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吧3月27日訊 針對近期于大寶在網絡上引發的爭議,《濟南時報》發文點評認爲,于大寶遭遇了“吳曦之痛”,但中國足球眼下並不需要“罵戰”,更需要冷靜和客觀。

圍繞于大寶是“保護性接應”還是比賽態度懶散,衆多圈內人士與球迷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截至目前,這輪“論戰”的雙方依舊勢均力敵,但可以確定的是,“保護性接應”的于大寶與“中越之戰”中“躲球”的吳曦一樣,被很多人“釘在了恥辱柱上”。

從2021年開始,圍繞中國足球,一個有意思的模式開始在網絡中出現,圍繞比賽的負面話題,只要有一方發聲表態,總有另一方開始提出相反意見,接着,話題開始發酵,業內人士、媒體人紛紛發聲,話題探討的本身也逐漸瀕臨個人攻擊的範疇,失控的爭吵加快了“問責”的速度,也使得旁觀者越來越看不清是非。或許,這本就無關是非,除了瀏覽量、點贊量、帶貨量、直播人數的激增,中國足球沒有任何改變。但是,關於中國足球的“注意力經濟”已經建立起較爲成熟的模型。

“40強賽就是我們的預選賽,12強賽就是我們的世界盃。”在2021年從40強賽突圍後,這樣的聲音一度統一了業界的觀點。只是,隨着一場場比賽中“五花八門”的戲劇性話題,輿論對於國足的態度逐漸轉變,沒有人再重新提醒我們目前與亞洲一流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沒有人去認可沒有主場所帶來的巨大困難。無論謾罵與期待,國足的比賽總有人會觀看。每一次憤怒都是出於熱愛與惋惜,但也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希望中國足球能有更多的冷靜與客觀。

(南陵哭哭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