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戰爭當中好幾場戰役都是明軍擁有幾乎絕對的優勢

松錦大戰明軍13萬VS清軍5萬

為什麼明軍會輸的那麼慘?


松錦之戰明軍在錦州有兩萬人,洪承疇統帥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清軍人數不明,但應不低於十萬人,皇太極甚至都急到,流著鼻血在瀋陽城中「大索人丁」的地步。明軍在戰役初期頗佔上風,即便到了皇太極援軍趕到,雙方正面決戰時明軍也絲毫不落下風。只是由於後期洪承疇不提防清軍抄後路斷糧道,再加突圍戰時組織不嚴,各部且戰且闖,一片混亂。明軍的損失都是在混亂中被清軍追殺所致。由此可見,明軍在糧彈充足,組織有序的情況下戰鬥力絲毫不比清軍差。

明朝的失敗主要是敗在極其糟糕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災害。政治上不能像後金(清)那樣團結一致對外,無窮無盡的黨爭使明朝始終不能一致對外,從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無一不是黨爭的犧牲品。明末的自然災害對明朝來說也是致命的,不僅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戰爭潛力,也引發了規模巨大的民變,使得明軍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直至滅亡。


努爾哈赤執政時,後金勝利是因為努爾哈赤的軍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權謀,後金部隊在女真族統一的情況下士氣大盛;而且明朝將領對後金缺少認識和過於輕視導致了戰爭的多次失敗。但努爾哈赤的勝利絕對是一時的,努爾哈赤在關外實行蠻夷政策,對漢人燒殺搶掠,滿漢矛盾高度激化,抗戰滲透到漢族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女真族人少地偏,資源匱乏難以久持,只要明朝出現一個名將,女真必敗

皇太極執政時,皇太極採取一系列政策緩和滿漢矛盾,生產力提升;除滿八旗外又編製了漢八旗、蒙八旗,軍力擴大;又征服朝鮮,結盟蒙古,仿明朝制定一系列軍政制度,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後金為清國,此時的女真已經不是蠻夷了,而是與大明同等地位,足以相爭,中央集權的滿族清國。而此時關內又在幹什麼呢?農民起義之火燎原,耗盡了大明的軍力國力,崇禎皇帝雖然勤勉向上,但不是一個明君,常常掣肘前線軍事,加增百姓賦稅,君臣離心離德。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就是推卸責任,不敢擔當責任。在位間連殺三位兵部尚書,其中第二位受命崇禎,派人私下與滿清議和,事泄後羣臣彈劾,崇禎誅殺該兵部尚書,也錯過了明清議和的最佳時機,同時也因此激怒皇太極,導致皇太極繞道蒙古,兵臨北京城下,也因此耽誤了國內一勞永逸徹底殲滅起義軍。崇禎皇帝臨死前留下遺書,說「皆諸臣誤朕」,可見他還是沒有認清自己,仍在推卸責任。

就軍事松錦大戰而言,滿八旗雖然軍力強大,但戰爭初,洪承疇支援錦州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滿八旗中三旗大營被奪,八旗損失很大,此時明朝廷堂上大臣局勢稍好,彈劾洪承疇動作緩慢,耗損錢糧,崇禎皇帝在北京遙控前線,命明軍加速前進,洪承疇將糧草輜重留在了寧遠,攜帶少數糧草支援錦州,清軍趁機進攻明軍尾部,明軍補給線被截,被圍一線,明軍多次突圍遭到清軍頑強阻擊,最後,洪承疇決定置死地而後生衝擊清軍,這完全有可能突出包圍,同時重傷清軍,但各大總兵無心再戰,趁著夜色各自率部突圍,亂作一團,遭到清軍埋伏,除吳三桂帶領少數關寧鐵騎逃回寧遠,洪承疇帶領兩萬殘軍再次被包圍,最後被內部一將私降清軍裡應外合全殲洪承疇部外,其餘兵將全部被殲,消息傳到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獻城投降,松錦大戰結束,明朝失去關外除寧遠外全部城池土地,但此戰清軍也受到重創,無力再戰寧遠,雙方保持對峙直至皇太極死大明亡。


因為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滿洲只不過是在原本就體弱不堪的明王朝身上打了幾拳而已,結果就把明朝打死了。

