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表面尊劉,實際是將劉備醜化成偽君子


小說里劉備被黑的地方比比皆是,純粹就一背景板工具人。

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當年劉備在平原治理的那麼好,隨隨便便就能撥給太史慈三千精兵。

如果三國演義真的尊劉,你為什麼不寫寫劉備當初保護平原百姓呢?你為什麼不寫寫劉備頂著袁紹、曹操進攻的壓力借兵給太史慈呢?

三千精兵啊。南郡之戰劉備帶人絕北道,周瑜不也就給了兩千人,而且還是留下張飛一千人換的。曹操那麼賣力給袁紹幹活,征陶謙時袁紹不也給他派了三營兵?

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

你咋不寫寫曹操是怎麼依附袁紹的呢,你不是尊劉貶曹嗎?

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

那寫寫曹操、袁紹是怎麼圍攻平原,和公孫瓚一起把劉備送走去徐州的啊。

劉備到徐州救陶謙時只剩下一千多兵了,小說生生給造成了五千人。你這TM是陰陽怪氣地打誰的臉呢?

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

好好寫寫劉使君被攆走後,平原被禍害成什麼樣了啊。

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然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穡之艱難。華彥、孔順皆奸佞小人也,信以為腹心;王脩等備官而已。然能接待賓客,慕名敬士。使婦弟領兵在內,至令草竊,巿井而外,虜掠田野;別使兩將募兵下縣,有賂者見免,無者見取,貧弱者多,乃至於竄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獵鳥獸。

你為什麼不寫呢,是害怕別人知道曹操依附袁紹嗎?

那你這到底是尊劉還是尊曹啊。


先說結論,並沒有醜化。《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塑造出的劉備的人物形象,矮化了劉備的個人能力,道德層面上反而將劉備過份拔高,相當正面化了。可以說是有褒有貶,但並不符合劉備的歷史形象。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劉備是一派寬厚仁義長者形象,有君子之風,性情溫和,彬彬有禮,很有書香門第的氣質。但作為君主,其軍事能力和治政能力都很一般,主要依靠諸葛亮和關張趙,靠自己指揮獲勝的戰役基本沒有。演義里突出其唯一能力上的優點,也就是慧眼識人,禮賢下士了。

正史中的劉備,燕趙慷慨之士,有遊俠之風,性情暴烈,果斷,重情義,卻不寬仁。其形象和性格更類似於當今的黑幫大佬,亂世中爭霸的梟雄,而非演義中那個書香門第的謙謙君子。部下說的話如果不對劉備脾氣,輕則被擲手戟(董相史載也有遊俠之風),重則被斬首(張裕,雍茂等),殺伐果斷可見一般。但是相對於暴烈的秉性,劉備對部下也很重情義,對於那些長期追隨自己不離不棄的人,劉備也給了他們非常優厚的待遇。如糜竺,孫乾,簡雍,能力平平,劉備飛黃騰達後依然給了他們高官厚祿,如劉琰這種吃喝坐談混日子的,因為對劉備忠心,也能身居高位。總體來說,劉備對部下很不錯,他很看重情義,只要你和他一條心,永遠和他意見一致,他對你也會非常好。

個人能力上,歷史上的劉備也遠勝演義。軍事上擊敗過曹魏大將王忠,劉岱,蔡陽,夏侯惇,于禁。逼降荊南四郡,入蜀奪益州,漢中之戰也基本上親自操刀,不像演義中萬事依賴諸葛亮,其軍事水準雖談不上頂級,卻依然是非常優秀,可圈可點的。權謀與治政上,誘殺楊奉,欺詐孫權,劉璋等體現其謀,在小沛發展迅速引起呂布忌憚,入蜀鑄直百錢,定製《蜀科》等也能隱約體現其政,有雄主之風。


演義劉備被面具化是真的,說醜化成偽君子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結論。演義劉備嚴格意義上不是劉備個人的形象,而是一種傳統式的「王者」的形象。你會覺得虛偽或許只是你已經發覺了其中邏輯不能自洽之處(又或許是其他原因),而非作者要將其描寫為一個「偽君子」。

