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诗词中都有著托物言志,比如唐代虞世南诗作《蝉》,还有借月亮、梅花、竹子等,而实际上这些动植物的属性就是如此

你的提问没有问到比喻,象征,拟人,可能在别处问了的,那我不管,默认你知道比喻可以使表达形象贴切,象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拟人可以形象传神。而你不知道托物言志能让表达含蓄,委婉。托物言志常见的方式就包含有上述三个具体的手法。

现身说法

就好像我说了以上内容你依旧一脸懵逼一样。直接表达很多时候是过于直白的,枯燥的,无味的,难以提起人性趣的,让人get不到重点的,容易消化不良的所以,这个时候我要托物言志了。鲁迅的阿Q正传里面有一段阿Q向吴妈求欢的话。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这么简单直白又粗暴的表达结果就是差点把吴妈逼自杀。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张生央求红娘牵线时,扑通一声跪下,抓住红娘哀求道,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其实张生本来要表达的就是,莺莺再拒绝我,我就憋死了。这样一个主题。托物,小生性命。言志,要睡你家小姐。

同样想睡女人,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别就是这么大。再举个例子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读曲歌》里有一首南北朝佚名氏所作的乐府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重点解释下乌臼鸟,这是一种善鸣的鸟,常鸣于五更,古人看来,它一叫把天都叫亮了,和晨鸡一样,是黑暗终结者。主人公是个妹纸,她要把晨鸡和乌臼鸟杀了,这样天就一直不会亮,这样就能和情郎滚床单滚一整年。简直泯灭人性,太特么可怕了。当然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托物,杀鸡,言志,云雨。

如果直接说,我要睡你一整年,那么根本就不是什么诗对不对。再举个例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句,鳏居耻圣明。

这个鳏呐,本意是指一种大鱼,即鳡,引申指无妻或丧妻的男人,成语鳏寡孤独即是。孟浩然为什么说鳏居耻圣明呢?他是一条单身狗吗?不是!

孟浩然的生卒年是(689—740),而这首诗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这时孟浩然已经44岁了,从他个人的其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孟浩然是有老婆孩子的。在《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中有,「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一句,孟浩然的儿子在客人来了,他上树摘杨梅为客人下酒。他不仅自己有儿子,连李白的老婆也是他介绍的。但是,为什么他要写出鳏居耻圣明这样的句子呢。留心实事的朋友应该有所察觉了

政治敏感,具体托什么,言什么,我就不说了,只一句,眼中无b,心中要有点b数。大家自己领悟。

最后一个例子《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古人的礼制,男人成婚年龄其实挺晚的,但事实上很多人很早就有老婆了。于谦写这首诗时17岁。表面上看这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实际上你用心揣摩还是可以发现诗人香草美人的良苦用心。这是一首表达宁愿忍受欲火焚身也要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不花街柳巷,守身如玉的老处男的破旧贞节观的诗。看不懂的自己揣摩。只能帮题主到此了。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很浅显的道理,你费尽唇舌向众人宣讲,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也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自己讲道理的方法不对头——你的宣讲没能启发众人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认识,道理再好也设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正是通过言在此意在彼的方式启发思考,让人们接受道理的写作手法。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蝜蝂记》,借蝜蝂攫取无厌讽刺当时拚命聚敛财富名望的人。读文时只觉得这种小虫可笑,有趣,掩卷深思,就觉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何尝不是如此。经过由物及人的思考,道理更加清晰,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如果作者不绕这个弯子,直接指斥人的愚蠢,可能文章就成了口无遮拦的骂街之作,没人愿看,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却设人愿听。托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为人设计了一个梯度适宜的思考通道,让人在思考后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把浅显的道理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让人深思,让人警醒和牢记。

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也可以说是迂腐吧)

最重要的话,最真实的心意,都是说不出口的。

那怎么办呢?

寄明月、托春风

我绝不说一句想你

我只会细细向你描述,这个夜晚,月有多凉风有多清,连徐徐开放的花儿也是如此可爱瑰丽。

只差一个你。

【例子暂时没想到,以后再补。


不排除很多话不好直说


要不去问问古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