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派的骁将,通俗文学的典范作家。

大仲马年轻时家境不好,靠当文员谋生,20岁来到巴黎,给奥尔良公爵当抄写员,并在工作之余自学成才,模仿当时流行的叙事文学大家(莎士比亚、司格特等),开始发表诗歌和短篇,并开始写作通俗喜剧。他的剧作令他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剧作家,之后四五十年代转向连载小说创作,主要写历史小说,也是当时的流行作家。法国国内局势的动荡也波及到了他,因为他毕竟是共和派嘛,还参加过竞选,政局动荡使得他于51年出逃,60年才回到巴黎。他作为流行作家,收入颇丰,出手阔绰,拥有自己的私人剧场,但是不良的消费习惯令他晚景凄凉,陷入困窘贫困的境地,最后死于儿子小仲马家中。

| 作为剧作家的大仲马

1829年他的《亨利三世及其宫廷》上演,大获成功,这是一部历史悲剧,也是第一部被归为浪漫派的剧作,引发了戏剧领域浪漫派和古典派的冲突。30年代他在剧作领域有一些作品,比如《安东尼》《奈尔塔》和《基恩,或名混乱和天才》(这部剧后来被萨特改编),这些令他成为当时的名剧作家。不过当他把创作重点放在小说之后,他的剧作大多就是自己小说的改编了。

| 小说家,尤其是通俗小说家大仲马

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报纸业迅速发展起来,与此相应的则是报刊连载小说的兴起,这一体制促成了小说这个文体的成熟,使得十九世纪成为小说的黄金时代,令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的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而大仲马的通俗小说创作,在英国哥特小说、司格特历史小说、法国黑小说等先行者的基础上,使得这一文体——尤其是历史小说这个类型——臻至成熟(教科书一脸瞧不起通俗小说的样子,也对,后来的二十世纪的通俗小说,科幻奇幻恐怖之类,压根没有被写进文学史,直接被忽略了)。

大仲马的小说几乎都是连载小说(和狄更斯很像,不过狄更斯要更早一些),共有80多部。不过他的小说产量虽然是一等一的强,但是质量良莠不齐,现在一般只阅读他四五十年代的所写的小说,这被认为是他创作的巅峰。

他的作品大半是历史小说,但是传奇性要盖过还原历史的严谨,只在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上服从史实。不过他在历史细节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生活图景都有涉及,也被评论家称为「整体小说」。

最出名的当然是《三个火枪手》(1844)、《基督山伯爵》(1850)、《黑郁金香》(1850)还有晚年的《铁面人》(1867)。其他的有名著作还有,火枪手系列的后续作品《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这组成了火枪手三部曲。《玛戈皇后》等作品质量也不错,不过在他的小说中不是特别突出。

| 《基督山伯爵》

他最出名的作品,还是用老办法整理,剧情人物设定文笔思想,挨个说。

情节上重视戏剧性,追求主线剧情的跌宕起伏,但是又不伤害合理性。开头就是主角唐泰斯婚礼现场因被陷害而被直接抓捕入狱,急转直下的开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后来未婚妻被一个仇人娶了,绝对深仇大恨)。第一部分的坐牢经历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充满了紧张感,最后依靠尸袋逃脱令人拍案称奇。之后则是主角对三个仇人的复仇,根据其职业和罪恶性质各有不同,不至于重复枯燥,也使得读者在掩卷反思的时候觉得再合适不过。主线之外的支线编织也很巧妙,其本身就是惊险刺激的场面,阅读体验很不错,在叙述过程中又顺顺当当地被编织入主线当中,为推动主线而服务,读来只觉得巧妙,而没有拖沓重复之感。三条复仇线索交叉进行,有条不紊地推进,三条情节线之间相互独立,主要情节次要情节之间也相互独立,而最终汇合到一起,结构精巧整体性高。

人物上重在突出大时代下主角形象的变化,主角从懵懂无知的水手变成老谋深算手段狠辣的复仇者。三个仇人的形象均为阴鸷狡诈,但是各自又有不同,足以让最粗心的读者分开。次要人物群像塑造得也不错,这些平面角色的特点被抓得很准,性格特质尤为鲜明,区分度很高。

设定上则重视背景各个层面各个文化之间生活的不同(让人想到了游戏的地图设计),其涉及到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巴黎上层人士的奢靡腐烂,监狱生活的阴森可怕、强盗生活的仗义、小市民的清贫生活都有表现,而对于各个不同的异国情调也有很强的区分度,比如地中海走私文化,科西嘉岛民彪悍而善良的文化,西班牙的狂欢节文化等等。总之,背景广阔丰富,特色各异,却又混合在同一个十九世纪初期的风格下,设定上很出彩,很有传奇性。

文笔上则极为重视对话,甚至于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对话。情节推动靠对话,交代往事靠对话,刻画人物也靠对话——这或许是大仲马作为戏剧作家的独特文风。另外,他的对话写得很像戏剧场面,充满了矛盾冲突。而连载制度造就了他文风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短段落,特别方便阅读行文流畅,这对于重视情节的通俗连载小说而言非常适合。

思想上主要还是以批判社会为主,复辟王朝七月王朝被大仲马描写成了一个价值颠倒的时代,不管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平民,到处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罪恶,而且大仲马对改造社会毫无希望,主角凭借自己的实力惩恶扬善,但是并不能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他从浪漫派梦想中的东方乘船而来,最后把法国弃之不顾又回到东方。整体是阴云密布的,主角的传奇经历只不过是一道稍纵即逝的闪电,基督山伯爵只能被被看做是对社会黑暗发出的抗议,虽然表现了希望,但最后什么也没有改变。另外作者的政治态度真心明显,好人几乎都站在第一帝国一边,恶人则归于波旁王朝和资产阶级。

最后,本书改编自真实故事,来自于巴黎警察局档案中F·皮特的故事

p.s.对于《基督山伯爵》的整理依然保持了一贯的枪城思路……虽然和网文无关,但是思路一致嘛,评论小说大抵不过枪城那五要素(剧情、人物、设定、文笔和思想),最近没啥功夫写评(虽然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大明妖孽》,有一肚子观点可以说),所以就用这些经典的、偏向通俗的小说评论来充充数……有喜欢看的可以在评论区说一声,我就接著发了。另外,题图是《茶花女》,大仲马之子小仲马的作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