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军驱逐元朝不是靠骑兵,而是靠数量庞大,士气旺盛,有强悍肉搏能力的步兵。

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初一支步兵队列的构成中,肉搏士兵占比高达60%,这六成肉搏士兵中,大都是用丈三(4米)长的大枪其次是刀牌,其他40%的投射部队,弓弩与火铳数量3:1,组成密集阵型,与骑兵并进夹攻。「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

至于明军骑兵,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的战马数量也只有45080匹,精确到十位,这个数量甚至还不如南宋,朱元璋为战马还曾向岛国琉球买马,可见明初战马紧缺到了什么程度,单靠这点战马能组成多少骑兵?想要靠这点战马支持北伐,驱逐精骑极多的元军,明军骑的大概是幽灵战马。前面也说过,明军能击败元军,主要是有数量庞大、擅长肉搏的步兵。

上幸汴梁谋取元都,七月徐达与遇春渡大河平河北诸郡,八月兵抵元都时元主已北奔遂下其城移兵攻太原,元守将廓扩帖木儿帅众来御,其锋锐甚,遇春与徐达谋曰;「我骑兵虽集,而步兵未至,未可与战,莫若遣精骑夜劫其营,其众必乱,众乱则主将可缚也。」达如其言,廓扩帖木儿果闻变而遁

从常遇春和徐达的对话中可知,虽然此役明军是靠精骑突袭元军大营,造成元军恐慌溃败,但管中窥豹,可见明军对步兵的依赖程度,如果步兵队没有集结完毕,就是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也不会让明军骑兵与元军骑兵单独作战。

这也与史料吻合,在收复华北的作战中,明军骑兵对轻重骑兵数量众多的北方元军单独取得的战果寥寥,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步骑兵相互配合并进夹攻,甚至还有用骑兵当诱饵,靠步兵突击击溃元军骑兵的战例,而对步多马少的西南元军,明军骑兵才会大显身手,有种田忌赛马的意思,也从侧面说明了明军骑兵对元军骑兵还是有所忌惮的。

元军骑兵依旧精锐,朱元璋也承认元军骑兵有优势,而明军步兵有优势,并没有很多人想的元军骑兵都是渣。只是明军北伐华北的一系列战役中条件变了而已:

首先,这次农耕政权的明朝是进攻方而农牧二元政权的元朝是防御方。

其次,不同于以往游牧民族没有定居点,这次双方都有了固定的城池,在明攻元守围绕城池的争夺中,骑兵作为离合之兵作用没有以往那么大,历史上让骑兵直冲训练良好士气旺盛的步兵阵列大都占不到便宜。

再者,并没有什么亘古不变一直长盛不衰的军事战术,铁木真时代蒙古军的三板斧,到了明初过了百年有余,各种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战术也不那么有效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明朝是个新兴政权,明初士兵敢打敢拼,辅以大量有军事经验的将领,能良好的执行统帅的战略规划,而元朝是一个百病缠身的腐朽政权,内部互相倾轧,大量资源用于内耗,丧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不能应对新兴政权的挑战,所以起于淮右的朱重八集团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得以滚雪球做大,而元朝被内战和华北红巾军搞得焦头烂额,被朱元璋抓住时机,迅速将其击溃迫使其退出华北。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是也。

总之,明军收复汉地的作战中,主要还是靠步兵,在收复华北后,朱元璋朱棣主动出击草原的军事行动中,明军的马步军比例和重要程度我不清楚就不献丑了。

至于明军赶走元军是靠火器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扯淡的,蒙古人早在蒙金战争中就见识到了金军使用的火器,也使用过火器,甚至还将火器传到了欧洲,元人对火器并不陌生和抵触。而且当时明军是起义军,元军才是官军,和著早一百多年就见识到了火器,享国八十余年的元朝官军,科技还没一群淮北流民点的高?那元朝军队官僚怕不是一堆草履虫。


明初骑兵很强,但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强大能随意横扫蒙古骑兵的地步,明初北伐胜利的原因不在单纯骑兵的强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1.将领,这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明初可谓名将闪耀,从第一代徐达到第二代蓝玉,其下常遇春朱文正傅友德郭英耿炳文,都是有勇有谋之将领。别忘了,朱元璋和朱棣本身的军事水平也极高。

