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权衡局势,运筹帷幄,成功路上需要这个品质

  读历史,品历史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收获,以史为鉴,可以使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今天要说的这一品质,与三国时期的一则小故事有关。三国时期,徐州的父母官陶谦在曹操的父亲路经徐州时,为了讨好曹操,他派自己的手下张闿护送曹操的父亲,却不曾料到半路张闿见财起意把他给杀了,惹得曹操大怒,要来攻打徐州。

  陶谦本来是好心想要讨好曹操,却惹来如此大的麻烦,自己又无力阻挡曹操的大军,于是他就向北面的刘备求援。在刘备的帮助下,陶谦终于解除了曹操的徐州之围。但接着陶谦便开始了“三让徐州”,三次提出要把徐州牧之位让给刘备,但是刘备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却选择了拒绝,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也”为理由推脱掉了陶谦的请求。

  在陶谦死后,徐州的将士主动将州牧的印信交给刘备,到刘备仍然拒绝,直到徐州的百姓哭拜着求刘备时,刘备才接受徐州州牧印信,担任徐州牧。

  陶谦是“三让徐州”,而刘备则是“三拒徐州”,没有轻易的接受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是在关键时刻不急不躁,仔细思考事件的可行性。对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领地的刘备来说,徐州真的是一份大礼。那刘备为何屡次拒绝陶谦献出的徐州呢?刘备作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既不甘心永远在胸无大才的公孙瓒手下做事,更不甘心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平原相。在当时的环境下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根本。徐州对刘备来说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然而刘备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渴望,还推辞了陶谦的请求。刘备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陶谦第一次让徐州时,曹军兵临城下,城池能不能守住还是个问题,如果刘备这时做了徐州牧,到时候肯定会因为换位而自乱阵脚,到时曹军攻破徐州,就算刘备当了徐州牧,也不过是满足一下虚荣心。

  陶谦第二次让徐州时,刘备依然没有接受,这同样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刘备心里明白,要想真正占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得到军民的认可。刘备当时之前初来乍到,毫无寸功,在当地根本没有什么威望。如果此时刘备接受让位,不免会有人他是打着任意的旗号来做一些苟且之事。

  陶谦第三次让徐州时,刘备起初还没有答应。到此时接手徐州的机会已经成熟了,刘备便借徐州百姓的拜哭来登上徐州牧的宝座。

  刘备的这种智慧是值得借鉴的,在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他不动声色,而是静静的等待时机,暗暗地积蓄力量,然后将自己想要的东西抓在手中!

  急于求成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的坏毛病,这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遇到事情不能冷静处理,这往往会坏掉我们很多事情。稳重这一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海道,请在评论区留下属于你的故事。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原作者删除。作者:海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