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黄学婵医生引文▼▼▼▼▼▼▼▼▼▼▼▼▼▼▼▼▼▼▼▼▼▼▼▼▼▼▼▼▼▼▼▼▼▼▼▼▼▼▼▼▼▼▼▼▼▼▼

最近一位朋友问我,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RF)阳性,但身体未出现任何不适,需要治疗吗?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健康人在体检时也会发现RF升高,那么是不是都需要积极治疗呢?只是RF阳性,并不能定义或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而有可能是临床前期类风湿关节炎(pre-RA)。具体如何,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

一、pre-RA概念

pre-RA 是由2012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RA风险因素研究小组提出的,将RA的发生、发展具体分为6个阶段,包括RA相关遗传风险因素阶段、RA相关环境因素阶段、RA相关系统性自身免疫阶段、无临床关节炎症状阶段、未分化关节炎阶段及分类诊断RA阶段。而具有RA相关遗传风险因素阶段、RA相关环境风险因素阶段、RA相关系统免疫紊乱阶段及无临床关节炎阶段总称为RA的临床前期,即pre-RA,而不是RA。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阶段都会出现,6个阶段也不是一定按顺序出现的,甚至有可能几个阶段重叠一起。

二、解读pre-RA

1RA相关遗传风险因素阶段

目前,研究已经鉴定出HLA-DRB1基因与RA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占遗传性的12.7%。我国RA的患病率约为0.28%,多项研究显示,具有RA家族史的人群其RA患病风险可增加3~9倍;血清RF阳性的RA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约为50%,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可增加3倍。所以遗传相关风险因素在RA的发病中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必定会发展为RA,即遗传因素是RA患病的重要过程,但并不是必须过程。

2RA相关环境风险因素阶段

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生活和行为方式与RA发病密切相关,其中,最强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吸烟,且与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此外,受教育水平较低、高出生体重及肥胖等也显示与RA的发病相关,而中度酒精摄入和母乳喂养则为RA发病的保护因素。同样的,环境因素虽然也影响RA患病,但并不是必须的过程。

3RA相关系统性自身免疫阶段

多个研究提示,RA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体内已经发生了系统性自身免疫反应,RA相关自身抗体可先于RA发病之前的5年时间出现。此外,急性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干扰素)及趋化因子等在pre-RA期已经显著升高,提示在RA起病的前期,系统性炎症反应便已启动。因为自身抗体是依靠检验技术可以取得最直接可靠的证据,所以这个阶段可能是多数人开始重视疾病的一个阶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抗体阳性也并不意味著RA的必然发生,自身抗体预测疾病的灵敏度比较低。研究表明具有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即亲属中有RA患者的人群,如果抗瓜氨酸化肽抗体(ACPA)阳性的话则发病风险大大增加(61%),而ACPA阴性的人群发病率仅0.4%。

4无临床关节炎症状阶段

无临床症状但ACPA阳性的患者中,发展为RA的绝对风险估计为5.3%或16%;但ACPA和/或RF阳性伴有关节痛的人群,中位随访28个月期间,20%患者进展为RA;ACPA阳性或RF阳性的患者,如果伴有对称性小关节疼痛和晨僵时,60%的人可发展为RA。这些均提示,当RA相关自身抗体阳性时,自身抗体及各类症状均有助于识别具有RA危险的患者。

三、pre-RA干预,Yes or No ?

通过以上对pre-RA的详细介绍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pre-RA均会发展为RA。「一把抓」可能会殃及「无辜」;但「都放过」会使「漏网之鱼」发展壮大,造成更严重结果。为此,笔者结合现今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议:一、尽早改善或降低已经认识的、可控的RA危险因素,包括尽早戒烟、减轻体重、调整口腔及肠道的菌群失衡和及时治疗慢性感染等肯定可以进行的干预措施。二、药物干预需评估而后行:因为药物治疗可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等风险,所以pre-RA人群是否接受预防性干预取决于治疗效果和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只有当干预效益大于损害时,才考虑干预治疗。

因此,正确认识pre-RA,pre-RA人群进行个体分析及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具有RA高风险的患者,权衡利与弊,准确地干预pre-RA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当您处于pre-RA阶段时,建议咨询风湿免疫科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再做决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