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不准原理」的名字早就被「不确定性原理」替代了。


这种假设就像假设人类是生活在虚拟现实中的「缸中之脑」一样,或者假设有个上帝在人类永远接触不上的维度看著这个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科学的目的比较明确,不像艺术,各种艺术有各种目的,或者其他人不知作者的目的。科学的目的是预言,预言事实或事实发生的概率。 经典力学是想精确预言事实,后来量子力学发现不行,只能退一步,预言概率。如果再不行,定性的预言概率,就是说哪样的概率大,不等式,也比啥也不知道好。进化论,经济学,地震预测,等等,就是定性的预言大概率。例如多数人大概率不会自杀。(自杀性状的基因难以遗传下来)。

科学的目的是预言(预言事实或概率,哪怕是定性的),解释只是预言的尝试。

人们需要科学,就是需要预言力,这也是演化的结果。生物一旦提高一点预言力,那么,生存几率就会提高。 例如,黑夜中能预言前面有悬崖,就会减少摔死。 能预言弹道,就能有效地打击猎物或敌人,提高生存繁衍概率。 预言力包括有效的理论和信息,如果你有内幕消息预知股市,那么你发财、生存和繁衍的几率就会提高。

科学的目的就是如此,它决定了科学经费的申请获批。 没有预言力,怎么看最后对生存(经济)也没有什么帮助的东西,很难申请到科学经费,或许可以申请其它赞助。

正因为科学的目的是预言,那么,到底是比较靠谱的预言,还是蒙对了,瞎猫碰到死耗子,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提高预言力也需要代价,人们掏经费给科学,也要看收益与代价的比较权衡,这包含个人主观的判断。比如对建大型粒子加速器的看法。


你如何在一个永远都观测不到的对象上定义「实际」和「确定」?


说来话长。这是一个超越了物理学及科学范畴的话题。何为实在(存在)?何为客观存在?所谓客观,必然有个观测行为,可以是你通过某种方式观察+测量+认知,也可以是他或她,然后有了共识。诚如有人回答的那样,量子学已经超越(抛弃)了「测不准」而「不确定」,但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这里存在逻辑混乱,量子学也心知肚明,因此试图用重整化和微扰法来弥补。古有亡羊补牢,女娲补天,但量子学的做法却是鸵鸟思维之下的东施效颦。因此,有了爱玻世纪之争,有了完备性,互补原理,路径积分进而历史求和,有了宇宙监督……诸多呢喃。我有些心得,欢迎去我的知乎专栏拍砖。


不只是因为这个,还有斯特恩盖拉赫实验也能体现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关系是量子力学理论结果,即使理想测量也是如此,仪器不准会增加误差。注意,这里指两个不对易量同时测量。当然,通常测量都会影响原量子态。


观察只是对量子体系实验结果诠释所做的工作。测量这件事会扰动原有量子系统的状态,但这不是不确定关系的根源。

能够观察的物理学量本质上都是有经典物理学对应的极限情况的。在经典物理中,这个物理学量通常和其它的物理学量是独立的变数(也不一定,经典物理学也有泊松括弧)。而量子理论中,无论你选择任何物理学参数作为系统的状态参数,相空间的一对参数都不对易。也就是说用经典思想去在相空间上找一个点去标定系统状态是不可能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像一个弥散在相空间的云雾。


量子力学的概率论就是扯,我这里不是否定量子力学啊。量子力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的,只有少量理论有问题,量子力学概率论就有问题,宇宙中没有概率,一切都是按规定运行的。

量子不确定是真实的。但不是概率,它是按规定不确定的。不是因错误或观察它们才不确定的。它们只按它们的法则运行的。按它们的法则不确定的。举个例子,电子云中的每一个电子都是椭圆围原子核转动的,给原子核分个南北极,电子到达南极然后到北极然后再南极就这样上下上下围原子核椭圆转动的。电子转动的每一圈都不在一个地方。电子为什么这样转动就不解释了。人们观察电子转动时就会发现电子是概率出现的,其实不是,它是按规定转动的。如果你去测量它,那就测不准了。因它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地方转动。其实星球同样测不准。我们离月球三十八万公里,好像测的很准。实际不是这样的,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值,同样是测不准。


科学家有的是方法实现不「打飞基本粒子」的观测,说个最基本的。如果你第一次在某个位置打飞了被观测粒子,那么在「确定」的思路下,只要实验参数相同,第二次被观测粒子必然还会经过那个位置,而接下来你就可以在不测量位置的情况下,测量粒子的其他性状。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当你不观察它的时候,它就未必会如你所愿出现在上次出现过的位置。


也可能是粒子反射的光子被吸收,粒子特征发生了改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