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动车的充电时间相比,氢燃料电池车只需3分钟的加氢时间看似优势明显,但是加氢站的覆盖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因。

电动汽车找不到充电桩,家里拉个插座也可以慢慢充,但燃料电池汽车不行。这点其实跟燃油车很像,只要加油站多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去的。

目前全球拥有20座加氢站以上的国家分别是日本(96座)、德国(60座)、美国(42座)、中国(23座),一座加氢能力大于200公斤的加氢站建设成本在1000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建设成本显然是加氢站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其次,氢的运输也是个问题,现在常见的氢气运输方式是采用高压气罐,但这种方式的单次运输量非常有限。

另一种方式是液态运输,但是要将其保持在-252.77摄氏度,意味著非常高昂的成本,不太现实。

还有一种方式是固体储氢,利用固体对氢气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将氢储存于固体材料中。

固体储氢方式安全稳定,但是能在常温下还原的多为钯、铑等稀有贵重金属,同样不太现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场制氢、储氢,免去运输过程。

目前国内关于加氢站建设还没有一套标准规范,加氢站中的制氢系统、调压干燥系统、氢气压缩系统、储气系统、售气加注系统和控制系统六个主要子系统,每一个系统都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定,方便大规模的建设。

国内加氢站核心设备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生产的氢气压缩机输出压力均在30兆帕以下,远远达不到商业化加氢站技术要求。

我国早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就提到了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目标是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达到200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目前国内关于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还没有一套指导规范,和纯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基本需要重新打造,包括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站和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的建设。

另外国内车企对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也尚未掌握,燃料电池系统中关键的电池堆、空压机,以及电堆的关键零部件膜电极,均依赖进口。储氢瓶技术仅可以自主化生产35MPa储氢气瓶,和日韩70MPa储氢气瓶相比差距明显。运氢技术未能突破液氢运输和管道运氢,仍需拖车运输高压气瓶,加氢站设备同样依赖进口。

总的来说,氢燃料电池的前景看似不错,但是要推动氢能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发布于 2020-12-14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慈恩寺柚子慈恩寺柚子无聊

能不能成为主流说不准,但在交通运输领域应该能占有一席之地。


能不能成为主流说不准,但在交通运输领域应该能占有一席之地。


不一定。

很多人在讨论纯电和氢能谁最后胜出,但是在我看来氢能源车和电动车或者其他能源车辆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目前看也不是要取代。我国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一个原因是要寻找突破口,带动产业升级,目前来看氢能源和纯电都是可行性比较高,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方式。

目前不管纯电还是氢能,都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纯电充电时间长,续航与成本的平衡,电池技术的发展瓶颈,氢能源车则是受制于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成本,国内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以及氢气的储存运输相关法律法规等。所以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多种类型车辆并存,等待其中一方出现巨大的技术突破。


现在汽车工业已经进入电动化时代,也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汽车领域的延申,但电动车在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以及电池成本高等方面存在端板,燃料电池汽车相比在B级以上车辆,SUV,尤其是重载长途的货车和商用车辆优势明显,随著产量的提高,燃料电池原材料成本更便宜。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整个社会能源变革加速,未来氢能价格会降到比天然气还要低的水平,作为社会广泛使用的能源介质,也是燃料电池汽车未来会有广阔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技术有大突破就是,如果没有其他有大突破,比如核电,光电,或者可燃冰开采,页岩气开采或者其他我们还说不上来的东西有大突破,那就没有。所有产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能源之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