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80后,出身于工人家庭,少年时父母告诉我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打心里愿意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那时候对生活不够满意,所以有期待,有愿望。

可现在的孩子们有吃有喝有玩,一部智能手机仿佛就给了他们一切快乐,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应该跟孩子说什么,才能让他从内心愿意努力学习呢?为什么感到无论说什么都很无力?孩子们好像根本不认为未来需要靠努力改变。


为了你自己,为了能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为了你想要的生活


我用我们高中百日誓师的宣讲词来回答一下吧:我们之所以加倍地奋发和努力,不是因为「多考两三分,干掉一个军」,而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并不是觉得要把情怀渲染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也认同人就是为自己美好的将来而努力,我也不觉得这两种目的之间有什么高低贵贱,但是真的,想到那万万千千的人,想到那些未曾蒙面又和我有关的人们,心中就会有一种力量和感动。

以下是全文:

同学们: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似乎应该为大家打打鸡血。但是,在这个竞争无孔不入的时代,不管是鸡血,还是鸡汤,都已经太多。

我担心的是,喝了太多鸡汤,打了太多鸡血之后,我们还能有多少人的血液、人的气味。这两天网上晒满了不少学校的百日誓师,有照片,有视频。会场拉满了标语,什么「清华北大在我脚下,某中学霸无敌天下」;有地动山摇的喊叫,诸如「谁敢争锋,我必成功」。一条条绷得僵直的脖颈,一双双血红放光的眼睛,怎么看,都像一群饥饿的狼。想到这一群饿狼不久就要冲向社会,我对他们和社会的未来无比担忧。

作为一名七中教师,我恳求七中,坚定人文滋养的追求,树人而不养狼;我期望七中学子,成人而不要成狼。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就人的本质、学习的本来目的,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什么是人的本质?孔子说:仁者,人也。仁爱才是人的本质。做人的最高理想、最大追求,是涵养一颗仁爱之心,做一个仁人。为了这个目标,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说这话是表达大病初愈的生命感受,但这话也能提醒我们,要以博大的襟怀和普遍的悲悯,关心我们的周围和周围的人们。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每年有近400万人确诊癌症,也就是平均每8秒钟,就有一个生命被绝望笼罩,就有一个家庭跌入苦难的深渊。不仅中国,全球都正处于癌症大爆炸时代!

过去一年,飙升的成都房价让不少有房的成都人一夜暴富。在座各位同学可能大都听到过父母的欢呼。在欢呼的同时,请大家不要忽略了刚需们的绝望和泪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高得吓人,再小的住房,也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春节期间,一位在成都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告诉我,正准备卖了成都的房子,再加上夫妇一辈子的积蓄,给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凑首付。他说,付了首付之后,儿子以后每月要还两三万的房贷,生活还是很不好过。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的潮湿和黯淡。作为生活必需而基本的住房,就要吸干甚至透支几代人终其一生的血汗,人民何时才能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同学们,以上只是略举两例,疾病和苦难依然广泛而深重,冲进人群的饿狼也越来越多,天灾人祸还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学校体育馆的墙上,悬挂著成都七中的培养目标:全球视野,中国脊梁。在即将离开七中的时候,请大家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才华来迎战世间的灾祸与人们的苦难,自己的胸怀和德行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担当中国的脊梁?

如果我们的学习,只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你完全有选择进退或努力与否的自由,但因为还有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我们义不容辞,当仁不让,不得不竭尽全力!

去年,在一个与今天类似的场合,有位老师说:人生很贵,请别浪费。这句话说得很在理,很精妙。但今天我想请大家换个角度来看——

茫茫人海,每个人不过沧海一粟。人其实很渺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贵贱由供求关系决定。从房价的疯狂可以推知,人多地少;媒体预测,2018年中国将有1500万待业求职人员,不难看到,现在是人多事少;今年春节期间,海南十万辆车长达一周的大拥堵,再次直观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人满为患。物以稀为贵,聪明的你们,一定看到了人生究竟有多贵。

只有才华和品德卓尔不群、出类拔萃的人们,才能因为稀少而真正可贵,这里的「可贵」,是值得珍惜,令人敬重。我从心里尊重每一个生命,敬重每一个人;但这个人在现实中能否得到社会的珍惜和尊重,他自己必然是重要因素。

人之初,性本懒。作为大多数的平庸的人们,一生都摆脱不了懒惰的纠缠,只有极少数人能克服懒惰,不懈努力。人并非生而可贵,人生贵不贵,得看你是不是足够地努力,是不是抵达了人迹罕至的险而远的巅峰。

