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层面上音色不饱满,力度不均匀,强弱分不清,呼吸太紧凑。

思想层面上,是不知道巴洛克,古典,浪漫,二十世纪,和当代,居然演奏理念与演奏法完全不一样。

精神层面,是该柔情的时候选择了哐啷一下粉墨登场。该激情澎湃的时候选择了拖拖拉拉。该华彩的时候却按照节拍器来。而该伤心的时候微笑的演,该快乐的时候又紧锁眉头。

这咋整?


说一个真理或者被广为信服的事实,音准节奏是一切的基础,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音乐性或者说乐感服务的。

因为没有问题描述,所以默认音准和节奏是百分之一百没有问题。

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因为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拉琴完全听不出任何感觉的工具人。这种情况现在来说,是好了很多了。

第一个可能,是对于音乐毫无波澜,就是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心中是毫无波澜的。这种改变起来会难一点,只能慢慢引导,通过你对于其他事物的感情,过渡到音乐上面,慢慢培养出所谓的「乐感」。

第二个可能,大多数人可能多少都有对音乐的一些理解,比如说流行歌会跟著一起唱,会因为一些旋律而感动。这个时候,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把你比较容易表达情感的媒介,迁移到音乐上。比如说我很会写文字,我老师当时开导过我,让我用文字描述曲子中的感受,我有个同学是很会画画,老师让她画画......照理来说,你应该能在音乐中表达情感了,因为通过了你所熟悉的媒介,已经相对充分的进行表达了。

但是你为什么还是表达不出来呢,听起来还是不好听呢......因为每一样乐器或者是声乐whatever有相应的技法,做到紧张或者轻松,强还是弱,需要对这些技法充分熟悉融会贯通。然后接下来一步,就是要对不同风格的曲子,基本上的乐句走向分句等有基本的判断——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以及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随便拿到曲子,就能拉得基本框架都在,乐句和感觉尚可。

还有就是很多人所说的风格,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不一样,贝多芬和勋伯格也不一样。这个也需要大量练习,老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积累。


就是说节奏感可以,曲子没什么起伏变化,呼气,情感等。很平淡


意思就是机械性演唱


缺少生活感悟积累。去多读读文学哲学。参透一下人生的理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