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5000快一點25分內慢一點就27了 怎麼別人就可以跑20分甚至20分內呢,和腿抬高還是什麼步驟有關係?求專業人士解答


從成績的表現來看,5km跑25分鐘,配速為500左右,5km跑20分鐘,配速為400,5分配速與4分配速是不一樣的。

那麼,不同的速度快慢,是否就是「腿的高度」不同?

從跑者的跑步動作來看,快跑和慢跑的差別,主要是腳拉起的高度不一樣、跑出的步幅不一樣、擺臂的幅度不一樣、步頻的快慢不一樣。

但是不是我們照著跑得快的人的步幅、步頻、擺臂、腳的高度去做,我們就也可以跑出同樣的配速,跑得更快?

如果有對此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試一試。

如果有人想先知道答案,我會告訴你:無法。

只靠模仿別人動作 ,就能跑出更快的速度,非常難。如果提升速度這麼簡單,那麼人人都能輕易跑得更快,但顯然並不是。

想要跑得更快,需要明白「速度」的來源究竟是什麼。以上的跑步動作,是「速度」的結果,而不是「速度」的原因。是因為跑得快,所以步幅大、步頻快、腳拉高、擺臂快,這裡的邏輯必須清晰。

那是什麼產生了「速度」?

重力。

我們無時無刻不受重力的影響。因為有重力存在,當我們跳起來騰空後,一定會被重力拉回地面;因為有重力存在,我們可以穩穩地坐在凳子上;因為有重力存在,我們可以在地面上行走。

當我們跑步時,每一步都會經過落地支撐,然後身體向前傾斜,當你的身體以腳掌為軸心進行轉動時,會產生重力力矩,它是速度的根本來源。

速度的快慢,根本也在於身體轉動的角度大小不同,角度越大,速度越快。

下圖是慢速跑、中速跑、快速跑時的角度差別。

我們能看到三位跑者的擺動腿腳掌高度是不同的,這就是「速度的結果」。但事實上,只憑我們的肉眼和帶著傳統觀唸的想法,是無法看到重力力矩作用的這個過程的,我們會把它簡稱為「落下FALL」。

FALL,自由落體,是整個身體的失重,而不是「腳落地」或者「上身前傾」,這些誤解也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重力是根本動力」這個點。

跑步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支撐-失重」的過程。它看似是一個線性運動,兩腳交替向前,但本質上講,它是一個轉動運動,是身體以腳掌為軸心向前轉動的過程。

「落下FALL」的過程,無法由人為控制,就好像從高處跳下來,我們無法讓自己落得更快,這是重力決定的。

因此,我們想要跑得更快,就要落下更大的角度,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姿勢去自由落下更大的角度。

如下圖,這也是技術的練習動作之一。

跑者可以面對牆站立,對牆面落下,離牆越遠,落下角度也會越大。

在練習中,要點是在整個動作工程中,跑姿必須時刻保持姿勢不變形(彎腰駝背、低頭、拱起屁股、膝蓋打直等都是錯誤的),並且盡量不要過早主動伸手(練習中主動伸手和跑步時主動踩地是一個道理,都是害怕失重)。

反覆對牆落下多次,然後去跑一小段,感受一下落下知覺被強化之後,跑起來的感覺。

以上只是一個落下練習方法的舉例。建議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試一下。

跑步速度的技術練習

因為只有試過之後,你才會發現,「技術練習」到底意味著什麼,它能為你的跑步帶來怎樣的改變。

你也才會發現,這個不痛不癢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做好。

大多數人是無法一上手就做到標準的,但即便如此,你練了也會感覺到不一樣的跑步感受,因為與平時的「訓練方法」相比,這樣的技術練習簡直「奇怪」極了。

「落下FALL」只是跑姿的環節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關鍵跑姿POSE」和「上拉PULL」。並不是說,只練「落下FALL」就能跑好,這裡要注意。

