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下本人情况 我和老婆都是拿EP的 收入还行 我可以带父母的这种,马上交第一次税

请问现在申请PR的流程麻烦吗 希望大吗


最后一次更新,以后不再回复。

我们最近一次申请pending超过一年了,但拿到了别地方的不错的offer,我们已经决定全家离开了,10多年转瞬既逝,没想到的是10多年奋斗的目标没有实现,也是人生的一种遗憾吧,不过更是一种历练,自己感慨最深的就是不切实际的东西就要果断放弃,人生有太多种可能了。

不知道近期是否申请变容易了一些,身边的和听说的好多家庭都批准了,在新时间4-8年不等,家庭收入6000-9000之间,pending 4-14个月不等,这算是最后一次给大家反馈一下情况,以后不再关注新加坡PR了,相关的问题不再作答以免误人子弟!

总之衷心祝愿大家能早日拿到PR!

以下是原答案:

在新加坡待了差不多10年了,依然没有拿到PR,申请了5次,平均每两年一次,自身条件不怎么好,10年前跟女友(现老婆)国内大学毕业后直接前后脚来新加坡,我一路拿EP并且薪水一直涨到现在的8000新币+,期间在新加坡注册结婚,现在有两个儿子,都是在新加坡出生,前几年老婆一直全职工作,2015年后由于生产,老婆断断续续工作,现在拿LOC全职工作,薪水一般, 不到2500新币。家庭总收入一个月1万新币多一点,外国人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有孩子以后,所以基本存不下什么钱,就是你来这赚钱不要紧,大部分钱还要吐出来留在这里的。

像我们这样条件或者比我们好的家庭多如牛毛.... 背景介绍完毕。

最早一次申请11个月被拒掉,以后都是基本上4个月多一点就秒拒,出现秒拒这种情况就是完全不够资格。

其实,被拒了这么多年内心已经麻木波澜不惊了,即便拿到了也不会像以前年轻时那么兴奋了,拿到PR只是一个开始,拿到后还要等3年才能买他们的二手组屋,期间还要继续租房子住,要知道新加坡租房比买房贵,尤其是一家人租一整套,也可以不用等3年直接买他们的公寓,只是贵,说实话一套80平的公寓折合人民币600多万,我这种穷逼还肩负著养家的重任,再加上我们在这里是外国人,孩子的支出比本地人贵的贵,连首付都凑不齐,更不用说600万了。

这些年一直关注PR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我觉得能一定很快拿到PR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类人:

配偶是本地人或者PR、马来西亚华人、印尼华人、港澳台华人、有本地学历者(poly, 国大,南洋理工等政府学校,18年开始政府小学也算,读研究生等于没本地学历)

一年的PR就批不到3万张,把上面这些人排除掉就基本剩不下几张了,余下的这几张会给谁呢?给这些人,

年龄超过35岁并且有孩子面临读小学的双非家庭 (这样的家庭不要太多,所以你懂的,只能靠运气),高收入者 (比如月入1万5新币以上,月入1万感觉就是渣渣,虽然我连渣渣都算不上),投资移民,成功的自雇人生,收入情况一般但是在新加坡生活将近20年的人


像我们这样双非的情况怎么才可能拿到呢?注意是可能。

  1. 年龄接近40,孩子上几年小学或者国际小学 (双非的孩子没学上是很正常的,要么读昂贵的国际小学,要么滚蛋)
  2. 收入大幅提高,比如月入2万新币 (意淫一下 哈哈哈)
  3. 运气,不亚于中彩票

最后想说的是,像你们这些双非的家庭,不牺牲你们牺牲谁呢?难不成要牺牲本地人?牺牲PR?榨干你们的血汗钱,留下你的青春,倒霉的就是不给你PR让你滚蛋,运气好一点的榨干你后给你PR让你感恩戴德继续从0开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完了。

对于那些想来新加坡定居的,如果你不是富得流油,如果你不是月入1万5新币以上,如果你不是本地人或者PR的配偶,如果你不是来这里留学的(研究生不算),如果你不是马来西亚华人或者印尼华人,如果你不是港澳台的华人,那么:

你要做好以下思想准备:10年内拿不到PR是大概率事件。


来新加坡两年,今年4月第一次申请PR,三个月拿到。

欢迎大家蹭锦鲤 ヾ(??`?)??


最近有很多人留言点赞私信,又点开了这个问题,重新看了一下高赞的答案,觉得还是需要给大家一点信心。高赞答案提到的条件,我都不具备,但仍然3个月拿到了PR。

这些年一直关注PR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我觉得能一定很快拿到PR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类人:

配偶是本地人或者PR、马来西亚华人、印尼华人、港澳台华人、有本地学历者(poly, 国大,南洋理工等政府学校,18年开始政府小学也算,读研究生等于没本地学历)一年的PR就批不到3万张,把上面这些人排除掉就基本剩不下几张了,余下的这几张会给谁呢?给这些人,

年龄超过35岁并且有孩子面临读小学的双非家庭 (这样的家庭不要太多,所以你懂的,只能靠运气),高收入者 (比如月入1万5新币以上,月入1万感觉就是渣渣,虽然我连渣渣都算不上),投资移民,成功的自雇人生,收入情况一般但是在新加坡生活将近20年的人

首先,都不用说配偶是本地人还是PR,我没有配偶....也不是列举出来的马来西亚华人,印尼华人,或者港澳台华人。没有本地学历,连研究生也没有...

