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酒店发展公告称,美国时间11月24日,公司完成出售芝加哥物业项目。公司将不再持有目标公司任何权益,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及财务业绩将不再综合计入公司的综合财务报表。

此前7月30日,万达酒店发展发布公告称,作价2.7亿美元出售旗下公司持有的芝加哥物业项目90%权益。随著芝加哥项目出售,王健林已把海外地产项目清空

据中国证券报,接近万达的知情人士称,此前,万达集团海外业务一直在万达酒店发展这一平台,近年来开始压缩并出售海外业务。此次出售的芝加哥物业项目还在建设中,属于重资产类。


开不了业的海外项目就是负累。。。

肯定要清空啊。。。

你可以看看郭台铭信誓旦旦的美国富士康厂有没有营业。。。

都一样,

对美国疫情相当不看好,

对拜登上台控制美国疫情相当不看好,

对疫苗相当不看好,

说来说去,

发现只有国内好。。。

评论里面觉得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厂商少了。。

我截图放上来吧。。

你们要知道很多供应链是要在中国制造的,可能是合资,可能是各种什么合资。

结果就是一定在中国组装最方便。。。


万达认清了当下及未来的国际形势的变化。

站在美国的立场,会认为当下与今后一个时期是美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吗?

不会!美国只会认为未来会面临空前的挑战。

同样,站在日本、欧盟等一票发达国家的立场,会认为当下与今后一个时期是他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吗?

不会!他们未来能应付庞大的债务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不崩盘就谢天谢地了,怎么可能还有什么难得的发展机遇?

那么,站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立场,会认为当下与今后一个时期是他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吗?

如果没有经历今年新冠疫情的考验,可能还会有某个国家梗著脖子觉得自己还有发展机遇,但是新冠疫情毫不留情地扒掉了这些国家的底裤——

仅仅面临大半年疫情的冲击,这些国家经济就一溃千里,惨不忍睹,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恢复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创伤。

转一圈回来才发现,也只有中国才认为当下与今后一个时期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个全球比烂的时代。

因为在座的都是学渣,所以对于学霸而言,不管拿到怎样的考卷——或者说不管面临怎样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机遇。

当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会有新的变化,原因很简单,未来5年中国GDP总量会与美国的差距急剧缩小甚至超越,这个过程肯定让美国不好过,导致两国关系空前紧张。

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2010年前几年,中国GDP总量与日本的差距急剧缩小,那几年中日关系也很紧张,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之后,两国关系慢慢也就正常化了——相信中美之间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后发国家崛起其实与游戏里打怪升级差不多,先是要干掉一些小兵杂毛提升经验值,最后才是挑战BOSS——

日本就是前期的小兵杂毛,美国就是最后的BOSS,挑战BOSS当然要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同样也有巨大的机遇——哪次游戏干掉BOSS不会捡到一大堆宝贝?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原创 | 拥有绝对优势力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在内战中迅速失败?

原创 | 深圳未来会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原文阅读:原创 | 未来的趋势:大会公报透露的玄机


从2012年,万达开启「买买买」模式,万达涉足了房地产、文娱体育等多方位的投资,地产肯定是重点方向。

也就是在国内融资,然后把钱投到海外去。

但是,早在2017年,国内监管就开始收紧对外投资了。主要是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等的境外投资。

这些,刚好都是王健林重点布局的领域……

不过王健林还是厉害,很快就积极响应的号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到国内。

这一次的清仓,不仅仅是响应号召,还是趁现在还没亏地特别惨,赶紧清掉,以免更惨。

为啥有可能更惨呢?

看一下美国的疫情,即使拜登上台,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了。

而2020年,中国无疑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GDP正增长的重大经济体。

回国投资,是看清了海外投资的重大风险,而国内……则是百年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看看老王,17年从首富跌到胡润百富榜第5名,今年福布斯富豪榜,老王又从19年的第14名跌到了第30名。

可见王健林的身家,缩水了上千亿呀……

留个发财赞,将来定发财


地产大周期的问题,之前判断有偏差。

国内开发商不想美国日本欧洲,经历过几次大的地产周期,这方面要交学费。

几年前购买海外资产主要考虑两个事情:

  • RMB贬值,海外资产获得汇率收益;
  • 分散投资风险,鸡蛋和篮子的问题。

现在发现了几个问题:

1RMB还真没像他们想的那样下跌,中间几年发的美元债反而贵了。

2国内比预想收的紧,从17年以后大家可以看看还有没有大范围放松。即使今年,也没大规模刺激,中间还掺杂了「三条红线」。这是然在地上不让起来的节奏。(当然,并不是踩死)

3当然,现金流问题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分差业务板块上市融资解决,可是商管板块迟迟没有动作。

这里多说一句,解决现金流问题,可以多卖房子多回款,但是更多房企选择资本市场融资(股、债、贷款),银行有要求不给,债不好发,股市融资不顺。

就只好采取出售资产这个并不常用的方法了。

扣一下题,如果对经济周期和信贷周期没有提前预判,不能正确把我业务和资产的扩张与收缩节奏。

那么在未来,出售资产就不是「非常规操作了」。

越是大企业,越要看看老周的书京东¥ 47.50去购买?