跑得更快,需要上拉技術更好,否則雖然能跑出一兩步更大的落下角度,但腿卻在落地時留在身後,形成「腿尾巴」,那肯定是會影響下一步的速度的。

影響跑步成績的最關鍵因素是技術,而技術背後,需要好的「力量」和「體能」做支撐。所以,也不是隻練「技術」就能跑好,也請注意。

更快的速度,意味著落地支撐時要承受更大的體重壓力,也意味著上拉需要更好的彈性和肌力,需要更加穩定的軀幹,這些都是要在日常力量訓練中打好基礎的。

所以,如果題主想跑得更快,需要去反覆練習和掌握更大角度的落下。並以此為目標,練好關鍵跑姿和上拉的知覺,同時強化身體維持姿勢、支撐剛性和失重彈力的力量,並搭配由短到長的不同距離的跑步訓練。由此,纔有可能在更長的距離裏,跑得更快,更輕鬆。

以上,也是以跑步技術為主導的訓練體系的邏輯。

當然,這並不是唯一有效的訓練體系。在跑圈的實踐中,存在很多不同的訓練方法,它們背後有著或相同或不同的理論邏輯做支撐。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健康成本,可以去嘗試不同的訓練方法,這也完全是個人的自由。

我們都知道,僅僅是「一篇文章」,根本無法幫助一個人跑得更好。所以,如果這個回答能有一點作用,我希望是提供給跑者一個看待跑步這件事的「不同角度」。


註:以上內容來自尼克拉斯?羅曼諾夫著,王澎譯,『姿勢跑法(實踐篇)』。

最後說明一下,我不是學者,以上也不是我的個人原創理論,我只是將此知識點傳播給需要的人。所以,如果想要辯論「如何證明重力是跑步動力」,抱歉,我無法證明,不相信的話不看就好。想要辯論,先看完羅曼洛夫博士的書,然後找博士討論,我可以給你他的微信和郵箱。


答主5公里的最佳成績在17分半左右,年齡近40了,分享一些經驗和訓練方法供你參考。

  1. 跑進20分並不難,4分配速一直幹5公里就正好是20分。你可以找朋友拍視頻或者通過運動手錶看一下自己的步頻和步幅,步頻在180之上就算優秀了,步幅如果太小的話(比如小於1米或者1.2米),那麼相當於你四步只是別人的三步,跑步的經濟性不高;
  2. 如果是步頻太低,可以通過神經系統的快速響應訓練來提升,例如快速小步跑,跳繩等;
  3. 步幅的話,跟你的髖關節活動度,腰腹力量,大腿前側肌肉力量都有關係;絕大多數普通跑者都存在「腿邁不開」的問題,可以通過多做跨步走,半蹲跳,高抬腿等動作來改善;
  4. 同時在訓練方式上也要有所調整。可以稍微多跑一跑800米/1200米/1600米的間歇,提升自己的絕對速度和VO2MAX,千萬不要認為跑5公里的比賽,就是每天訓練跑5公里就夠了;
  5. 同時一定要有耐心,一週見效那是忽悠人的,三個月為一個週期,不斷地精進自己的技術,觀察那些優秀跑者的動作視頻,但是不要刻意去模仿,相信時間可以給你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


沒有你訓練量 配速心率啥的叫我們怎麼分析


跑步這事難道不是高興就好 我5公里跑進30分鐘都超開心 生活這麼擰巴 跑個步還跟自己較勁 哈哈 反正我就想 我跑的沒你快 但是我衣服比你好看


刻意訓練

並不是你天天跑,你就自然而然跑得快了

這需要時間+方法,就算你投入大量時間,訓練方法不對,提升也很難

最簡單的方法:跑步的時候不斷提升自己的速度,就行了,你慢跑10圈,不如加速跑5圈。

走出舒適區這個理論在運動上也是適用的,每次運動完,你感覺還行,挺舒服,那永遠不可能提高。反過來說,每次運動完,強度很大,感覺自己要掛了,這才表明鍛煉到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