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明軍驅逐元朝不是靠騎兵,而是靠數量龐大,士氣旺盛,有強悍肉搏能力的步兵。

根據明太祖實錄,明初一支步兵隊列的構成中,肉搏士兵佔比高達60%,這六成肉搏士兵中,大都是用丈三(4米)長的大槍其次是刀牌,其他40%的投射部隊,弓弩與火銃數量3:1,組成密集陣型,與騎兵並進夾攻。「淮北勁卒,雖燕、趙精騎不及也。」

至於明軍騎兵,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的戰馬數量也只有45080匹,精確到十位,這個數量甚至還不如南宋,朱元璋為戰馬還曾向島國琉球買馬,可見明初戰馬緊缺到了什麼程度,單靠這點戰馬能組成多少騎兵?想要靠這點戰馬支持北伐,驅逐精騎極多的元軍,明軍騎的大概是幽靈戰馬。前面也說過,明軍能擊敗元軍,主要是有數量龐大、擅長肉搏的步兵。

上幸汴梁謀取元都,七月徐達與遇春渡大河平河北諸郡,八月兵抵元都時元主已北奔遂下其城移兵攻太原,元守將廓擴帖木兒帥眾來御,其鋒銳甚,遇春與徐達謀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未可與戰,莫若遣精騎夜劫其營,其眾必亂,眾亂則主將可縛也。」達如其言,廓擴帖木兒果聞變而遁

從常遇春和徐達的對話中可知,雖然此役明軍是靠精騎突襲元軍大營,造成元軍恐慌潰敗,但管中窺豹,可見明軍對步兵的依賴程度,如果步兵隊沒有集結完畢,就是徐達+常遇春這樣的猛將也不會讓明軍騎兵與元軍騎兵單獨作戰。

這也與史料吻合,在收復華北的作戰中,明軍騎兵對輕重騎兵數量眾多的北方元軍單獨取得的戰果寥寥,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步騎兵相互配合併進夾攻,甚至還有用騎兵當誘餌,靠步兵突擊擊潰元軍騎兵的戰例,而對步多馬少的西南元軍,明軍騎兵才會大顯身手,有種田忌賽馬的意思,也從側面說明瞭明軍騎兵對元軍騎兵還是有所忌憚的。

元軍騎兵依舊精銳,朱元璋也承認元軍騎兵有優勢,而明軍步兵有優勢,並沒有很多人想的元軍騎兵都是渣。只是明軍北伐華北的一系列戰役中條件變了而已:

首先,這次農耕政權的明朝是進攻方而農牧二元政權的元朝是防禦方。

其次,不同於以往遊牧民族沒有定居點,這次雙方都有了固定的城池,在明攻元守圍繞城池的爭奪中,騎兵作為離合之兵作用沒有以往那麼大,歷史上讓騎兵直衝訓練良好士氣旺盛的步兵陣列大都佔不到便宜。

再者,並沒有什麼亙古不變一直長盛不衰的軍事戰術,鐵木真時代蒙古軍的三板斧,到了明初過了百年有餘,各種客觀條件發生了改變,戰術也不那麼有效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明朝是個新興政權,明初士兵敢打敢拼,輔以大量有軍事經驗的將領,能良好的執行統帥的戰略規劃,而元朝是一個百病纏身的腐朽政權,內部互相傾軋,大量資源用於內耗,喪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不能應對新興政權的挑戰,所以起於淮右的朱重八集團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得以滾雪球做大,而元朝被內戰和華北紅巾軍搞得焦頭爛額,被朱元璋抓住時機,迅速將其擊潰迫使其退出華北。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是也。

總之,明軍收復漢地的作戰中,主要還是靠步兵,在收復華北後,朱元璋朱棣主動出擊草原的軍事行動中,明軍的馬步軍比例和重要程度我不清楚就不獻醜了。

至於明軍趕走元軍是靠火器這個說法,我覺得這個說法挺扯淡的,蒙古人早在蒙金戰爭中就見識到了金軍使用的火器,也使用過火器,甚至還將火器傳到了歐洲,元人對火器並不陌生和抵觸。而且當時明軍是起義軍,元軍纔是官軍,和著早一百多年就見識到了火器,享國八十餘年的元朝官軍,科技還沒一羣淮北流民點的高?那元朝軍隊官僚怕不是一堆草履蟲。


明初騎兵很強,但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強大能隨意橫掃蒙古騎兵的地步,明初北伐勝利的原因不在單純騎兵的強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1.將領,這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明初可謂名將閃耀,從第一代徐達到第二代藍玉,其下常遇春朱文正傅友德郭英耿炳文,都是有勇有謀之將領。別忘了,朱元璋和朱棣本身的軍事水平也極高。

