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受封为天策上将的前二年,唐朝发生了一件意蕴深长的大事,新王朝建立不久,却杀掉了对建国有大功的刘文静,刘文静既当过宰相,又是李世民的主要谋主,这件事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促使李渊李世民走向对立,最终触发玄武门之变的伏笔。

  刘文静(568年——619年10月18日)字肇仁,京兆武功(今咸阳武功县)人。若没有他,李渊在太原举兵一事或许会大大推迟,而唐朝在随后的创建过程中也不会一帆风顺。正因考虑到刘文静的功绩,所以李渊在称帝后给予他“恕二死”的特权。然而让人意想不到是,皇帝许下的诺言还不到一年时间,便因听信谗言将刘文静处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文静是将门之后,因父亲刘韶战死沙场,年纪轻轻地便袭任父职,在隋末又出任晋阳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莫逆之交。刘文静虽然只是一介县令,但心怀天下、腹有权谋,注定不会是一位甘于平庸之辈,而隋末的大变局正好给足他施展拳脚的空间。

  隋末群雄纷起,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混乱不堪。“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随着中原的局势陷入更深的混乱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为防止有人抢先占据中原,便与李世民一起设计,利用李渊酒醉之际派宫人来侍奉他,并在其酒醒后“胁迫”李渊举兵造反。李渊在“被迫”之下便起兵造反。

  李渊因为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自从起兵后便攻势顺利,很快便进占长安,扶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武德元年(618年)李渊见称帝时间已成熟,便一脚踢开杨侑,自己登基建国,史称唐高祖。在此期间,刘文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大丞相府司马等要职,在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李渊

  李渊称帝后,为奖赏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功绩,特下诏“尚书令秦王、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然而皇帝信誓旦旦许下的诺言还不到一年时间,刘文静便成了刀下冤鬼。一切,还要从第一次浅水原之战说起。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割据陇西一带的西秦霸王薛举大举侵唐,李世民率殷开山、刘文静进讨,并与其在浅水原对峙。但双方还没正式开打,李世民便因身患疟疾,无法亲自指挥战斗,无奈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殷开山处理,并告诫他们要坚守,千万不能出击。

  没想到殷开山立功心切,屡次三番撺掇刘文静出兵,后者听从他的建议鲁莽行事,结果大败而回。事后追究责任,刘文静被削职除名,虽然不久后又因跟随李世民消灭西秦有功,被恢复爵位、封邑,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但却再也得到不到唐高祖的信任。

  然而就在刘文静落魄之时,密友裴寂却深得皇帝宠信,两者间的地位日渐悬殊。刘文静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然而地位却远不如后者,因而心中不平。再加上自己落难时,裴寂并没有及时施以援手,更让刘文静心生怨愤。所以等到刘文静复出后,便每每在朝堂上跟裴寂对着干,为反对而反对,终于由无话不谈的密友变成了互相憎恨的政敌。

  李世民

  “武德二年,从太宗镇长春宫。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

  裴寂既然对刘文静恨之入骨,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便千方百计的寻找扳倒他的机会,果然没多久便让他得偿所愿。原来正在此时,刘府“家中妖怪数见,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时文静有爱妾失宠,以状告其兄,妾兄上变。”

  虽然李世民等人在唐高祖面前为刘文静拼命说好话,但架不住裴寂的煽风点火、歪曲事实,刘文静兄弟最终还是落得被斩首、籍没家产的下场。临刑时刘文静抚膺感叹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李世民登基后,为刘文静平反,并借小事贬斥裴寂,说“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把他贬到蒲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