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少汗、不出汗,艾灸取穴与方法

汗,是衡量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诊疗问诊的时候,也都必须要问及人身的出汗情况,医学专业人士是很重视人身体的出汗的。但生活中则不尽然,很多人的身体出汗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状况,但人们往往感觉著不是特别的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就并没有那么的重视,而是选择了慢慢的习惯它。

汗,是人体自主排毒的一种方式,能协同二便一起将身体的毒素更彻底的排出体外。因此,民间还流行有这样的一个名词“汗白”,意思是说善于出汗的人,他们的皮肤往往会比较好,而且会比较白。这大概也是因为一个善于出汗的人,身体里的毒素能更好的被排出的缘故吧。

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可以这样说,人体的出汗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心脏功能是有关系的。心脏功能越好的人,身体的出汗就一定是很正常的。

正常的出汗。西医讲,当自然界的温度超过35摄氏度后,人体的大汗腺就会开始分泌出大颗粒的汗珠。平常天气稍热时,人体都是由小汗腺分泌出的小汗。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出汗情形应该是这样。平常安静状态下,身体是相对干爽不出汗的。在开始运动时,运动量没有达到一定的度时,他可能只是身体微微的发热,而还不会有汗液排出。只有在运动量超过一个度时,这时身体才开始出汗,而且出汗都是很畅快的大颗粒汗。当停止运动,待身体汗慢慢干了后,身体感觉也会是很清爽的。

生活中,有些人平常总会很多汗,哪怕是没运动,或者天气不是很热时,他的身体也很容易出汗。一般他们出来的汗,摸上去都会是黏黏的,不太清爽的感觉。特别是一些身体比较胖的人。还有一些人呢,则平常很少出汗。在差不多同等运动强度下,别人已经开始大汗淋漓了,而他们却还没有汗出来,或者只是稍微有些许汗出。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汗出来呢。象这些就都是属于出汗的不正常,或者说是身体状况的不正常了。

中医对汗的定义是这样的,“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人身阴阳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阳气的作用。当人体阳气的作用力不够时,人体是不容易出汗的。汗又称为心之液,心按五行来讲,属于火,火为阳。出汗的状况能反映出人体心脏功能的强弱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吧。同时,人体的阳气还有固护人体的作用,中医讲,阴平阳秘,人体才健康。当人体体表的阳气比较固密时,人体就不会轻易出汗了。由此可知,人体多汗、少汗、不出汗,都与人体的阳气有关。

多汗的人,一般都是体表的阳气不足,固密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固护住人体体表的津液。而且他们出来的汗,一般都是很细微的、黏腻的向皮肤里渗出来的一样,而且总是这样不停的向外出。特别是体胖的人,让人感觉著他的身体好像一直都是湿润润的、凉凉的。这时,只要用艾灸来进行益阳固表的调理,一段时间后,这人的多汗就能慢慢的控制住。常用的艾灸方式就是穴位灸疗法。以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上的大椎、命门为主穴,然后再配以强壮穴关元、足三里。坚持灸疗三个疗程(七天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三天),就能见到明显的固表止汗效果了。

还有一些少汗,甚至不出汗的人,其主要问题就在于身体的里寒较重,阳气相当力量不足,‘阳加于阴’的这个力量不够,不能将身体里的津液转化成汗液排出体表。这时,就需要用艾灸的阳能来疏通人体经脉、增益人体的阳气,令身体里的阳气逐渐充盈、绵密起来。常用的灸疗方式可以以背部膀胱经的脏腑俞穴为主,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然后再配以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坚持灸疗多个疗程后,当身体的阳气渐渐旺盛起来了,身体的排汗也会逐步的正常起来。象这种少汗、不出汗的情形,重点是要坚持艾灸,坚持到一定的时间,身体的阳能就会渐渐的增益起来。人身的阴阳逐渐接近平衡时,身体的排汗也就会逐渐正常起来。

由此可知,人身‘汗’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人体阴与阳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阳气的作用。阳气足时,汗液的形成与排泄就能很正常。但,阳气相对不足或身体内里寒偏多时,身体的汗液就难以正常形成、排泄。

艾灸,既然是调节、增益人体阳气最直接的方式,那对于人体汗液的调节如多汗、少汗、不出汗等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艾灸达人Facebook介绍 

达人成立出去FB丝专页,的记得要按下^^粉丝专页的资讯跟部落格不一样,加入后可以即时收到更新资讯~喜欢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aba4894d212fbb1a2e477784f76cc41b  8d50cae08dad6d468fb7be3dd808d9a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