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健康行业是现在新兴的一大产业,如今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加入了医疗大健康行业。

  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房地产企业转型就已经开始浮现,现如今10年的时间过去了,众多想要寻求出路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考虑发展地产以外的产业。据统计,目前已有40余家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医疗大健康产业,其中也包括了几大龙头房企,像万科、恒大、保利、碧桂园、华润等。

  就在今年一月份,万达召开了年会,会议上万达的董事长王健林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在今年年底之前万达集团将完全剥离房地产业务,并表示将进军医疗大健康产业。

  万达的加入无疑又是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其实,王健林此次提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的想法,他已经布局了很长的时间。早在2016年的年初,万达集团就与英国IHG国际医院集团达成了合作,在上海、青岛以及成都这三座城市分别建立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运营管理由IHG负责并使用其品牌,IHG是一个全球顶尖级的医疗集团,1978年成立的,总部位于英国,目前其涉足了全球范围内50多个国家,而管理的医疗项目多达450个。此次与IHG的合作万达投资了人民币150亿。

  对于此次投资,王健林认为能够引进国际医院是万达在中国的一大创新之举,既能够满足高端人群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能够使部分城市的医疗水平上更高的一层台阶,进而带动中国在高端医疗水平上的提升。

  在与IHG达成合作后,2017年4月,万达集团又与成都市政府签订了一项战略协议,将在成都市打造出一座世界级医疗中心,双方共耗资人民币700亿。并在此次协议中明确了医疗中心的具体布局。

  除此之外,万达集团也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进行了合作,计划在全国万达广场开设300家牙科诊所,此次投资共人民币90亿。

  目前为止,万达集团在医疗产业已经投资了人民币1500亿。

  而对于万达在内的众多房企选择进入大健康医疗行业这一现象,大家很是疑惑,明明有那么多出路,为何偏偏都选择此行业。

  我们可以了解到恒大集团是最早一批向医疗大健康产业转型的房企之一,恒大此前也在进行不断尝试,发现建设高端医疗机构等模式并不理想,最终决定还是以“家庭式”地产模式展开,把住宅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以及医疗保险相结合。在恒大推出了“恒大养生谷”后,华润集团也紧跟其后,推出了“华润理想国”,它跟恒大集团的转型模式很像,都是“地产+医疗健康”。

  本质上来说,这种模式还是没能脱离房地产,但通过地产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如果能提升城市基础医疗水平,大大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倒是一件好事,但目前看来这是一个高难度问题,各大房企转型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己楼盘的溢价,在未来更有竞争力。

  首先,医疗大健康行业未来前景很不错,据统计目前此产业规模已超6.5万亿元,根据此前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纲要,预计在2030年,国内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6万亿元。

  其次,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给这一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007年,新医改就提及了健康产业,到2017年的时候,国家领导人也提出要把这一产业做成中国的支柱产业。

  最后,在地产开发与销售过程中房企积累了很多客户,因此这些企业进入医疗行业有着先天的优势,资金也比传统的医疗机构更充裕。

  而房地产企业进军医疗大健康产业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方便拿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房企拿地的困难。

  第二,各大房企的楼盘、小区与大健康产业相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而也能够提高楼盘的整体价格。

  第三,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比较高,而涉足医疗领域后可以在这一领域进行融资,减少房企融资成本,同时很多医疗产业都与保险业等金融机构挂钩,这也有利于房企能长期融到资金。

  从目前市场来看,大多数房产企业的转型都是多模式、多渠道的布局,而同时转型是高投入、回报慢,想要在医疗大健康领域获得市场份额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