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古代也应该有歌的,有小曲的,那小曲都哪去了?


谢邀吧!题意如有误,对不起!

我们怎么能没有古曲呢?十大古曲:

(一) 高山流水

(二 )梅花三弄

(三) 夕阳萧鼓

(四) 汉宫秋月

(五) 阳春白雪

(六) 渔樵问答

(七) 胡茄十八拍

(八) 广陵散

(九) 平沙落燕

(十) 十面埋伏

以上十首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几首,如此排序是为大家一目了然,可以说每部曲都有历史的典故,伯牙子期千古佳话,垓下之战无人不晓,古琴古筝的演奏没有绝音,在古曲基础上可能有些改良。小时家人曾有弄萧,也有朋友示范吟唱古诗,我就是愚笨,什么也学不会。「凤求凰」不知是否传世?此题答的没谱,望高者指教。


1因汉字有四声发音。曲子的疾。徐。高。低。可通过字的抑。扬。顿。挫。四声发音表示出来。

、曲子的情调可以用字的声调表出来。因汉字是声情并茂的。如喜。怒。哀。乐。分别为上声。去声。平声。入声。

曲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法,含义)谓之音。比(较,衡量)而乐之。

声的节奏是强弱『浊清,情的节奏是喜怒哀乐,当两者节奏相互平行且生共鸣时就是乐。

乐的节奏是疾徐高低,字声附节奏是抑扬顿挫,当两者奏相互平行且共鸣时就是诗或词。

诗朗诵和曲子词唱的时侯。诗声词声即字声就是乐声的反映。所以一般诗写

渔歌子。黄钟宫。

就可知,其曲节拍是黄钟,其发声是宫声。

渔歌子就是每一节拍的音节(字数量。)一词调共多少拍(句子数)

为配合曲声,每一节拍音节要用字的四声反映到恰到好处。

基于此诗词的字组合(音节组合)就是曲乐了。

黄钟宫就是曲的旋律了。中国古代有黄帝命伦伶创制的以十二律和七音组成的旋宫八十四调。如黄钟宫,林钟商。。。。等曲调。

梦溪笔谈

宋世兼乐双调。双调用紧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声(管色谱,双调的音节是既远合阳律曲子也适合阴律曲子的。双调曲律是姑洗商和夹钟商。)


谢邀。曲子一样有流传,包括少量更古老的声音艺术形式。

讲到曲子,就会想到「水磨腔」,把字音以曲的形式婉转拉长。昆曲在明清也是风靡大江南北,人人模仿,不亚于今天的追剧,客观上就是在普及北方雅言,一如盛唐时人人学诗附庸风雅,客观上就是在推广通语。

昆曲的创制,据说也是很多进士级别的文人精雕细琢、不断提炼的结果,是文字、音韵、音乐、舞台表演等等的完美艺术综合。

当然,声音的天性短暂多变,而文字则是刻在石头上、甲骨上、青铜器上,或者用碳墨书写在不易腐烂的竹简上,更便于传承,相对于声音艺术,有更多的传承。

其实文字、语音历代都有官方、个人不断的修订,目的是「后人可以识古、前人可以垂后」,被称为小学。


诗经大部分就是民歌,汉乐府也是官方搜集的民歌、宫廷曲目等,词牌初期是唐乐坊曲目,都是可以演唱的。诗词慢慢和音乐分离,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工尺谱的记谱方式有缺陷,掌握者寥寥,导致绝大部分古诗歌旋律,古词牌、元曲曲谱丢失。其次文人化过程中对文字的重视,导致部分诗词是只知其字,不知其乐。这个过程,应该在汉到元期间一直在慢慢进行。现在真正的古诗词曲目,可能只有白石道人的《扬州慢》、《杏花天影》词曲俱全了。国内有号称正统传承,出版的古词牌曲简谱,笔者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其真伪,只能暂时存疑。只就姜夔现存的完整曲词来看,古典曲目的音乐风格,和当前流行的西化音乐曲风,大相径庭,应该不会符合绝大多数当代人的流行口味。


简答。

中国无1234567或五线谱记录乐曲。没有古代2000多年前乐曲保留下来,现存较早的曲谱有宋代《玉音法事》。

至于《诗经》等,已是只有歌词了。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里面有很多小曲的谱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