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戰神對戰宋朝三大戰神,你感覺誰能贏?

  先說明朝陣營

  1、主帥徐達

  徐達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是朱元璋最初的班底。在後來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徐達貢獻大、戰功多,其率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數百”,不僅“ 統百萬大師”,戰必勝,攻必克,而月軍行所至,“間井宴然,民不苦兵”,是古代少有的良將。

  徐達不僅具有“剛毅武勇”的性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尤長於謀略”,善於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言簡慮精”,所以纔不僅是名將,還是能將將的統帥。1368年(洪武元年) 十一月,以正確的判斷,採取了“批亢搗虛”之計,在太原城下,,所以纔不僅是名將,還是能將將的統帥。1368年(洪武元年) 十一月,以正確的判斷,採取了“批亢搗虛”之計,在太原城下,消滅了擴廓帖木兒的精兵數萬人,並將其勢力逐出山西,這表明他不僅深通兵法,在關鍵時刻能扭轉形勢,轉危爲安,而且料敵制勝,“與漢唐名將等”。正因有徐達這樣出類拔萃能擔負柱石之任的統帥,朱元璋才能夠在與羣雄勢力的角逐,推翻元朝的鬥爭中成爲勝利者。

  徐達在朱元璋戰勝羣雄、推翻元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徐達“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捲中原,聲威所振,直連塞外,其間降王縛將,不可勝數”。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2、常遇春

  常遇春在得到朱元璋認可之後,一發而不可收拾。他有個外號,人稱“常十萬”,因爲他曾經自稱率領十萬軍隊就可以橫行天下。他參與了朱元璋征戰江南的歷次重大戰役。特別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決勝天下的“鄱陽湖大戰”中,他沉着冷靜,用弓箭射傷“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救了朱元璋的性命。

  朱元璋對常遇春器重有加,他最信任和鍾愛的太子朱標娶了常遇春的長女。朱元璋曾讚美常遇春:“當百萬之衆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常遇春隨後又會同大將徐達北伐元朝,掃平天下,爲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封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

  3、袁崇煥

  袁崇煥將軍是禮義廉恥的化身,炎黃子孫的楷模。 袁崇煥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拋妻棄子投筆從戎,是捨生忘死忠誠仗義的熱血丈夫。爲黎民百姓大好河山免遭蹂躪,他義無反顧,精忠報國,寧可粉身碎骨也無怨無悔……

  袁崇煥是智勇雙全的軍事統帥。他以非凡的膽略和氣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這一介書生身上凝聚着中化民族的勇敢智慧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袁崇煥是胸懷坦蕩磊落光明、義薄雲天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 他橫遭誣陷蒙冤下獄,仍以國家民族利益爲先,忍辱負重秉筆修書,召喚與自己知心換命的忠勇將士保衛京師,浴血奮戰爲國捐軀……

  正是袁崇煥以碧血丹心捍衛的封建專制君主一手製造了將忠臣良將凌遲於市,豪傑精英粉身碎骨的悲劇…

  再說一下宋朝

  1、主帥岳飛

  武略兵法舉世無雙,絕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從正史《宋史.岳飛傳》上的記載可見,岳飛作戰絕大多數是以少擊多,每戰必勝。生平大小130餘戰無一敗績。南薰門之戰等戰役甚至以八百壯士擊潰50萬敵軍,可稱爲戰神!這些並不是誇張,《宋史》是元朝人編寫的,自然不會有太過正面的描述,而對岳飛的記載自然不會過分誇大。可以說岳飛是當時無愧的第一軍事家。

  爲人坦蕩,胸懷廣闊。岳飛個人魅力相當之大,心胸開闊基本不計前嫌。以至於岳飛的不少敵人都成爲了他的部下和戰友。岳家軍也是這樣成長而來的,如岳家軍第一猛將楊再興、太行山樑興、江西曹成等人。

  2、楊業

  勇猛無敵當屬楊業,楊業又叫楊繼業,他原本北漢將領,以英勇善戰聞名於世,人稱“楊無敵”,所以說楊業在沒有歸順大宋的時候,就已經靠着“勇猛無敵”而聞名於世。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圍太原,滅北漢,終結五代十國,楊業歸順了大宋。之後楊業被委以重任,鎮守對遼的北方邊關重鎮代州,楊業屢次擊敗遼兵的進犯,以至於遼軍一看到他的旌旗就撤兵退去而不敢與之交鋒。

  楊業歸宋七年後,爲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集結兵力三十萬,兵分三路,揮師北伐,史稱雍熙北伐。楊業屬於西路軍,北伐開始的時候,潘美、楊業他們率領的西路軍進展順利,收復了山西北方州縣。正當西路大軍一路高歌的時候,結果遭到東路軍的失敗,影響到了整個戰局,趙光義不得不下令撤退,同時派楊業他們掩護當地的百姓內遷。

  可是在撤退策略上,身經百戰的楊業和西路軍監軍刺史王侁(shen)發生了分歧,王侁非要叫楊業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他陰陽怪氣、話裏有話地說:“將軍號稱無敵,天下無人不知。如今踟躕不前,莫非是有什麼別的想法?”

  沒辦法,楊業只好硬着頭皮前去,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熟悉了,楊業陷入到被包圍的絕境。身陷絕境的楊業在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依然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最後筋疲力盡被俘,被俘後的楊業堅決不投降,絕食三日,不治身亡。

  這實在可歌可泣,讓人流淚。

  3、狄青

  有人說,北宋有相無將,南宋有將無相,致使整個趙宋王朝不是缺鋅就是缺鈣,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勉力維持,甚至卑躬屈膝,顏面掃地。想來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北宋確實名相輩出,寇準、韓琦、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是在歷史長河當中熠熠生輝的名相,但要說青史留名的武將,滿打滿算也只有狄青能拿的出手了。狄青與西夏作戰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二十多場戰鬥,每次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身上中箭多達八次,攻陷多座城池。

  由於狄青自幼面有刺字,所以他每逢衝鋒陷陣時,常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使他本來強大的攻擊力又多了幾分神祕的恐怖感,“面涅將軍”的美譽也由此得來。只要“面涅將軍”指揮的戰鬥,無一不勝,西夏軍視其爲武曲星下凡,每每總是望風而逃,潰不成軍。

  不過相比後來的岳飛,狄青的結局好多了,至少他遇到了一個好領導宋仁宗。狄青在軍中威望很高,深受士卒的擁戴,朝廷很多官員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多次向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其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宋仁宗均未理會。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第二年,狄青嘴生毒瘡,不久便抑鬱而終。宋仁宗在禁苑中爲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