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到下,一个个都跟熊孩子一样,有一出没一出。

工资帽这种东西,特么的还能这么玩的。

限价这种事情,

挂号黄牛了解一下,楼花了解一下,天价装修车库了解一下,拍牌黄牛了解一下。

一个个都活在计划的天堂里,然而互联网时代了已经是,想回到过去,啧啧。

哪个行业不出点蠢得跟煞笔一样的事情,昨天稍微说一点就被删了,今天不想说了。

这种声明没什么好看的,公司求生欲望强罢了。

烂吧,烂到跟,烂到要塌了,就都识相了。

前阵子刚刚有小盘股10分钟零成交,现在已经有半小时了。

闹,继续闹。

本来以为是暂时性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谁知道特么就是闭著眼睛想加面就加面想加水就加水,

放弃了,我就等著看大烟花。

最后这个回答看不懂的不要问了,看得懂的大概知道的比我还多,

也不要说了,说一点就没了……

实在憋不住,就说一句。

现在每天看各种奇妙决策,

就和看我家二大爷他们家读幼儿园的傻儿子玩《文明》一样。


我们好像一直是个婴儿,叼著奶嘴,被关在婴儿车里。

平时保姆们放下遮阳蓬,哄我们说因为太阳毒热,空气也不好,我们自己的眼睛、皮肤跟心肺,还尚未发育得好,所以放下遮阳蓬是有道理的。

我们也不说究竟有没有道理,反正也已习惯,而且感受到保姆们拳拳爱护之心,又要体谅,又要理解,因这事儿若要哭闹起来,好像自己都觉得不占道理了。

我们自己呆著,并不感到无聊。因为保姆们时常会丢些玩具进来,这些玩具也算好玩,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收走些,又哄我们说,因为材质太硬,设计得并不好耍,我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没成型,所以不宜玩那些劳什子。保姆们说,反正会有新的玩具。

是的,有新的玩具,而且也不错。虽然已经不新鲜,但总好过没有的时候。

我们隔著遮阳蓬留意声响,学人说话,一句一句学,保姆们一句一句听,终于说我们学得不对,况且喉咙也弱,还是闭嘴休养为好。

闭嘴就哼歌儿吧,然而保姆们冷眼旁观,觉得歌儿也不对味儿,于是教我们歌儿要如何如何哼,令我们必须怎样怎样做。什么时候该哼,什么时候不该,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精神起来,什么时候照顾营养,什么时候思无邪……哪种哼哼好,哪种哼哼不好,哪种哼哼不值你乐所以你不许乐,哪种哼哼只值你乐五秒钟,所以你不许乐十秒……

我们知道太阳毒热,空气不好,对眼睛跟心肺有碍;我们也知道玩具不好耍,容易伤到自己;我们更知道有些说话不如不说话;我们当然知道哪种哼哼究竟可不可乐、或又值多少声乐……

我们都知道,因为婴儿车里的人在长大,本来不知道的事情,早晚也会慢慢知道。我们应习惯另一种状态,婴儿车之外、遮阳蓬之外的状态,或至少,能够控制自己婴儿车的状态。太阳毒热,让我们自己拉遮阳蓬,玩具不好耍,让我们自己撇了它,说话跟哼歌儿无趣,让我们自己闭嘴。所有不好的东西,我们自己就可以拒绝,而不是有人帮我们拒绝。

当我们是婴儿时,保姆们的所作所为或可叫做体贴,然当我们长大时,这种体贴的每个汗毛里,都充满著不尊重。


知乎的朋友啊,你们信不信就《逐梦演艺圈》、《富山春居图》这种垃圾,要是真的让全国人都来给分,会比现在的豆瓣评分高得多?你知不知道现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欣赏能力基本停留在画得真象唱得真高弹得真快这个层面?算上流行歌曲和影视剧集,那就再加上:歌词真感人长得真漂亮这两句。

千万别被幸存者偏差蒙蔽双眼,能上豆瓣,能上知乎看评论,乃至参与评论的人,你算算能占14亿人里百分之多少?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啊,维持供需平衡,制作公司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对于这般欣赏能力的民众,剧本好、摄影好、剪辑好统统敌不过一张脸长得好,你说这影视剧怎么拍?

你问为什么会这样?这还用想嘛,别说纯艺术片了,作为普通老百姓你看过的稍微需要一些思考和理解力的经典电影有几部?就算是非常商业化的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又看过几部?纯商业的《教父》、《飞跃疯人院》都多少人喊看不懂,面对这样的观众,你让这电影怎么拍呢?制片方要是不把所有钱都拿来买漂亮脸蛋那TM绝对是SB!

