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200字,閱讀需4分鐘

這一週,一則“大齡女青年是郊區房”的段子在網絡熱傳。

據《新京報》報道,這則段子源於海歸博士郭女士在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做的調查,她給自己相親,用攝像機偷偷錄下了當時的具體情況。當得知郭博士83年生的時候,鏡頭中的父母紛紛說:“這麼大,你這個情況麻煩了。”“你看她讀到碩士,沒什麼用。女孩子不要讀太多書。”“在這裏,男的就是銀行卡,女的就是房型……這個房型還可以。但是她年紀大了,所以她這個房子在郊區。”

對此,《新京報》將其歸結爲是一種“行爲藝術”,並認定相親角極端個例,不必上綱上線。

不過北京時間“銳評”認爲,郭女士這個行爲可以說是“行爲”,但談不上藝術,至於相親角的情況或可認爲是“個例”,但也未必有多麼“極端”。

事實上,這些攝像機記錄下的某些觀點,儘管銳評君本身並不完全認同,但在相當一批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正確的,只不過有人說出來。

正因爲如此,每次此類話題都能引爆互聯網上的一次討論,人們在擇偶標準上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其實這件事誰也不可能說服誰,尤其是將問題從具體的個人上升到某個羣體時。

比如郭女士就被作爲女博士的代表,這個羣體的婚育問題討論多年,實際情況是固然有一些女博士婚戀不如意,但也有很多是收穫了美滿婚姻,不過這兩者之間既沒有互相反證的關係,各自內部也構建不出一套可供推導的邏輯。

具體說,郭女士是否能婚戀如意,跟女博士這個全體整體的成功婚姻比例沒什麼必然聯繫,每個人都是50%的機率,別人幫不上忙。這是因爲婚戀觀念本來就是非常私人的,願意選擇什麼樣的人足見家庭是每個人的自由,有人喜歡胖的,有人喜歡瘦的,有人喜歡貌美的,有人喜歡長相平庸的,有人喜歡性格潑辣的,有人喜歡溫柔沉靜的,別人其實管不着。

因此,試圖用道德或者其他什麼手段去鼓勵或者批判某些婚戀觀念,實際上往往是沒什麼效果的。而反過來說,每個人都在選擇一種偏好的時候都排除了另一種偏好,所以各種偏好之間,除非違法,否則也沒有什麼高下之別。

誰規定就一定要喜歡女博士?誰規定就一定不能喜歡女博士?這兩個問題其實答案相同:當事人樂意。

因此,將婚戀中的某種偏好斥責爲“歧視”恐怕也是亂扣帽子,這種做法很多人並不買賬。比如有的男性就是不喜歡年齡比自己大的女性,你又能拿他怎麼辦呢?恐怕也只能由着他,而那些被他看不上的大齡女性最多甩一句“我還看不上你呢”,默默詛咒對方找不到對象,無非用精神勝利法給自己找個臺階。

那麼說回相親角的大爺大媽們,他們的婚戀觀念至少也可以認爲是相當一批人共同的偏好,而這種偏好只要沒有采取非法手段來追求,別人也管不着。正如一般人不必須要喜歡女博士一樣,大爺大媽也可以不喜歡女博士。

這樣一說,難道那些大爺大媽就沒問題了麼?銳評君想指出的是他們更嚴重的問題:沒有教養。

其實如果易位相處,大爺大媽們如果看上了某個女孩,人家女孩卻對您兒子的條件嗤之以鼻,說您兒子就是個“郊區小產權”,您會覺得愛聽麼?恐怕您也要說這姑娘缺乏教養了。

客觀說,這些大爺大媽們喜歡什麼樣的兒媳婦固然是其自由,但是當面對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年輕女性時,或許可以選擇不予理睬,或者可以選擇禮貌地拒絕,斷然沒有去調侃、批評對方的道理,更遑論說人家是“郊區房”,以自己的標準推斷對方的未來。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在大爺大媽眼裏很沒競爭力的人,按照中國人傳統的教養,至少不會當衆指出以至對方難堪,大家相視一笑也就可以了。

然而某些大爺大媽卻喜歡對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當面指摘,品頭論足,這恐怕纔是讓郭女士及一衆女性不滿的根本原因,否則普天下跟她不來電的人多的是,難道都要吐槽麼?顯然出問題的只是那些用缺乏教養的方式對待他人的方式罷了。

希望大爺大媽們嘴下留德,看不上的姑娘小夥兒,在別人眼裏或許是香餑餑,大家彼此留些體面和分寸吧。

文/北京時間評論員 樑千里

>>精彩視頻

魚龍混雜!區塊鏈投資裏的騙子和防騙

>>相關報道:

民警丟卷宗獲刑,陝西警方應檢視管理缺失

陝西西安民警張某將刑事案件案卷丟失後不向組織彙報,結果受害人屢次上訪,嫌犯落網後又因案卷材料丟失導致無法處理。然而十多年時間裏陝西警方竟然對此事毫無反應,直到受害人上訪才處理。[詳細]

緬懷去世的大師,也請關注活着的大師們

如果平時對這些逐漸老去的大師不聞不問,真的有一天有人逝去了,又跑去朋友圈點蠟刷屏,然後再感慨一句“當世再無XX”,實在是虛僞無聊到荒謬的地步了。[詳細]

奔馳車背後的真相不復雜,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如果沒有狂奔近一小時,如果沒有警方介入,如果沒有媒體報道,如果沒有網絡大V貢獻自己的說法,假設只是開出200米後就停下來,車主應該如何找奔馳公司討說法呢?[詳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