2.有錢,沒錯就是有錢,宋末財政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糧食多了人口就多了,兵源也充足,經濟中心也在南方,稅收和貿易比北方強得多,打仗打的就是錢,明軍後勤很充足,徐達出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這是北伐能勝利的重要原因。

3.冷兵器時代,在武器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士氣極為重要,明初兵鋒正盛,都是百戰出生,並且代表著正義和人民,面對腐朽且不得人心的蒙古人,首先信心就有了,士氣就高了,優勢時所向披靡,劣勢時巋然不動。這很重要。

一場大戰的勝利有著很多很多的因素,戰術指揮,兵器先進與否,後勤是否足備,士氣如何。並不單單取決於騎兵部隊的戰鬥力。


並不是橫掃。

在元王朝被趕出北京之後,元王朝依然有強悍的軍事力量。不然明王朝為什麼花重金打造九邊重鎮,朱元璋還把兒子都派到邊疆了。

元王朝之所以最後逐漸沒落,甚至衰亡,是因為他們自身不停地內鬥和消耗,以及他們退出了中原之後,不在擁有中原豐富的資源。

鐵木真和忽必烈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他們手底下有漢人搞生產,鎧甲,兵刃,箭簇,火炮都有人生產。一旦被趕到草原,各種資源就沒有了,只要關上長城,停止交易,別說武器了,鍋都沒有。不僅如此,沒有鍋不算是最痛苦的,沒有了鹽巴,睡覺造小人都沒力氣。

再說一下內鬥。王保保曾經被任命為河南王,負責對付全天下的義軍,結果沒人來不說,他還被定義為叛徒,為了自保,不得不瘋狂的內戰。就是這種狀態,王保保還打敗過徐達等人,給明王朝造成沉重的打擊。在王保保死之前,明王朝基本上不在北伐。王保保死後,剩下的都是些軍閥,比如說納哈出,這種損賽,都是自己搞自己的,鬥不過依靠城池堅守的馬雲和葉旺的。

再說一下明朝的軍隊。明朝的軍隊確實很強大,而且武將的戰鬥力非常強悍。比如常遇春的騎兵。常遇春是霍去病類型的選手,擅長奔襲,而且喜歡殺俘虜,能打到你慫的選手。徐達,手底下的騎兵也很強大,記得外號天雄軍,但是我現在查不到了。他們有一支部隊,有套馬杆,專門套騎兵,非常厲害。還有就是明朝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火器。到了朱棣時期,神機營的配置,能讓蒙古絕望。火炮和火銃三連射,叼的不行。三大營裏還有一支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的騎兵部隊,叫三千營。另在,寧王的女真騎兵也投降了明朝。所以明朝不是沒有騎兵,而且有很多騎兵。戰鬥力都非常強悍。

就是這麼叼,後面還有土木堡。到了大清都沒把蒙古解決了,這一點兒大萌比不過大漢,確實有點遺憾。所以我不太喜歡士大夫集團,太保守了。

本人明朝粉絲一枚,歡迎關注。


1,在近代牆式騎兵出現之前,敢於肉搏,紀律嚴明的重步兵,在大戰役中,騎兵對之幾乎毫無辦法。

2,古典軍國主義時代,幾乎所有霸權長期依賴的都是重步兵為主,騎兵輔助的軍事力量。如希臘、馬其頓、羅馬、大唐。

3,在戰術層面上騎兵有運動優勢,但在戰略層面上毫無優勢,長期行軍由於戰馬的後勤壓力,騎兵無法與組織嚴密的重步兵以同樣的速度戰略轉移。

4,騎射是個被嚴重誇大的戰術,除了蒙古、斯泰基以外,幾乎所有遊牧帝國主要依賴的都是肉搏的輕重騎兵,或者乾脆是騎馬的重步兵。

蒙古的崛起有很大偶然性,除了鐵木真這個人厲害以外,確實碰到了所有農耕帝國最腐敗的時候。

客觀的說,我不覺得黃金家族就是比阿史那家族厲害,副本難度不一樣啊。


第一那個時候蒙古在內亂。第二,當時的鐵甲騎兵是常遇春率領了當時的武林高手們組建的。而且他們一般都是等天黑的時候再動手。如果我沒記錯,他們只有3000人。第三,當時王保保的騎兵部隊在太原。明軍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攻下大都的時候,(為什麼李善長是開國第一功臣,就是因為他們船幫熟悉各種水道,明軍不存在任何補給問題。所以史上第一次北伐,就這樣沿著水道成功了)王寶寶直接懵逼了。如果當時有知乎。你就會發現一個提問。還沒來得及打仗就突然亡國了是一種什麼體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