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校友群里一哥們找我聊天,問我最近如何,找沒找工作,我就說待業狀態,還在觀望。

然後他發了一段語音給我,打開一聽,用著普通話問我有沒有吃飯,我突然覺得大家都是一個地方的,用著普通話溝通讓人有些距離感,少了那種同鄉的親切感。

之前有一次我嫂子和我媽在討論我兩歲小侄女講話方式的時候有過一次爭論,我嫂子說,小孩子現在小就應該讓她學著說普通話,要不然孩子上學的時候說方言,同學會笑話她的,我媽就說,孩子光學著說普通話,忘記了說方言,是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的一種遺棄,在這地方生活的世世代代的人都在說方言,你不讓她說方言,也是在剝奪她學習地方文化的一種權利,兩人爭執不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維沒有獨立,她的想法都是依靠大人給的建議來判斷的,後來這事不了了之……

我媽說了大半輩子方言,你現在讓她學著去講普通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那件事後我媽也做了些改變,慢慢的學著說幾句拗口的方言版的普通話。

雖然普通話越來越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但是我覺得,我們每個地方人,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地方語言,這也是我們每個地方獨有的文化和特色,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以後我要是有了孩子,我會讓他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也不忘記自己的方言,這也是我們地方人特有的印記。


我覺得這樣有好有壞,但總體而言好處大於坏處。

本人由於在廣東生活,對此深有體會,因為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湧入了全國各地的人,所以迫切需要語言的統一,否則難以溝通。我覺得合理保護方言確實值得提倡,但走極端就很不可取了。


作為一種官方通用語言,普通話盛行無疑是一件好事。對國內來說,促進了人們的溝通。(中國方言差距之大,十里不同音,分分鐘讓您享受手語的樂趣)對國際來說,體現了國家的強大。同時,隨著人口流通性越來越強,也是不可避免的。 這對方言來說是同理,隨著身邊使用者的減少,語言環境的變差,(您一定不願意孩子將來閉塞在一處)加上新事物的辭彙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普通話中,任何地方的方言都會變得越來越弱勢,只分早晚而已。所以方言的普通話化(發音貼近趨勢,音譯普通話辭彙,語法結構貼近)不實用化會越來越強,且無法逆轉。不僅中國世界應該也會如此。君不見國家的方言保護工程都只是儲存、記錄而非傳承。所以方言的消亡在現今的狀況下應該是必然。 所以你嫂子說的話是對的,但是你媽說的也很正確,傳統文化的空虛就是精神的空虛,即是歸屬感的空虛。

所以我看到你已經得出了結論,讓孩子多學一點吧,這樣既傳承了文化,也讓孩子多一種文化的思維方式,也讓孩子可以自豪地說出家鄉的語言,當別人問他從何處來。


只說我的結論:絕對是好事兒。


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利於交流方面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所以現在很多政策和人都在保護方言啊,要方便交流,也要保護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正面來看,這種趨勢可以擴大交流,讓各個地方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從反面來看,方言正在逐漸被同化或者消失,文化多樣性難以保存。

對不會方言的人來說是好事,溝通很方便啊。

這並不會阻礙方言的發展之路吧,有些人是沒有語言天賦的,只能通曉一種語言(包括方言),比如我家裡一家人坐在一起會講到4種不同的方言(是的你沒看錯是四種),我們一家人也沒有統一一種語言,只要能聽懂、交流無障礙,只有我在這幾種方言里不停切換(除了我外公的湖北話我不會,因為就他一個人說而且他話很少,語言環境不夠我學不會),我媽也會其中兩種。

有些人,他一輩子就只會說一種(比如很多重慶人隨便啷個我斗是只說重慶話咋子嘛哈哈哈哈哈哈哈),所以我覺得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