对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反正我不知道普通民众能有什么渠道能接触那些让你学会看懂电影对艺术鉴赏有启蒙作用启发独立思考的电影。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可是能在国内通过审查的电影基本都不会去表现最真实的人性,更难得去针砭时弊的反映社会现状,表达追求自由和反叛精神的意识形态,真的不让拍啊!所以咯,国产电影也就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垃圾,国外电影的引进审查也是更加严苛的,看看一部《云图》剪成什么鬼样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本来有了起色,步入发展正规,第五代导演们也产生一批优秀的代表作《活著》、《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蓝风筝》,现在随著风头变化这类电影再也不让拍了,有些经典之作甚至沦为禁片。现在还愿意好好拍电影,拍好电影的贾樟柯,也选择只在国外上映和发行,真的太可悲了。

最后,难得在一个问题下,大部分人都对意识形态问题有类似的观点,真是欣慰!@温酒 @天下白豚一号 @曹行之


这回优酷腾讯爱奇艺斗得过「流量明星」吗?

1/5、明星限薪!应不应该?做不做得到?

「明星天价片酬」该不该限制,如果是十年前,我的答案一是不应该,二是做不到。

「不应该」是说违背市场规律。明星的片酬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不是国家纳税人的钱,而是制片商愿意的。制片商也不是「散财童子」,是因为观众有需求。而且,就算因为「天价片酬」亏了,也是亏自己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你管什么闲事?

「做不到」是说,凡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必受市场惩罚,明星可以把一部分片酬变成「保底分红」的形式,规避的方法很多。

但十年后的现在,我不敢说出这种话,供求关系只是价格形成的机制之一,市场规律跟经济规律更是两回事,限制明星片酬绝不是什么「不懂经济」的瞎折腾。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搞清楚一件事:明星收入高,一直如此,但明星的「天价片酬」,却是近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随著「流量明星」的崛起而出现的现象。

杨幂《三生三世》单集53万元,虽然收视率惨不忍睹,可也没妨碍她到了《谈判官》就变成了86万元,增长了61%,据传《扶摇》单集片酬将达133万元,再涨55%,这才一年的时间啊。

?

?

「流量明星」跟传统明星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5、高片酬的本质是「心智垄断」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卷三)中,用邓丽君来分析明星收入,认为这是一个「自然垄断」的经济学现象。

这种解释放在「流量明星」身上,就更适合了——如果你是「鹿饭」,那无论吴亦凡演了什么好电影、唱了什么好歌,你都不会转而变成「梅格妮」。

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把鹿晗的气质、外型、言谈等等……,综合成一种「明星产品」,那么鹿晗就是这个产品的唯一品牌,在粉丝中形成了天然的「心智垄断」。

其实每一个人都能对他人形成「心智垄断」,父母对于幼年子女、老师对学生、男神女神对于暗恋者,都是如此,但每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同,「垄断范围」也就不同,价值也就大相径庭。

鹿晗、吴亦凡由于某些方面的综合原因,「心智垄断」的范围广,自然也就成了价值最高的明星。

垄断本身没有错,张五常在认为:

不管邓丽君是怎么样的一个垄断者,只要她的垄断权利来自她个人的天赋,加上个人的勤奋,这权利是由她个人自己选择争取的结果,价值观上我们难以反对。

?

?

但「自然垄断」总是会受到产业链上其他参与者的制约。

我们那个年代,专门到上海看一场刘德华的演唱会,就算是铁杆粉丝了。以前「追星」需要通过很多渠道,影视、唱片、媒体、经纪公司、演出公司,粉丝也没有什么组织,完全是给什么看什么。

那个年代有一个词叫「封杀」,片商不给你拍戏,唱片公司不出唱片、经纪公司不安排活动,演出公司不开演唱会,一年你就过气了,两年就没人记得你了。片酬?先抹掉两个零再说。

但你想想近些年,除了「有关部门」之外,谁能有封杀「流量明星」的能力?光靠发发微博就能时刻保持粉丝新鲜度了。

「流量明星」和传统明星的差别不是粉丝的多少,而是与粉丝接触是否「直接」。线上的「粉丝会」和线下的「粉丝应援」才是「流量」的核心。

?

?

娱乐是一个产业链,明星和渠道都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以前「渠道」很强势,特别是媒体,垄断性很强,与明星的「天然垄断」相抗衡,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比较均衡,明星收入虽高,但片酬也不会超过制作成本的三成。

到了「流量明星」时代,利用网路「去渠道化」效应,「明星」的垄断地位再也不受渠道制约了,片酬涨涨涨到制作成本的七成,制作方只能压缩正常的制作费用,最终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垄断本身无过,BAT都有垄断特征,品牌的作用也是在细分市场寻求垄断地位,但利用垄断地位,损害竞争,必然受到行业其他力量的反扑。「限酬」不是什么「不懂经济」的瞎折腾,而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