按理來說,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對於一個國力稍微正常點的朝代來說都並不是件傷筋動骨的事。西漢武帝後期討匈奴敗仗一大堆,將領都被俘了也沒見漢朝滅亡。唐朝大非川之戰、素羅汗山之戰陣亡數十萬人,也沒見唐朝不行了。而明朝僅僅是兩次戰役就被滅了,歸根到底還是這個朝代從上到下已經變得腐敗不堪。

滿洲在入關前真的不強,別拿什麼火炮說事,人家滿洲火炮再多也是從明軍哪裡繳獲的而且滿洲的生產力、人力投入根本就不及明朝。就不要跟唐朝時期的吐蕃相提並論了。而且歷次交手當中並非是明軍打不過清軍,雖然也有敗仗但是隻要是稍微有點本事的將領指揮明軍就能跟清軍打的不相上下,甚至壓制清軍。但為什麼還是打不過呢?那是因為明軍方面的將領無一例外都是被崇禎坑死或坑投降清朝了的。舉個例子:某個將領在外跟清軍幹仗,雙方打的不分上下,但到後來清軍的援軍越來越多,而明軍這邊糧食也快喫光了。於是將領就派人請求朝廷徵糧援助,結果的倒的恢復卻是「要你麻痹的糧草,你丫是不是準備趁機割地自立啊」然後明軍彈盡糧絕戰敗。

到1644年清軍入關前滿洲都是以騷擾為主,然而明朝皇帝昏庸、文官只會口嗨、武將被自己人搞死、宦官禍亂朝綱、宗室吸血國家百姓、割地官員腐敗不堪,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

亡明者,明人也。

只是可憐了清軍入關後那些死於清軍屠刀下的百姓了...


政治腐敗是根本。軍事上,之前九邊明軍和蒙古打慣了治安戰,導致部隊家丁化,將領世家化,小規模戰鬥能依靠一兩千精銳家丁保證一定戰鬥力,組織大兵團作戰能力退化嚴重。別說清軍了,明軍在後期的任何一個萬人以上戰役中,有什麼時候表現出闖軍「臨陣,列馬三萬,曰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敗誘官軍,步卒長槍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的協同能力和戰場紀律嗎?明軍在松錦之戰和關內中原五次被殲的失敗套路都是一模一樣的,每次都是大兵團集結,卻各懷鬼胎,稍稍受挫,立刻一部帶頭逃跑,然後全線崩潰,這樣的一盤散沙,怎麼指望他們能在一個正常的軍隊面前打贏一場主力會戰呢?


1 缺乏遠見,在努爾哈赤兼併女真時沒有及時剿滅他,不夠重視

2 過於輕敵,導致戰略性決戰薩爾滸之戰大敗,喪失戰場主動權

3 皇帝個人問題,導致將領不肯賣命,士卒離心,皇帝幹預將領決策導致大決戰松錦之戰失敗

4 黨爭激烈,朝廷決策層忙於互相拆臺,未能做出正確決策,甚至牽連東北守將,動輒撤職處死。

明清戰爭從1616年努爾哈赤起兵伐明開始,到1644年崇禎自殺,清朝佔領北京結束。滿族從開始反抗到入主中原,僅僅用了28年。

實際上努爾哈赤的事業從萬曆早年就開始了,他先是統一建州女真,繼而開始兼併女真諸部。儘管葉赫部一直警告明朝,但鼠目寸光自大無知的明朝決策層認為努爾哈赤和農民軍比起來不值一提,他們覺得女真族根本成不了氣候,只需要利用部落之間的矛盾就可以控制他們。(李如松只是朝廷意志的執行者)可是努爾哈赤的能力空前絕後,他以摧枯拉朽之力迅速收服其他部落。等到明朝終於意識到事情嚴重性時,女真已經從部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

