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我其實立刻想到梁衡的《把欄杆拍遍》中,最後一段,關於辛棄疾的評價: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鍊。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鍊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裡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柺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一顆樹可以成為歪脖子樹,也可以成為參天大樹。品種不同,環境相同,長的樣子也不同。品種相同,生長環境不同,長的樣子也不同,你說什麼是成才?所謂的成纔是指在特定的環境個人作用最大化,時勢造英雄,個人英雄最大化!你說本質都是生長,總體都是對社會做貢獻,這就是人類的文明。


成才者成才,不成才者成人。

成纔是百分之五的人乾的事情,成人是所有人都得乾的事情,所以還是多花點心思成人吧。


生命的美好在於歷程,而不是結果!


有目標,或者受父母親人老師影響,可以向著成為某領域的專業人士這個方向努力。或許最後不能成才但起碼你試過了。

不成才的話,賺到錢養活自己或者讓自己,還有家庭生活變得更好就好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才與否看是否達到了你的目標,小才滿足自己,大才服務國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