其次,我年龄不超过35岁,单身就更不用说有没有孩子的问题了。收入不超过1W5新币,不是投资移民,不是成功自雇,在新加坡总共生活了2年。

那为什么我的PR通过了?

  1. 新加坡人口政策放宽,预计在10年内实现20%人口增幅

新加坡政府曾经公布过一个人口计划,在2030年前,增加人口数量到690万人。公布这个计划的时候,我印象里人口数量大概是550万人左右。目前离2030年还有1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的人口数量是570万,在当前基础上仍然需要增加20%的人口。

新加坡从1911年以来就一直严格控制各族人口比例,华人比例占到75%左右,考虑到华人生育率一直在降低,这20%的人口怕是主要要靠移民来完成了。

今年听到了很多朋友PR审批成功的案例,也侧面说明这个通道确实是放宽了。

2. 新加坡需要年轻人口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新加坡是一个健康寿命很长的国家,以76.2岁打败日本74.8岁成为全世界健康寿命最高的国家。新加坡政府也一直以各种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孩子,改善老龄化问题。根据我对周边PR审批通过的朋友的观察,年轻高收入的上班族,或者年轻有孩子的夫妇有更高的几率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

3. 慎重对待第一次PR申请

新加坡没有明确的规定外国人在新加坡生活多少年才能提交永久居民申请,这导致很多刚来的人会草率仓促提交申请,觉得如果审批不通过,在继续申请就可以了。

根据对周围朋友的观察,如果第一次PR申请被拒绝,后续的再次申请难度会有所增加。一般建议在新加坡至少交税两次左右的时候申请PR,两年时间可以证明你有长期稳定在新加坡生活的计划,以及可以通过税单提现出你的薪资增长和消费能力。

对于第一次申请被拒的外国人,如果第二次申请时,生活条件和工作状态有明显提高的,通过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比如在两次申请中间组建家庭,生小孩;或者职业薪资有明显增幅;或者在新加坡完成了在读研究生的。

4. 新加坡紧缺人才

行业和公司对于申请PR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我平平无奇的个人条件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我的公司和职业。目前新加坡制造业和金融业都面临巨大挑战,急需丰富产业结构完成产业转型。就职本地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专业人士会有更高的机会获得PR。 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新加坡稀缺行业都是那些。

新加坡政府毕竟没有公布明确的批准永久居民的要求,我也只能根据政策导向,和周边成功案例窥探一二。

欢迎点赞蹭锦鲤,运气二字,还是很重要的,要相信玄学 :)


我是18年申请PR,6月份online submission,9月拿到IPA,10月开始交CPF。因为出差,蓝卡到11月才去拿。

这是第三次申请,批的很快。之前申请了两次,都是博士还没毕业。第一次秒拒。第二次让补充资料,还以为有戏,结果补充了还是被拒了。

单身,个人申请不带任何亲属。申请的时候来新加坡9年。国内985本,211硕,新加坡NTU和德国TUM联合二硕,NTU博。申请的时候博士毕业刚刚工作一年,美企新加坡分部。

ICA审核标准一直都很迷,不全是本地学历,也不全是薪水。大选之前移民政策肯定会收紧来取悦本地选民。题主这样,马上才第一次交税,来新的年限肯定是不够的。就算条件好,ICA也要观察你是不是真有意愿一直留在新加坡。时间就是衡量标准。有的人不愿意等太久,自然就中途撤了。如果没有PR就撤了,那ICA怎么知道是不是给了PR就一定会留下来?还是只想薅几年CPF羊毛就跑路呢?

条件还可以,铁心留下来的,是肯定能留下来的。时间早晚问题。


新加坡实行人人有房住的政策,80%的人居住在组屋HDB。。

买新组屋需要夫妻都是新加坡人或者一个新加坡人和一个PR,面积80-100平米,价格30-60万新币。

两个大学生毕业组成的家庭,还房贷几乎不用现金:从公积金里支出。

二手组屋价格贵过新屋,价格约50-100万新币。

80-100平米的公寓售价约100-200万新币。都是实用面积,送车位。

整体生活压力相较国内或其他欧美国家会小,靠自己可以买房,并且每月可以存钱。


看几个大方面,给你一些基本了解:

  1. 有无本地学历(NUS NTU POLY 之类的,私立和MASTER不算)
  2. 在新时间长短
  3. 薪水高低(以前见过月入8500还被拒了的)
  4. 学历高低
  5. 结婚了就会比较麻烦,因为PR貌似只能自己申请,移民局会觉得你是不是一家两制留后路(这个很鸡肋,你又不准人家俩人一起,你又觉得人家留后路)

这个排序是根据对你来说的重要程度来排的,之所以学历放在第四个,因为我估计你EP学历也不会低了,所以就不把这个放前面了。

现在每年PR通过率大概是20%-30%。

你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大概给你个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