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快餓死的乞丐到皇帝,打敗兩個比自己實力強的對手真的很厲害了。但是同學非要說這是歷史的必然,說沒有朱元璋也會李元璋或者王元璋。畢竟歷史已定沒有如果,但是假如真的能穿越時間把朱元璋解決掉還能有明朝嗎


元末農民戰爭 14世紀中葉推翻元朝統治的農民大起義。

元末政治腐敗,土地集中,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嚴重,水旱災害頻仍,黃河一年之間即決口三次。

廣大農民流離各地,「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等首先利用白蓮教發動起義,以紅巾為號,號召治河民工參加。

韓山童失敗遇害,其徒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繼起鬥爭,迅即發展至十餘萬人,稱紅巾軍。

各地紛起響應,徐州有芝麻李、彭大、趙均用等,濠州(治今安徽鳳陽東)有郭子興、孫德崖、朱元璋等,襄陽有王權(布王三)、孟海馬等,蘄水(今湖北浠水)有徐壽輝、彭瑩玉、倪文俊等。

劉福通擁立韓山童子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宋。

徐壽輝亦建立天完政權。

起義軍攻城佔地,打擊地主階級,開倉濟貧,得到羣眾擁護。

高郵張士誠、浙東方國珍,亦乘機起兵,後均投降元朝,成為割據勢力。

劉福通派李武、毛貴、關先生、王士誠、破頭潘、白不信、李喜喜等先後分路北伐,深入西北、東北。

徐壽輝部轉戰長江流域,東及江浙,西及四川,南及湖廣。

因諸軍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劉福通等為蒙、漢各族的地主武裝所敗,但元朝政府的統治力量基本上被摧毀。

朱元璋利用此條件,推翻了元朝統治。

說朱元璋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是人民的大救星,我覺得是沒問題的。

但是把推翻元朝的功勞全算在他一個人身上,還說什麼沒有朱元璋就沒有華夏,沒有中國,怕是有點捧殺的趕腳啊


既然樓主提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來談談元朝吧,一直列到北伐前,我們來看看元朝都在幹啥:

紅巾軍起義前的元朝是這樣的:

1、元朝實行投下分封制。投下領主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建有獨立的官僚機構,對所屬於人戶進行統治。元代的投下戶,按照規定,除負擔朝廷的兵、站諸役,及提供部分絲料國賦之外,還需向投下領主繳納五戶絲(每五戶出絲一斤,上交給領主)。五戶絲製是元代投下制度的基本賦稅形態。

2、1323年,元朝建立44年,鐵失刺殺元英宗及宰相等人,史稱南坡之變。

3、1328年,元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帝之子為天順帝,權臣燕帖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同時迎周王和世?及其弟弟圖帖睦爾,圖帖睦爾先到大都,成為元文宗,周王抵達和林宣佈即位元明宗,雙方會面,弟弟元文宗毒死哥哥元明宗。

4、元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

5、元文宗1332年去世,立元寧宗,2月去世,然後元惠宗繼位,這位就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終於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制了政局。

至元五年(1339年)十一月,河南省臺掾史範孟因不滿其地位低下,假傳聖旨矯殺行省長官,命原河南廉訪使段輔居省中權事,自命為河南都元帥。五天後事泄被殺。

由此可見,元朝雖然在滅宋後87年就滅亡,但其中有一半時間是混亂狀態而且皇帝本身也相當程度受制於權臣,權臣甚至能插手皇位廢立。而元朝行政體系的混亂可見一斑。

那麼紅巾軍起義後的局勢怎麼樣呢?

1354年,脫脫率軍圍攻高郵起義軍張士誠部,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高郵城下元軍百萬不戰自潰:「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號鐵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

1357-1360年,龍鳳北伐,其意義在於摧毀了山東/山西/河南地區的元朝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劉福通佔據了河南大部)

1359年,察罕帖木兒收復汴梁,次年收復山東,朱元璋/張士誠等人與其暗通款曲,結果1362年被刺殺

1360-1361年,元朝地主武裝自相殘殺:

