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粮草说明朝廷腐败到极致了,都这样了你还要替皇上守城?

古代观念没有那么死板,不仅对臣民讲究精忠报国,对皇上也有类似罪己诏这种东西制约,不能光谈义务不谈回报。虽然古代中国皇权的扩张就是对这种制约的不断反抗。

一旦碰上天灾人祸,按照古人的观点,拥有绝对权力的「天子」是要为此负责的,那么起义就由此产生了。这和现代社会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是公民社会,也就是遇到困难,国家内部的所有公民都是要负起责任,光去怪「上面的」就太利己主义了。

而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但这不仅仅是将领的事务,而是整个朝廷的事。古代解决粮草的方式无非就两种,就地征粮和部队屯田,当时是不存在向老百姓买粮这个选项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允许。就地征粮的前提是有粮可征,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那就没有办法了,但这种情况在古代是皇帝没有施仁政的象征,老天爷怒了,责任在皇帝那。而因为土地兼并,农民压根没有地种粮,这说明国内有大量的食利阶级,这种国家你是不是得好好考虑要不要替他们守?

另一边,如果是屯田,明朝的例子已经清清楚楚的了,军官霸占士兵土地,整个部队都腐败不堪,这种部队哪怕有粮草你认为他们能守得住城吗?

所以,没有粮草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进行战争,如果你还选择「吃人守城」,可能躲在皇城里的商贾贵人们会为你编几句诗,然后侵略者到皇城了第一时间跑到东城门集体下跪。而任何有理智的人,哪怕是封建时期的儒生,都管这个叫「愚忠」。

现实中真遇上这种事,真正的古代将领会选择放那批被戏称为野猪皮的人入关的


在国人的传统认知里面,文死荐,武死战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内战投降,世人会表示同情已至惋惜,外战投降无论何时都是受唾弃,被鄙视的。至于死的意义有多大,不重要,悲壮的死去能感召更多的勇士,这就够了。且不说这种价值观对不对,但是这种价值观是让我们的文明5000年未曾断绝的一个原因。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公元74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驻扎了数百人的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榨粪水以解渴,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再说点更近的,《晋书·沈劲传》:「时冠军将军陈祐守洛阳,众不过二千,劲自表求配祐效力,因以劲补冠军长史,令自募壮士,得千余人,以助祐击贼,频以寡制众。而粮尽援绝,祐惧不能保全。」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最近才发生的事,衡阳保卫战,上甘岭战役等等因媒体报道较多,不再叙述。

若是内战,保全将士百姓可降。

若是外战,民族的脊梁宁折不弯。


没说围城,出城找粮去。


取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如果是军阀混战,那么我打到弹尽粮绝,已经对我的主公履行了君臣义务,果断放弃抵抗。如果是保卫人民,那就战斗到底。


出城野战,牺牲自己的同时大量杀伤敌人。

有本事的话,把敌人抓来吃,但是不要吃自己的百姓,这是底线,不要逾越!


如果是我,我选吃人,我只想在史书上留名


杀红眼的人,把饭喂到他嘴里他都不吃。


如果投降有活路,那就投降,如果没有,那就只能。。。


看看是场什么样的战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