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藝術鑒賞能力是否存在天生差異?除了專業教育和家庭薰陶,還有哪些影響個人藝術鑒賞水平的因素?


任何的鑒賞水平的提升都是來源於對相關領域認知的擴大


鑒賞能力,俗稱審美,一個人的審美乃至三觀的形成,受到生長環境因素的巨大影響。當然後期學習也會有改變。


是的,靠知識水平,先天存在差異。

但既然說的是鑒賞能力,就不是說品味以或者主觀評價,而是至少在抽象的意識裏能夠意識到各個作品的亮點和價值。


一輩子學喫:(作為個體的)人的飲食口味,受原生家庭生活習慣、地理位置、所在族羣影響極大。想成為美食家,越早脫離原生家庭的侷限接觸多元,越好。

三輩子學穿:衣品,除上述一的條件外,受原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影響極大。底層窮孩子,就算逆襲年入百萬渾身名牌,人家一眼就看得出來。

五輩子學掛畫:眼光,除上述一、二的條件外,受原生家庭教育文化水平影響極大。把狹義的非功利性的作為上層建築的藝術作為完善自我的手段(甚至都不叫手段,那只是人家的生活方式),這是幾代積累的有閑階級乾的事。

以上都有例外,不過一般都是突破了原生家庭天花板,自己成為標準制定者的極少數成功者(天才+機遇)。

PS,標準是人定的,而人是有階級性的。舉兩個不太貼切的例子,領會精神就好。

一,當年夏奈爾報復上流社會,故意用廉價材質做首飾賣天價收智商稅,忽悠大家以戴地攤兒貨為榮,以戴凡客誠品(劃掉、梵克雅寶)為恥。有個貴婦問她,「我抽屜裏的首飾都是真的,怎麼辦?」答「你把它們腦補成假的不就完了」。

二,生前發表了三十七首詩詞的那個人,千古一帝,還看今朝。然而某個學貫中西的小資產階級大學者,就對其作品頗嗤之以鼻。


是的,審美能力是天生的,鑒賞能力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獲得


也不全需要學習吧,本人學藝術還是沒什麼審美。。。

舉個例子,看看溥儀,他能一眼看出文物真假,他學過文物鑒別嗎?沒有,僅僅是他感覺那些東西和他以前看到的、用的不一樣。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是的。對美的感受是天生的。鑒賞是後天的


藝術鑒賞的能力,一部分來自自然感知力,是與生俱來的,還有一部分來自人身經歷。


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審美上的直覺。換句話,每個人都有鑒賞藝術的能力。

就比如在看梵高的星空時,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發出「哇這畫畫的很美,我說不上來,但就是覺得美」的感官。我覺得雖然看起來很可笑,但這種直覺是純真的,有生命力的,也說明瞭一個真正好作品他對所有人都是有衝擊感的。

在讀餘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學》中,他談到過藝術的直覺。現代社會很多的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剖析藝術的美,其實很多時候是站在牆外去審視藝術;而很多時候直覺其實是最全面和直觀的判斷,因為人這個時候是在用說不清道不然的方式來解釋同樣包含著各種未知的藝術品。

我個人認為,鑒賞的能力存在差異的部分是可以靠積累修鍊的。其實鑒賞家水平的差異就是存在於誰能用最準確的語言把這個美從直覺的層面上給表達出來。

希望對答主有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