當時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裝有兩支,分別是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與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但兩軍漸生齟齬,自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以來就互相攻伐于山西一帶,搶奪地盤。擴廓帖木兒子承父業,也繼承了與孛羅帖木兒的矛盾,他們「各擁強兵於外,以權勢相軋,釁隙遂成」

元順帝與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也長期黨爭,分別支持其中一方自相殘殺。

至正26年(1366年),王保保與陝西軍閥火併: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擴廓帖木兒到河南,由於朱元璋勢力已強且命徐達防備,故他不但不南征,還以為其父守孝為由按兵不動,又北渡彰德(今河南安陽),調關中四軍閥李思齊、張良弼(思道)、孔興、脫列伯的軍隊,企圖利用南征之機將這四路大軍收入囊中。[四人拒不受命,因而與擴廓帖木兒展開火併,「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總而言之,元朝開國40多年後,就進入了較為混亂的時代,雖然歷史給了元朝至少兩次機會:脫脫與察罕帖木兒,但是元朝本身並沒有把握住,在南方勢力整合的同時,元朝內部不斷混戰並最終戰敗

所以事實上樓主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解答: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來整合南方,消滅這個腐朽不堪/內亂不已的元朝。


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

這段話的字面意思是沒有一丁點兒問題的,鄙人姓李,將來給我兒子起個名字:李元璋。

可以嗎?可以的。

但俗話說:敲鑼聽音,說話聽聲。

我們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剖切: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滅亡。

合理嗎?很合理。歷史上不存在永不倒塌的城堡,就連本…抱歉,偏題了。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亡於農民起義。

合理嗎?比較合理。元末朝廷動蕩不安、民族矛盾激烈、連年自然災害,加上蒙漢之間不對等的人口佔比和不合理的資源佔比,元亡於農民起義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比元亡於外敵(如日本、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等)的概率要大上不少。

那麼…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亡於農民起義,漢人建立王朝且避免南北跨長江分治。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亡於農民起義,漢人建立大一統王朝,幽雲十六州重歸漢人之手。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亡於農民起義,漢人建立大一統王朝,幽雲十六州重歸漢人之手,漢人犁庭掃穴,重複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之榮光。

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亡於農民起義,漢人建立大一統王朝,幽雲十六州重歸漢人之手,漢人犁庭掃穴,重複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之榮光,西南少數民族土司被取締,建立有效統治,遷入漢人,避免雲南成為下一個越南直到今天。

……

懶得繼續往下說了,手機碼字慢。

把洪武皇帝軍事、外交和內政上的貢獻往後繼續套,可能會是一百多字的小短文。即:

如果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150字)

這麼一大段話,你同學回答「能」!那也沒啥好辯的了。

我還有一個類似的回答,是關於李鴻章的。

用同樣的邏輯去考慮,清廷腐敗無能,外敵強大,人民愚昧無知真的是李鴻章們洗白的藉口嗎?

抱歉,忍不住又黑了一下我這位同姓前輩。


朝代的更迭是歷史必然嗎?那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怎麼解釋。

為何人類文明數千年,直到最近三百年纔出現牛頓發現力學三大定律,直到最近一百年纔有愛因斯坦才提出相對論。歷史的必然是什麼?水是劇毒,因為歷史學家發現從古至今喝過水的人百分之百都會死,這才叫歷史的必然。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最終摘得勝利果實的都是誰呢?秦末農民大起義摘果子的是山東六國舊貴族後裔(滅秦後項羽分封諸侯,其中大多數都是六國後裔,劉邦集團成員可不是泥腿子出身);兩漢末期都發生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的果子被漢氏宗親劉秀摘了、黃巾起義後三分天下的是曹操、孫權、劉備;隋末農民大起義,最終天下歸了李淵、李世民他們家;唐末黃巢起義之後是百年藩鎮割據,其中除了朱溫還有誰是泥腿子出身?相比元末,之前歷朝歷代的農民大起義的次數、規模恐怕絲毫不遜色,但無一例外最終奪得天下的都不是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新朝開國勛貴多是舊朝貴族勢力。

