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吃笋的季节。

  在我们江南,春天如果不吃笋,简直就像过了个假的春天;「吃笋吃进医院」的新闻,好像也是每年春天的标配。

  这不,前些天就收到推送:

  很多人印象里,春笋纤维多,刮油减肥;但也不好消化,伤胃。

  但其实,这真是天天天大的误会!

  笋真的“粗纤维”特别丰富吗?

  大概是因为有时会吃到渣渣,所以笋容易让人有「纤维多」的印象;几乎所有「一盘笋引发的血案」中,也都会带上类似这样一句话:

  但实际上,笋的粗纤维含量在蔬菜界还不能进前三甲。

  这里有2份数据,分别采自台湾和日本的数据库。

  可以看到,不论是纤维总量还是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笋都比豆类低很多;也比燕麦、红薯等杂粮低。

  对了,关于「胃黏膜被破坏」的问题。

  现在的观点认为,胃黏膜破坏最大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喝酒也可能会,普通食物不大可能。

  笋不好消化,可能是你的做法不对

  不过,说笋不好消化也不是全没有道理;跟其他很多植物一样,笋里面也有一些对肠胃不友好的成分。

  一个是竹笋中含有的草酸、植酸、单宁等「抗营养物质」。

  这几个词,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以往的文章里经常出现。

  草酸,「菠菜豆腐和肾结石」的话题绕不开它(并不用担心);而单宁,我们写柿子、葡萄酒、茶时也介绍过它。

  天然植物中几乎都有这几种成分,这是植物保护自己的「武器」;

  所以对吃它的动物来说,就不太友好了。这些成分会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响消化;草酸和单宁还会带来涩味。

  但会做饭的人都知道,焯一下水,多煮一下,就能去除笋的涩味。

  黄豆中也有很多抗营养物质

  另一个是胰蛋白酶抑制剂。它会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这也是植物用来保护自己(抗虫)的物质,所以很多食物中都有,黄豆、花生、土豆、红薯、玉米、坚果等等。

  但谁让人类掌握了火呢!

  加热可以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但不同食物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耐热性不同,有些比较耐热。有研究显示,100℃加热15分钟后,笋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还保留了50%的活性。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By Rkahj.wiki -CC BY-SA 3.0

  所以,对本身消化能力不好的人来说,吃笋最好提前焯水煮过;切的比较大块的笋,炖煮时间就久一点。

  其他人,其实不必那么胆战心惊;只要不是贪新鲜,生吃笋——

  竹笋不能生吃,有毒!

  很多人都知道,苦杏仁含氰疳,是古装剧里妃子自杀的常用道具;但很多人不知道,新鲜竹笋中也有。

  香港的研究发现,氰化物含量在新鲜竹笋中分布不同,笋尖的氰化物含量最高,有120mg/kg。前些年就发生过生吃竹笋中毒的新闻。

  适当处理、烹饪就可以让笋中的氰化物含量降到安全水平。

  香港的研究显示,切成小块加水烹煮,就可以减少90%的氰化物;笋的制品中氰化物的含量也很低,不用担心。

  以往新闻里说,某大姐某大叔吃了笋之后肚子痛,也可能跟烹饪不当有关。腹痛也是氰苷中毒的症状之一。

  带壳的笋,更新鲜吗?

  现在物流发达了,北方市场上也能买到带壳的笋了。

  作为南方人,要提醒一下北方的小伙伴:这种带着壳、壳上带着土的笋,真的不一定更新鲜。

  By Joi Ito - Flickr, CC BY 2.0

  笋从地里挖出来之后,新陈代谢并没有停止,依然在进行呼吸作用。一部分碳水化合物会变成纤维,变硬,而且鲜味物质也会变少,口感变差。

  冰箱也不能非常有效地阻止笋变老。

  所以我们家的做法是,挖出来后赶紧处理,煮一下就冷冻起来;放着慢慢吃,口感还是很好的。

  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产地尝尝新鲜的笋,味道真的很惊艳!

  [1]邓绍平等,香港食用植物中氰化物含量及加工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20(5):428-431

  [2]余富能 等,竹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南方林业科学,2016, 4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