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北京3月1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昶榮)3月21日是第十八個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爲“規律作息,健康睡眠”。今天上午,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於清華大學舉辦了“2018世界睡眠日新聞發佈會暨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啓動儀式”。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葉京英教授代表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向媒體發佈了相關調研報告。

  其中,一項針對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2018年中國的90後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顯示,31.1%的人屬於“晚睡晚起”作息習慣,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佔17.5%,接近1/3的人上午9點後起牀。

  該研究顯示,90後的睡眠均值爲 66.26(滿分爲100分),普遍睡眠不佳,呈現出“需要輾轉反側,才能安然入睡”的狀態。“苦澀睡眠”佔29.6%,“煩躁睡眠”佔33.3%,“不眠”佔12.2%,“安逸舒適睡眠”佔19.4%,只有5.1%睡眠處於“甜美睡眠”。

  葉京英指出,作爲年輕人,90後應該每天有8~9個小時的睡眠,然而被調查的90後睡眠時間平均爲7.5小時,低於健康睡眠時間,六成以上被調查者覺得睡眠時間不足。另外,該研究還顯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0.9%需要藥物助眠才能入睡。

  針對很多年輕人習慣性晚睡,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貴海指出,被動打破睡眠節律的習慣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即使現在沒有感受到身體不適,還是會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年輕人需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那麼該如何確認自己的失眠需要就醫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陸林指出,如果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但還是無法正常睡眠的話,且持續了一段時間,那麼就可能患有了和睡眠有關的疾病,需要尋求醫生幫助,但如果是加班、倒班、臨時有事而剝奪睡眠,等外界壓力結束後,可以恢復到正常睡眠,這就不屬於疾病,不需要去醫院。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孫洪強在3月17日召開的北京睡眠高峯會議上指出,一項對722位受試者的調查研究顯示,與無失眠者相比較,失眠患者罹患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的風險分別是無失眠患者的9.82倍和17.35倍。失眠和抑鬱/焦慮互爲風險因素,失眠程度越重,抑鬱/焦慮也越重,反之亦然。

  現在很多失眠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時候,經常會擔心藥物成癮問題,孫洪強指出,在服用精神類藥物的時候,患者既不要“濫用”,也不要“怕用”,而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基本上不會有成癮的問題。

(原標題:90後睡眠報告:近三分之一上午九點後起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