2.有钱,没错就是有钱,宋末财政中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粮食多了人口就多了,兵源也充足,经济中心也在南方,税收和贸易比北方强得多,打仗打的就是钱,明军后勤很充足,徐达出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是北伐能胜利的重要原因。

3.冷兵器时代,在武器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士气极为重要,明初兵锋正盛,都是百战出生,并且代表著正义和人民,面对腐朽且不得人心的蒙古人,首先信心就有了,士气就高了,优势时所向披靡,劣势时岿然不动。这很重要。

一场大战的胜利有著很多很多的因素,战术指挥,兵器先进与否,后勤是否足备,士气如何。并不单单取决于骑兵部队的战斗力。


并不是横扫。

在元王朝被赶出北京之后,元王朝依然有强悍的军事力量。不然明王朝为什么花重金打造九边重镇,朱元璋还把儿子都派到边疆了。

元王朝之所以最后逐渐没落,甚至衰亡,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停地内斗和消耗,以及他们退出了中原之后,不在拥有中原丰富的资源。

铁木真和忽必烈之所以厉害,那是因为他们手底下有汉人搞生产,铠甲,兵刃,箭簇,火炮都有人生产。一旦被赶到草原,各种资源就没有了,只要关上长城,停止交易,别说武器了,锅都没有。不仅如此,没有锅不算是最痛苦的,没有了盐巴,睡觉造小人都没力气。

再说一下内斗。王保保曾经被任命为河南王,负责对付全天下的义军,结果没人来不说,他还被定义为叛徒,为了自保,不得不疯狂的内战。就是这种状态,王保保还打败过徐达等人,给明王朝造成沉重的打击。在王保保死之前,明王朝基本上不在北伐。王保保死后,剩下的都是些军阀,比如说纳哈出,这种损赛,都是自己搞自己的,斗不过依靠城池坚守的马云和叶旺的。

再说一下明朝的军队。明朝的军队确实很强大,而且武将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比如常遇春的骑兵。常遇春是霍去病类型的选手,擅长奔袭,而且喜欢杀俘虏,能打到你怂的选手。徐达,手底下的骑兵也很强大,记得外号天雄军,但是我现在查不到了。他们有一支部队,有套马杆,专门套骑兵,非常厉害。还有就是明朝开始大规模的使用火器。到了朱棣时期,神机营的配置,能让蒙古绝望。火炮和火铳三连射,叼的不行。三大营里还有一支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的骑兵部队,叫三千营。另在,宁王的女真骑兵也投降了明朝。所以明朝不是没有骑兵,而且有很多骑兵。战斗力都非常强悍。

就是这么叼,后面还有土木堡。到了大清都没把蒙古解决了,这一点儿大萌比不过大汉,确实有点遗憾。所以我不太喜欢士大夫集团,太保守了。

本人明朝粉丝一枚,欢迎关注。


1,在近代墙式骑兵出现之前,敢于肉搏,纪律严明的重步兵,在大战役中,骑兵对之几乎毫无办法。

2,古典军国主义时代,几乎所有霸权长期依赖的都是重步兵为主,骑兵辅助的军事力量。如希腊、马其顿、罗马、大唐。

3,在战术层面上骑兵有运动优势,但在战略层面上毫无优势,长期行军由于战马的后勤压力,骑兵无法与组织严密的重步兵以同样的速度战略转移。

4,骑射是个被严重夸大的战术,除了蒙古、斯泰基以外,几乎所有游牧帝国主要依赖的都是肉搏的轻重骑兵,或者干脆是骑马的重步兵。

蒙古的崛起有很大偶然性,除了铁木真这个人厉害以外,确实碰到了所有农耕帝国最腐败的时候。

客观的说,我不觉得黄金家族就是比阿史那家族厉害,副本难度不一样啊。


第一那个时候蒙古在内乱。第二,当时的铁甲骑兵是常遇春率领了当时的武林高手们组建的。而且他们一般都是等天黑的时候再动手。如果我没记错,他们只有3000人。第三,当时王保保的骑兵部队在太原。明军沿著京杭大运河北上攻下大都的时候,(为什么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就是因为他们船帮熟悉各种水道,明军不存在任何补给问题。所以史上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沿著水道成功了)王宝宝直接懵逼了。如果当时有知乎。你就会发现一个提问。还没来得及打仗就突然亡国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