歷史上農民起義軍基本是敗多勝少,為何?其一,農民起義軍的主要成員多是流民,得不到社會的正常支持,往往都是靠燒殺搶掠來進行補給,這一點黃巢做的最絕,直接以人肉為軍糧,好處是前期可以沉重打擊統治王朝財政稅賦,但一旦地主階級動員起來、修建塢堡、堅壁清野,農民軍得不到補給失敗也就是遲早的事情;其二,農民起義軍高層大多數都是才疏學淺、目光短淺,雖然起義初衷是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壓迫,但在小有成功後往往是酒池肉林享受起來,很少做長久規劃,大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洪天王定都天京宅居天王府十年是也;其三,人才,人才,人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古代識字率只有2%,知識分子幾乎都屬於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而農民起義軍打的就是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因此農民起義軍往往無法從社會招攬到人才,相反社會的精英都是站在農民軍的對立面。明末闖王實敗於清軍和明末漢人地主武裝聯合絞殺。

朱元璋算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時代農民起義軍領袖中的一股清流,獨立之處就定下戰略基礎為"高築牆、廣積糧」,而不是和紅巾軍一樣打到哪搶到哪;雖然開局一個碗,但個人非常勤於學習,參加起義時25歲還是個文盲,白天提著刀沙場砍人,晚上回營帳還自學文化知識,即使推翻了元朝當上了皇帝,每天還要處理政事、審批奏章至深夜,幾乎全年無休,比打工人還能抗,可能朱元璋造反就是為了能夠997吧;最可怕之處不僅僅在於他自己能打,他還能把一批出生草根、沒什麼文化的人培養的和他一樣能打,明朝開國六國公中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都是什麼出身,斗大的字能識幾籮筐?這些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打的什麼仗、跟了朱元璋後打的什麼仗。朱元璋的二十多位義子都是未成年就收養的,大多數是孤兒,佼佼者朱文正打了洪都之戰、義子沐英平定西南。朱元璋可謂是中國歷史中的獨一人,起點之低,開局一個碗;任內奪回漢人丟了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犁庭掃穴,打的草原帝國抬不起頭。

你可以反問問去哪找這樣的李元璋、王元章。


麻煩評論前先看一下問題,問題的核心是「這是歷史的必然,說沒有朱元璋也會李元璋或者王元璋」。

先說說歷史有沒有必然性,所謂的歷史規律都是歷史學家對歷史經驗總結出來的,本身邏輯就不嚴密。說一個類三體的故事,「我在一張大紙上每隔1釐米扎一個小洞一共紮了10000個,正好這個二維世界也有文明,二維世界的歷史學家數到第9999個洞的時候總結出一個歷史規律,即每隔1釐米就會有一個洞,這是歷史的規律」,你們說這規律它科學嗎?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馬哲教會我們的是辯證的看待事物,而不是讓我們像背八股文一樣陷入教條主義的漩渦不能自拔。

人類社會並非一成不變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復活節島從文明的昌盛退化到衰敗不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歷史中「先進文明」被「落後文明」打敗也屢屢發生。

魔法只能被魔法打敗,歷史經驗總結出來的社會規律也只能用歷史經驗打敗。

朱元璋同陳友諒、張士誠爭雄時,地盤不過南京周圍一圈的地盤,像不像東晉時期朝廷軍同荊州軍之間的爭雄,翻開東晉史,王敦、恆玄可是一路順江攻下了建康;而整個東晉時期可沒能把北方亂糟糟的遊牧民族趕出中原。

有槓精肯定要說那是因為東晉時期社會的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南方打不過北方是歷史規律的必然;那就把時間從元末往前推一百年,金朝末年被蒙古按在地上打,野狐嶺之戰後全國精銳盡失,就這樣的條件下,金還不是把南宋按在地上打,金朝朝廷中還有失地於蒙古取地於南宋的聲音。南宋為何沒有李元璋橫空出世直搗黃泉?

歷史本無規律可言,時勢只是孕育英雄的溫牀,每一個時代的英雄都應當得到後人的尊敬,每一個偉人都值得我們致敬,就像我一直堅信「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在歷史上,確實有挽救國家,更改國運的英雄,有他沒他對國運大不一樣,例如教員。

但就元末來說,朱元璋確實不是唯一的漢人英雄,陳友諒、張士誠也都可以完成推翻蒙元,建立漢人王朝的歷史使命,只是國號不叫明,而是叫漢或者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