至於說演義不是尊劉的那批人,我覺得他們邏輯還是蠻好笑的。明白一點三國演義小說的受眾市民,大凡看看風評,不是,哪怕只是看看前人註疏也應該搞清楚前人的態度。非要說其實並沒有尊劉,我只能等一波演義學大師的解釋。畢竟還挺新奇的。可能是我讀書不精,除了演義劉備支持屠殺黃巾軍以外,演義劉備基本是沒有黑點的(吃人肉主觀上不能追責劉備),希望能夠給出一個演義劉備被「黑」的說法。畢竟按照一些答主的說法「黑」劉備的段落比比皆是,我還是希望能稍微補充指出一些,總不能我看的三國演義是盜版的吧。

事實上直接採用九五(經過提醒,是九八版)版的前言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前略

然而,作者描寫這一切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來歌頌「王道」的一種陪襯。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時,卻又通過其「正面」人物來讚揚、美化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王道」。

  為了欺騙人民群眾,地主階級一直極力鼓吹「王道」。他們說,「王道」是封建統治的「正道」,實行「王道」的封建統治者是「寬仁愛民」的,人民對這樣的統治者則「心悅誠服」。《三國演義》把劉備美化成一個「仁慈」的、備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也正是把他作為「王道」的化身來進行歌頌的。在寫劉備從新野、樊城撤退的那些章節里,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作者筆下,劉備對人民群眾何等關心,為了人民群眾,他竟然把自己的安危都置於度外了;至於人民群眾對於劉備,更是竭誠「愛戴」,寧可死去,也不願離開劉備。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劉備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不但沒有絲毫的矛盾對立,而且簡直到了共命運、同休戚的地步。這種描寫,企圖使人們去憧憬劉備這樣的施行「王道」政治的封建統治者。但在實際生活中,封建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不可能會出現這種魚水般的融洽關係;歷史上,也沒有存在過這種情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演義》通過劉備鼓吹「王道」的同時,還把他寫成封建王朝的「正統」代表。在漢獻帝做皇帝的時候,劉備對漢獻帝忠心耿耿,他看到「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悲憤得「心膽俱裂」(第三十七回),決心「伸大義於天下」(第三十八回),為重整漢王朝而奮鬥。當漢獻帝被廢以後,劉備在四川做了皇帝,以繼漢統,作者就把蜀漢作為三國的「正統」。而對於董卓、曹操之流,作品則一再斥責他們為違反「綱紀」、破壞「正統」的「亂臣賊子」,所謂「名雖漢相,實為漢賊」。這就是說,封建王朝的「正統」、封建制度(即所謂「綱紀」)的忠實維護者,就是「仁慈愛民」、實行「王道」的人,而人民的災難,則是由「亂臣賊子」破壞封建「綱紀」所造成的;所以就封建統治的本質來說,是保護人民、跟人民利益相一致的。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三國演義》作者批判董卓、曹操等人物,跟他的歌頌「正統」、鼓吹「王道」一樣,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正如魯迅所指出,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裡,「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封建統治階級吹噓的什麼「仁慈愛民」、「廣布恩德」,全都不過是欺騙人民、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虛偽口號,在這些口號的背後,是對人民群眾極端殘酷的屠殺和迫害。大肆宣揚「王道」「仁政」的《三國演義》,同時卻又公然主張把起義人民斬盡殺絕,這也就有力地說明了作者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


確切的說是被邊緣化了。

正史中敢怒敢做,威風凜凜,身經百戰,智計多端的一代君主,在小說中獨獨留下了仁德,其他能力和功績被關張孔明等身邊人所瓜分。然而沒有能力的仁德只能叫軟弱無能。三國演義里的劉備塑造的相當差,相當沒有存在感。尤其是,劉備這個人在古代各種三國戲曲和民間傳說中都是核心人物,與關羽,諸葛亮,曹操等人地位相當,但演義依然將之弱化,不得不說是羅貫中的問題


確實顯得劉備挺無能的 感覺離開軍師很難搞。演義里除了仁義還有講義氣的特點 但是兄弟如手足那句也是很討人厭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