以上,供参考。

欢迎关注我,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感谢点赞、喜欢和追更的朋友,今天抽时间做了些更新)

释放了什么信号?

释放了海外投资"一败涂地、铩羽而归、赔个底掉"的信号。释放了"在中国人里最人精的爷俩,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人傻钱多、肉香汤肥的唐僧肉"的信号。

各位大神从方方面面分析了这个事件,我就不再老调重谈。谈就谈点新的,谈点和别人不一样的。

本身老王投资海外,就是一种极端冒进行为。他冒失地投资海外,凭的既不是对外国国情、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文化基因和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也不是对洋人人性的深刻洞察,就指望他家少爷出国几年混的那点皮毛知识,就脑袋一热做出了冲动冒进的投资行为,导致他"一入深坑深似海,不扒层皮脱不了身"。

先说王思聪吧,据说他会说点英语,那是不是就代表他真懂外国的国情?No! ! 如果一个人从未在外国真正求职过、打工过、工作过(注意:我说的不是在国外读书或带钱旅游/休闲/纯居住和消费/enjoy life 那种人生,而是真正靠自己本事和能力去谋生、去与洋人扛膀子竞争、去进入残酷而激烈的职场、去与洋人同事共每天8小时的工作空间包括适应那种办公室政治的人生……没有经历过这些至少5年以上,就别说自己了解国外!),从未接触过最复杂幽暗的法律阴沟地带、从未对外国人最阴暗的人性人心有过深入骨髓的体验洞察(换句话说没被外国社会外国人吊打过),就指望他对外国真实的社会、人心、人性那点走马观花脚不沾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浮光掠影,他投资海外能成功,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王父子在中国也许能靠著背景关系人脉而手眼通天、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但是,在国外,他们水土不服人离乡贱、他们不懂当地国情文化、不懂当地法令法规(什么 rule、law、regulation、constitution、act、bylaw、order、article、procedure……)、他们不懂法律合同里那绕来绕去、一步一坑、处处埋雷的文字陷阱、不懂西人的人性人心,不懂西人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翩翩绅士风度之下的尔虞我诈和狡诈阴险…… 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成了被洋人变著法子拿出各种法令法规花式吊打的冤大头。(顺便带一句,孟晚舟也是这种心理,对洋人的法律和程序带著迷之盲信和敬畏,殊不知洋人最善于在法律上玩文字游戏和所谓程序正义的游戏–——玩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并令你对之肃然起敬(哈哈,不明觉厉)。而且,他们最善于以条文化、法理化来把这种胡说八道包装得冠冕堂皇、煞有介事 和气宇轩昂。)

时间有限,今天暂时写到这儿。

改天专门抽点时间写写这些年发生在国外的、华裔或华人被洋人各种花式吊打的杀猪盘。

正是:

目睹二十年海外之怪现状,

扒皮冠冕堂皇之胡说八道。

————————————————————

一更(更新于2020年12月2日)

作为出国二十多年的华人,十几年前就已深深感知到我心中的西方女神其实只是一个虚幻人设,但是苦于奔波谋生,没有时间静下来把自己的感受、观察、思考写下来。

(说点题外废话)长期在司法领域工作,我经常自嘲我干的其实是一份"掏粪工""的工作。作为衣冠楚楚出现于各级法庭的法律从业者,为什么叫这份貌似高尚的工作为"掏粪工"? 因为接触到的是人性最深处最肮脏最阴暗最冷酷的地带,犹如人性的阴沟下水道,无可避免地看到、也必须要把那最脏最不堪的一面淘出来展示并行成文字组成诉讼文件中的软性部分。在接触到的形形色色、各行各业、从底层到中产到精英的各阶层人群的过程中,相当于透过法律的显微镜,把社会的横剖面——最微小的组织细胞做观察和透视。从我自己接触的案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诉讼案,起因都可以归于一个字: 钱。 钱几乎是所有人无法幸免的争夺目标,为了它,父子反目、夫妻成仇、亲人相憎、商业伙伴翻脸、同胞设局吃窝边草、包括司法系统为了利益可以制定出违宪或失去人道立场的法律判决等。

因时间关系,今天的更新仅涉及两个案例(JOHN 的案子和万达的西班牙大厦案)。

第一个案例,不是我自己经手的,而是我在做法律调研时,阅读到的一例违宪剥夺华裔私产的案子,当时可以说是相当震撼我的三观,以至于十几年过去了,虽然记忆抚平了里面曲曲弯弯的细节,但故事却历久弥新,深深刻在我的脑海。因为,之前我是一直信仰"追求人权平等"的英美普通法体系(判例法体系),认为这个体系是追求公正公平公义的法律大原则的。