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在于它不甘卑微。每一颗种子都期待发芽,每一个花苞都期待开花,每一只毛毛虫都希望化身蝴蝶,每一条鲤鱼都梦想跃过龙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但是,准备高考,最应当追求的,并不是高考的成功——对,你没听错,不是成功——而是德业的成长,心性的修炼。这些年曾国藩写的书或者写曾国藩的书都很受欢迎,大都是羡慕曾国藩「七年连升十级,官至极品」,及其成功的家庭教育。但曾国藩自己追求的和教育子弟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学做圣贤」,曾国藩也并不关心最终是否成功。他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与成都七中「志存高远,气定神闲;力戒浮躁,极反媚俗」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

如果只把目光盯在高考的成败上,只把目标瞄在「只争第一」上,我们势必鼠目寸光,患得患失,浮躁冒进,俗不可耐,全然丧失七中的精神气质。七中学子的目标,绝不是「垄断天下最好的路,而让别人无路可走」。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备考路上,我们最当关心的,不是去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我们要关心,怎样让自己的品质越来越优秀,意志越来越顽强,胸襟越来越宽阔,智慧一天天增长。我们要关心,怎样战胜自己的懈怠与浮躁、脆弱与慌张、傲慢与自卑、狭隘与轻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克服缺点,培养美德,成为更好的人。对于高考的结果,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正如孟子所谓「修身以俟命」。

同学们,七中之所以是七中,就在于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沦为考试工厂而把人变成狼的时候,七中能做到不跟风,不媚俗,坚守人文滋养,一心立德树人。希望大家在七中的最后九十几天里,秉持七中精神,志存高远,气定神闲,立德立人,无问西东;希望大家在即将离开七中的日子里,加倍地奋发和努力,不是因为「多考两三分,干掉一个军」,而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为了好奇。

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试著去引导孩子的。

在他们开始问东问西的时候不敷衍,更不训斥,不要说我现在忙,让他们自己玩去,安静点,不要想太多,干好现在该做的事就行了之类的。

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引导他们通过书籍、网路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解决自己的疑问,去认识这个世界。

让他们形成这样的习惯,保有这样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东西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

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了。

当然这对家长的考验极大,想来也没有太多人能做到。

那么多跟孩子沟通,从孩子八九岁吧,其实就已经开始思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之类的问题了。到青春期思考会更多。

那么作为家长,在这时候多认可孩子,肯定他们的思考和想法,真心地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会给他们更多正向的鼓励,让他们更能应对学业上的困难。

有时候孩子们会沉迷手机,不过是生活中得到的肯定太少,成就感太少,只有各种挫折、压力、失败和批评,所以对于游戏中的胜利更为渴望。

还有就是,对于3到6岁的孩子,游戏就是他们的任务,是他们完成思维发展,去认识世界,模拟成人世界会遇到的各种事情的一种途径,在这个时期就该让他们玩。

但家长也不要嫌带孩子累,丢给对方电子产品让他自己玩,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当然时很吸引人的,这么干了以后,孩子长大了天天玩著手机就不能怪孩子没自制力了。

可以陪孩子晚些亲子游戏,给他讲故事,带他做手工等等都可以的,别怕麻烦。

如果不想孩子天天抱著手机,家长也要带头做榜样,不能自己骂孩子天天玩手机,结果自己却天天抱著手机不撒手,这样孩子看了,肯定是有啥学啥。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自己在家里没事多看书,多学习,立个榜样。

大致这样。

——

以上?


感觉年纪小的话,你说再多的大道理再多的什么口号、理想,都是没有用的。

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变了。他们不太容易去接受那种形式的、空虚的东西。

而且说什么什么为了自己,他们也不太在意。他们没有能力去想像、了解那种靠自己的生活。

我感觉还是告诉他,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但别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要承认他自己意识到)


对于孩子来说,大道理太虚无缥缈,说了也不一定懂~但有一点没有问题,且实际又有用: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人没有理由拒绝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而这需要从学习中汲取营养,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获得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于学生来讲,多读些正能量的书籍,奠定基本的价值观,懂得善良和真诚,多体会生活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知道人和动物植物是一体,敬畏客观规律和未知的宇宙……

长大一些读些经济类和社科类书籍,了解社会世界运行的法则和自己行为的边界;多读些哲学类书籍,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他人、世界的关系;学点乐器、读读散文诗歌,愉悦自己,保有一颗丰富柔软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心如璞玉,经过岁月的打磨和雕琢,终将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但这个过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的长期坚持。教育没有捷径可走,从来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不要总想著醍醐灌顶和突然开悟。

父母只是做引导,提供必要我环境和条件,相信孩子们都有一直变好的力量!加油吧,少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