是從臉上每個褶子裏都能閃出智慧光芒的厲害角色,往往情感豐沛或者面冷心熱,對病人的故事如數家珍,語重心長的推心置腹可以跟病人成爲朋友甚至拔高到人生導師的層面。

但如果以地壇醫院的韓寧爲藍本。拍一個反映艾滋病主治醫生的電影,票房實在難以預測,因爲他不太符合一般人對這類醫生的想象了。>>精彩視頻內容請猛戳

18年傳染病醫生 回憶扎手竟印象模糊

如果不穿那件帶有斑點的白大褂,43歲的韓寧很可能跟任何一個地鐵裏的北京中年男人混同,但他又不像很多北京人那樣健談,給人感覺說話慢條斯理且表情匱乏。

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概括很簡單: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地壇醫院,幹了大概18年。這描述的就好像是“18天”那麼隨意。

像“大概”這樣的詞,是韓寧接受採訪時的高頻用詞,類似的還有“可能”、“也許”。

他講述自己行業經歷的時候愛用“你”而不是“我”,就好像對方也是一個傳染病醫生,也在中國最頂尖的傳染病專科醫院幹了18年,也每天接觸艾滋病患者一樣。

他說話時帶着北京人特有的含混吞音,搭配上似乎沒什麼表情面孔,就連談到自己遭遇穿刺扎手、面臨職業暴露風險的經歷時,也能把這種自帶BGM的場景說成讓人昏昏欲睡的效果。還是在追問下,他才承認了自己當時心理上也有點害怕。

同樣,在談論艾滋病和感染者時,他更多地用“這個病”、“病人”來指代,口氣似乎就像談論普通的感冒發燒,表情也沒有絲毫凝重,如果是中途加入討論的人,很可能聽不出他在談論什麼病。

至於患者的故事他更是一個也沒講出來,最早診治的那個艾滋病患者已經忘了什麼樣子。

但如果有人以此來判斷他不是一個好醫生,那麼就被他的外表“欺騙”了。

患者留言全滿意 自忖是因“把病治好”

一個醫生好不好,病人肯定是有發言權的,在新華網的一個頁面上有病人對各個大夫點評,其中對於韓寧的點評有5個,全部都是非常滿意,其中有三個留言網民標註的是艾滋病人。

一個留言是這樣說的:“韓大夫是一位好大夫,真正替患者着想,待人和藹可親,從來是有問必答,不僅對身體的疾病對症下藥,而且對患者的因患病所承受的心理負擔進行開導疏解,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韓大夫給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預約掛號總是優先考慮患者的時間,而且不計回報,我在此是對韓寧大夫表示由衷的感謝,祝韓大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不過當韓寧被問到這些留言時,他第一反應是:“還有這麼個網頁啊?”然後回答“不知道”患者爲什麼滿意。>>精彩視頻內容請猛戳

據韓寧猜測,可能是因爲他給患者解決問題了,用他原話是說“把病治好”。

“治好”這個說法如果放在早年間恐怕屬於無稽之談,甚至會被人懷疑是騙子。

但其實隨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對這個病的認識也從以前的絕症,逐漸被當成一種可控制的病,即通過治療穩定住患者病情讓其不因艾滋病而死,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慢性病。

“肝炎、高血壓、高血脂都是長期吃藥,這也是長期吃藥,有區別麼?”韓寧這樣類比。

把說明病情當成能力 期待普通醫院也能收治艾滋病人

但這番高論似乎不足以解釋他爲什麼能讓患者滿意,而鑑於保護患者隱私的需要,他的診治過程也不便圍觀。不過最終韓寧還是在“如何與難溝通的患者溝通”這個問題上露出了“馬腳”。

“這個就需要不光是技巧,首先醫生這邊你得明白,你得知道他確切的問題,你給他解答,會給他講,跟他交流……假如你都沒搞清楚,講也不清楚,交流起來有困難,那是很容易出問題。需要能力吧,這也算一個能力。”

這番話乍聽沒什麼,但聯想起前邊患者點評的“有問必答”,可以想見他經歷過多少次反覆解釋和耐心回答,多少次用他那平靜的表情和慢條斯理的北京口音,給患者和家屬解去心頭的疑惑,樹立與病魔鬥爭的信心。

明白,還得跟病人去講,而且還得講清楚,讓病人自己也瞭解。把這當做一種能力,這恐怕纔是韓寧讓病人滿意的原因。

顯然這已經超出了簡單治療的範疇,比起灌輸雞湯、牢記第一個患者、講出動人故事,更加專業,也更是患者需要的醫生。

而同時,韓寧還並不滿足於診治自己手頭上的病人,更還“盯上”了其他醫院的病人。他表示,希望整個醫療行業能夠統一規範流程,按照規範收治每一個患者,以便於可以讓艾滋病患者在普通醫院也被收治。

他的理由有兩個:一是患者的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診治,二是同行可以避免遇到未能被發現的感染者者而面臨職業暴露的風險。“不能想當然地認爲他沒事兒,就不按規範來,這樣可能是有風險的。”

說這番話的時候,韓寧的表情依舊淡定,夾雜着含混吞音的北京口音,依舊顯得有些慢條斯理,幾乎看不出他說的是一件影響整個中國醫療行業的大事了。

文/北京時間 樑千里

特別感謝:

本期報道由《健康界》提供內容支持(歡迎猛戳)

冷峻醫生韓寧:爲艾滋病感染者築起守護宮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