提到「明星限薪」,不得不提到美国NBA这个经典案例。

3/5、NBA的劳资大对决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詹姆斯和康利拿差不多的薪水,为什么超巨和全明星薪水相差不大,这也太不合理了。

能者多得,这是大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但到底该拿多少,却不能让「市场」说了算。

20年前,NBA影响力从美国扩散到全球,收入也节节攀升,可各大球队的老板却亏惨了,原因就是明星球员的影响力太大,各球队为了争夺超级巨星,薪水一再破记录,成本增长更快。

超巨的天价薪水带来的另一个「恶果」是「紫金豪门永不落」,有能力砸钱的球队垄断了巨星,球队发展的不均衡,又影响了NBA联盟的收入。而且,球队不得不压缩普通球员的薪水,也影响了NBA的人才储备。

普通球员、球星、球队、联盟,是NBA产业链上的四个参与者,一家独大,必然会触动其他三家的利益,最终整个产业链都受影响。

这才有了1998-1999赛季和2011-2012赛季的两次停摆——大家坐下来,重新谈规则,要不然,一拍两散,大家一起喝西北风。

谈判的结果就是削减工资总额和「硬工资帽」、「软工资帽」,具体很复杂,就不多说了,但都是对明星球员收入的单方面限制。

?

?

限薪谈判之所以成功,因为联盟是个「硬角色」,说「停摆」,你就没球打,管你多大牌,照样没有收入。

这次国内限薪行动有两个主体,一个是行业协会,这个很难指望上,在政府强大的行政能力下,行业协会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

但三大视频网站如果真的联合起来,还是有能力让「要高价」的流量明星没戏拍的,而且它们也是流量明星的始作俑者,解铃还需系铃人。

NBA明星与球队是「劳资关系」,而明星与制片商是「劳务关系」,都涉及劳动力定价的问题,而这个价格,并不能简单地让「供求关系」说了算。

在「劳动关系」中,第三方强行扭曲供求关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最低工资标准」。

4/5、「最低工资标准」加剧失业?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每年调整,上海今年是月薪2420元,这也是一种「限薪」——向下限。

从理论上来说,「最低工资标准」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如果一个职位创造的利益低于2420元,老板就应该砍掉这个职位,从而加剧底层劳动者失业——这些人本该是「最低工资标准」的保护对象。

?

?

但大量研究调查告诉我们,「最低工资标准」不但不会造成失业,部分调查还表明,它能提高就业率。

原因非常多,一个是大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有提薪的空间;还因为低级职位缺乏价格弹性、亏损也不能随便砍,但可以用高级职位的利润来补贴。

高级员工与底层员工是一个生态,我在《有能力的傻子,才四处受欢迎》一文中讲到,一家公司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低级职位,以满足高层员工的权力欲。

劳资关系中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第三方」——整个社会。

「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底层民众的消费能力,繁荣了社会经济,税收增长提升了政府的实力,政府就有能力通过「失业金」来抵消「最低工资标准」造成的失业效应。

(具体研究我就不说了,大家百度搜索「劳动经济学 最低工资标准」,有很多案例)

?

?

5/5、劳资关系并不仅仅是劳动者与老板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是市场规律的核心,但市场规律只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除了「供求关系」,经济规律还有「制度成本」,还有「经济效益的外部性」。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两人只有一个加薪指标,你这一年业绩突出、跟领导同事的关系也都很好;而你的同事刚好相反,工作常常出错,人品也有问题。

可偏偏加薪的是他而不是你,不但要加,还要成倍的加,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事的工作忽然成了「风口」,大量投资涌入,人才不够用,各家都给开高薪。你加不到位,就被别家抢走了。

这就是「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的薪酬上涨,虽然是合理的,但它和「明星天价片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生产成本提高的同时,生产效率却无法提高。

短时间内,它能帮企业留住急需人才,但长期来看,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机制,企业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劳资关系并不仅仅是劳动者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自然不能仅用「供求关系」来判断。

NBA限薪谈判能成功,归根到底还是明星球员确实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成为众矢之的。明星天然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收入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必然受到限制。

(职场经济学系列之九)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与「工资薪水」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说跳槽加薪低于30%,等于在「降薪」?

加薪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贵在哪儿?

为什么干得再好,你也加不了薪?

?


企业方的一次「楚王好细腰」表演而已。其实天价片酬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破解。企业给多少完全由企业说了算,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只应该做两件事:执法和收税。

你企业有钱,给一个亿片酬,行啊,只要你企业不怕赔得内裤都没有,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了解一下。针对这种超过一千万或者更高的部分再开一档75%的,一个亿直接吃掉你3/4,开心不开心?当然你们可以选择逃税避税,叫稽查局的同志们过来看一下,翻倍罚款加蹲大牢了解一下。

本来很容易处理的事,非要玩这么多门门道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不是一句假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