简述此案。

此案发生于一九六几年 ,一个温哥华的N代华裔移民家庭(这里暂叫他John)购买了一处靠墓地的空地,空地没有设置围栏,也没有设置任何标识物(很正常,加国无围栏和标识物的空地并不少),所以当地人去墓地时,走捷径图方便就径直穿过这个空地,久而久之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块无主之地。

若干年过去了,市政开发时,这片地被规划用来做一个公共PARK, 那么按道理,政府应该找JOHN出资收购这个私产,再变更为公共用途。 然而并没有,这块地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政府的地,而政府一分钱没花,就把产权title做了变更。

JOHN 的一家知道这个事情后,就多次找政府交涉,然而并没什么鸟用。坚信加拿大宪法"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JOHN 一家,最后不得不拿起昂贵的法律(律师费是几百加元/小时)武器保护自己,开启了马拉松式的漫长诉讼程序。

在诉讼发生的若干年内,在开了N次庭后,在经过了一审二审省庭、上诉庭……联邦庭,最高院上诉庭等大大小小的法庭审理后,终审终于来了。结果是,在花了巨资的诉讼费后,John败诉,失去了这块地的拥有权。

此处细节略过,单说说诉讼过程中,强势方政府对舆论的操控玩得飞起(莫名想起占中,想起4v的舆论操控技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获得舆论的造势,市政府把此事披露给当地媒体并成功引导了当地白人的反华情绪,当地白人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支持政府把这块土地无偿收为公用。按常理,你政府公用可以,但政府要给业主补偿啊,毕竟JOHN也不是什么大富翁,买地的钱是自家几代人省吃俭用嘴逢里扣出里的,地也不是不花一分凭空得到的。 但是,当时的温哥华,华裔是极少数,且一盘散沙,且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明哲保身哲学,且无任何政治资源和媒体资源,没人能听见John 一家的哭声。

判书写得云山雾罩,玄机重重,编得一手好弯弯绕,从A法案绕到B法案,B然后绕道C、D、E…法案,总之,不懂法律的人看了是蒙碧状态,懂法律的人看懂了,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写判书的人能把一件剥夺公民私产的事写得如此冠冕堂皇~~~~(找不到词形容,应该用言之凿凿还是强词夺理来形容?)。如果盲信权威不独立思考的人,真的会跪了这判词。然而,作为独立思考且立场中立的人,都能看到,不管怎么绕,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就是,地是John合法买入合法拥有的,就这么没有一分钱补偿,变成政府的了。

判决找了若干比较牵强的理由,比如空地没有设置围栏和标识造成公众认可此地为公共用地。但是,这种有主却无围栏标识的空地在加拿大很寻常,难道无围栏无标识,强权就可以拿走变成自己的? 另一个理由,是市政厅说自己某年某月曾通知JOHN来开会讨论地的问题,而JOHN家无人到场,无人提出反对,法案就此全票通过。但 John说,自己和家人压根没有见过这份开会通知,如果见过通知,怎么可能对如此重要、涉及自家重大财产利益去向的会议能不参加? 我更倾向与John的说法,因为他若知道,不可能不参加,这不合乎情理和人性。而政府是否发出通知是个疑问?即使有通知,它是否有效送达又是一个疑问——法律层面的有效送达,是需要John的回执签名然而并没有…。可质疑之处还在于,即使JOHN收到通知,也参会了,如果参会的人(政府部门和当地民意代表)绝大多数赞成政府无偿收回John的地, 仅他一票反对,能起什么作用?

我曾经怀疑过我的判断,是否我过于敏感把地的无偿收走关联到JOHN的华裔身份。 我在庞大如海的案例库中继续搜寻是否有相似的案例发生在白人身上。我不得不说,我没有找到相似的白人的案例,倒是陆续又找到不少华裔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案例。比如其中一个案例,是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极其高额的地税来施压华裔业主,他付不起每年这么大的地税而不得不无偿捐献了自己拥有的空地。

第二个案例: 万达西班牙大厦改建项目受挫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此事件结局是万达以2亿RMB的损失贱卖此物业(买入价2.65亿欧元,还不包括支付了高昂的交易税、过户费律师费,经纪费和持有三年的地税、维护费、人员工资、汇率波动引起的2亿损失等,这附加开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期间,如同JOHN的案子一样,也是当地媒体推波助澜发酵民意,民众上街游行抗议万达改建西班牙大厦的计划。相同的配方相同剧情(媒体引导,抗议群众群情激昂),法律顺理成章出台政策阻止了万达改造大厦,最后, 顺乎民意大快人心的结局人人满意除了万达是冤大头(当然欣赏了三年与有荣焉)。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政策稳定性是很大的影响投资成败的因素。四年一换甚至市长两年一换的换届选举,都带来政策的左左右右,前进又后退的局面, 搁置、拖延,辩论、朝令夕改都可能造成投资项目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走回头路。 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据说早就有计划修地铁,但是此计划永远只能是计划,因政府换届、市议会议员的意见相持不下、经济衰退、规划所经之处的民意阻力、政府财政赤字、银行贷款等等无数因素而一次次搁置,最近一次,媒体给出的目标是,50年后可以建成此城的第一个地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