然而即使如此,驕傲自大的明朝還是不把後金放在眼裡。萬曆皇帝意識到了後金的威脅,但也僅僅是派遣兵部侍郎楊鎬出任遼東經略,讓他處理這件小事。1619年,楊鎬點兵11萬,坐鎮瀋陽指揮,號稱45萬大軍,直接下令兵分四路直取後金國都。而明軍主力,西路軍統帥杜松為了獨吞戰功,更是一路急行軍,把其他友軍甩在後面。努爾哈赤準備充分,偵查到了各路明軍部署,分析出楊鎬的戰略,親自突擊並全殲杜松軍。而等北路馬林軍知道杜松早已被斬時,努爾哈赤已經包圍了他們,一天之內,明軍全軍覆沒,只有馬林和幾個親兵逃了出去。接著後金軍假扮杜松引誘明朝東路軍,東路軍隨後全軍覆沒。坐鎮瀋陽的主帥楊鎬對前線戰況一無所知,直到馬林逃回來,才知道三路明軍大敗,他急忙下令南路軍回撤。(南路軍行軍遲緩,躲過一劫)統帥李如柏聞訊大駭,急命撤軍,被後金斥候發現。後金偵察兵吹響號角,明軍誤以為後金主力殺到,慌亂之中人仰馬翻,失蹤踩死士兵上千。駐紮的朝鮮軍隊聞風而降,後金設宴放回,朝鮮從此不再援助明朝。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進攻,轉入戰略防守。但明朝仍然擁有巨大的優勢,孫承宗熊廷弼等人苦心經營,構築了強固的松錦防線,並培養了袁崇煥等大批名將。可好景不長,不久孫承宗就因為得罪閹黨而削職為民,熊廷弼同樣因為黨爭慘遭殺害。巡撫王化貞不戰而逃,廣寧失守。皇帝內孥存放著大量私錢,可是卻不肯支付已經拖欠很久的遼東軍餉,於是就有了遼東兵變,寧遠兵變,直到袁崇煥私下給遼東兵土地才妥善解決。然而袁崇煥在回京勤王時被凌遲處死。這徹底讓遼東兵離心離德。

1642年,皇太極包圍錦州,守將祖大壽告急。崇禎帝命令洪承疇領兵13萬支援錦州。洪承疇分析局勢後做出正確判斷應該步步為營。但崇禎帝執意命令洪承疇速進,結果明軍果然中伏,被11萬清軍全殲,只剩下吳三桂等人逃回寧遠。洪承疇祖大壽等人投降,松山,錦州失陷,寧錦防線徹底崩潰。

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徹底戰敗,寧錦防線已經崩潰,清軍入關指日可待。可惜皇太極1643年,也就是松錦之戰後一年暴卒,清朝政權更替,多爾袞忙於平定內鬥,穩定帝位,無心伐明。而此時的崇禎帝優柔寡斷,沒有堅決支持周皇后遷都之計。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為了不被農民軍羞辱,被迫自殺。這也給有些人留下了很多話柄。


你說好幾場戰役明軍有絕對優勢,我不理解。你說的優勢是?人數?好吧,你是不算馬匹。你知道古代畜力是遠大於人力的。一匹馬的能量遠遠大於3個人力量,那麼數量級越大,畜力的優勢就更大。因為在平原地帶,人的機動力遠遠小於馬。就拿松錦說,假設,你說的明軍13萬,問題只有萬餘騎兵。那麼清軍數量假設是5萬,但人人有馬,而且很多是 一人三馬。這樣算來,即便是數量上明軍也沒有優勢


這個松錦大戰百度百科上清軍人數是11萬,不是5萬啊。13萬步兵為主的軍隊打就算8萬騎兵為主的軍隊都會處於劣勢啊。古代騎兵戰力和步兵戰力一般是2:1啊。


1、清軍全民皆兵,紀律嚴明,能動員的有生力量都動員了,所有的資源保證用到戰爭上。明朝雖大,但內耗嚴重,官僚與底層百姓的利益對立嚴重,資源總量雖大,但很多資源都被各層官僚瓜分了,最終能用於戰爭的資源並不多。

2、崇禎用人的一系列失誤,加速了明軍的潰敗。


大明在薩爾滸一戰就已損失慘重了,而且反應了諸多問題:後金內應前赴後繼,邊境軍餉無人問津,天災人禍此起彼伏,軍事將領爭功好鬥,朝廷官僚爾虞我詐還有個東林、閹黨窩裡橫,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火,加上朝廷遙控戰場實則並不瞭解 大明必輸嘛

至於大清嘛,戰爭體制適合打仗,漁獵民族智略趨同漢人甚至出了不少軍事奇才,加上八旗兵戰鬥力高,女真統一後士氣高漲,派遣的姦細遍佈遼東,繳獲明軍火器大量仿造,於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就是中原百年不遇的天災,小冰河期讓農民顆粒無收,闖王起,大明危,後金一波QWE就入主了中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