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婚姻的不幸,脾气暴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校园暴力被孤立缺乏过多和外界沟通,从而导致的极度内向,甚至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长相不好矮胖,自暴自弃。


@哈利.波特 好像你的童年很好似的微笑


我是个女人,我不抽烟,但是我经常会在办公室有想吃点东西的感觉,我也不是饿了,但是我就想吃点东西,像男人犯了烟瘾一样。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跟我一样的感觉?翻开这本《吃掉情绪》,我找到了答案。也因为平时关心育儿问题,我也同样发现我这样的瘾甚至源于小时候父母的养育问题。

《吃掉情绪》的作者茱莉亚·巴克罗伊是一位注册心理治疗师,她关注依恋理论、神经科学、身体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及创伤心理辅导和认知疗法;并将这些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法应用于进食障碍的研究。1984—1989年间,她任伦敦当代舞蹈学院学生心理咨询师,并自此开始研究进食障碍。

没有人能逃开情绪问题,当一个人暴饮暴食或者厌食,那无不与一个人的情绪有关系。

1.节食和暴饮暴食后呕吐、过度进食没有本质区别

记得我怀大宝的时候,我就经常干这种事情。因为怀了孩子顶著胃了,可是我又很想吃东西,所以经常都是暴饮暴食后难受地想吐,可是又吐不出来,于是伸出手指放在喉咙口,一个人躲在卫生间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

吃东西一时爽,吐的时候的感觉那也叫一阵酸爽。

偶然被老公发现几次,每次发现都把我说一顿,说我那样是很不好的。当然我也不是不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总忍不住吃,然后就只能吐了。

反反复复,在一个孕期折腾了很多次。

在这本书里,日常都如此的人,就是失调性进食,这很大原因是与你的情绪有关。

除了吃,你根本不知道没有其他选择来代替你糟糕的情绪了。而很多时候,这种状况是无意识的。

吃就吃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你的局限性,你已经在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在过去的50年间,食物已经成了一种应对机制,来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一天,特别是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充裕的食物抚慰我们,让我们没那么不安,或者用来奖励自己,而这就叫「抚慰性进食」。

而持续几千年,我们也都是用食物来纪念那些重大的人生事件:婚礼、葬礼、孩子的出生、成年礼等。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食物越来越充裕,所以我们几乎在所有的社交场合、各种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都是用食物来填充。

当然暴饮暴食的另一面就是厌食,当一个人焦虑、抑郁或悲痛时,他也会吃不下东西。

我有个闺蜜就是如此,她家境条件优越,她可以说是什么都不缺,可是她依然有来自父母带给她的各种压力,当每次这种压力来临时,她除了买东西填补缺失父爱、母爱的感觉,她还会选择不吃东西。

我经常说,无论如何一天三顿好好吃饭,她听是会听,可是她还是会觉得很难做到。她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好吃,人越吃越少,胃也越来越小,能吃的食物也越来越少。

以前我们还都喜欢喝一款奶茶,但是后来她连奶茶都不想喝了。2020年,她好几次去医院检查身体,她因为厌食,身体已经产生一些不舒适感。

她一觉得不舒服,就又总想跑医院,甚至连灌肠都做了,也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她自己都困惑了,自己该怎么办?其实她这种就是书中所写的另一种极端性失调性进食。

只要好好吃饭就好了,我依旧会提醒她。她在努力,可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受的情况,她还是会如此。

我想是时候把这本《吃掉情绪》推荐给她,让她和书中写的一样,从先理解自己开始,然后再学会如何应对生活。

2.我们为什么会暴饮暴食甚至厌食?源头却是我们的养育者。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都是带著不同气质与个性来到这个世界的,体格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个性,导致不同的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养育者。有些孩子比较容易安抚,有些则更敏感,更容易哭闹,不容易放松与入睡。

无论婴儿是什么状态,都需要依赖养育者来过好生活,这样才能尽量少地经历不适、痛苦与挫折。

而孩子并不能挑选自己的养育者,所以无法决定照顾自己的养育者是不是能胜任,因此后期情绪发展,很大程度就被我们的早年经历所影响。

就正如:

「放心吧。」

「不要紧的,我们一起搞定。」

「好遗憾你忘记了,我们一起来看可以做些什么。」

「你当时肯定特别失落,小可怜。」

「这事太吓人了,你当时肯定特别生气。」

「你都伤到膝盖了,来,亲一下就没那么疼了,然后我们再贴个膏药。」

……

如果小时候养育者都是这么回应我们的,那么此时此刻,即使碰上了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太会苛奇责自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自我对话:「没关系的,我可以处理好,我好希望这事没发生,但现在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相信会变好的。」

所以作为养育者,你如何应对孩子,还是就如何对自己。我们的孩子本是一张白纸,任何你觉得孩子的问题,都先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做好。

3.你是否也缺少身体觉察?

你认为自己在觉察与回应躯体感受上敏感吗?

你能觉察到自己饿了、累了、悲伤、愤怒与焦虑等吗?

你可以准确描述这些情绪在你身体中的感觉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看到腿上有块淤青,却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弄伤的?

我就经常会这样,身上伤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伤的,然后现在我的孩子也会这样。

好的养育者在孩子受伤后会帮他贴上膏药,让他不要担心,也不要担心再次跌倒。但是如果母亲认为没什么大惊小怪,那么孩子也就学到同样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后者,这是不好的经验。于是我现在通过看本书, 就开始改变我对我女儿的态度。

有跟我相同感受的家长,可以看看这本书,我想我们能更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的养育者?

4.后记

当我从这本书读到与养育者的那些问题时,因为养育者的问题导致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会节食、暴饮暴食、缺乏身体觉察,甚至缺乏自尊,我内心是害怕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的榜样,坏的事情也是一样。

无论是因为孩子,还是因为自己,我们都该看看这本书,控制自己的饮食,控制的情绪,过好自己的一生。


不会啊。童年也是不美好,但是你的未来可能就是美好的呀。未来的美好可以弥补童年的不好啊。你未来有那么多机遇,为什么一定要执著的去想童年的不美好呢?


可以关注公众号:DBT辩证行为疗法,介绍如何超越童年创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